1979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在全国人民中传开,举国悲痛。
“孔继宁同学需要请两周假,参加主席的追悼会,还望老师能准假”,前来接孔继宁的人和老师说道。
老师看了看哭成泪人的孔继宁,心中满是疑惑。
“两周假可以请的,可为什么孔继宁可以去参加主席的追悼会呢?”,老师好奇的问道。
同学们也都好奇的瞪大了眼睛 ,等待一个回答。
“他是主席的外孙,理应参加的”。
这次换成师生们楞在那里,平日里名不经传的孔继宁,竟然是主席的外孙。
为何朝夕相处的师生,却从不知孔继宁的身份呢?这还要从毛主席对后人的教育上说起。
父母与毛主席
孔继宁的出生,让七十岁的毛主席,又“官升一级”。
这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与孔令华的儿子。
说起李敏与孔令华,是毛主席最为欣慰的。
二人是自由恋爱,他们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他们相识,是因为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一开始,他们并没有交集,孔令华的年龄比李敏大两岁,自然年纪也大了两年,但他们却在学生会相识了。
那时的李敏,活泼开朗,当年和母亲在苏联生活,学过舞蹈,会唱俄语歌曲,被选为文艺委员。
孔令华,正是当时的学生会主席,一表人才,能力出众。
同在学生会,就难免会有接触,尤其是在文艺活动中,需要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
情窦初开的年纪,被彼此的光芒吸引着,只是为了各自的学业,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1956年,二人各自迈向了人生的新台阶,只是再也不能日日相见了,李敏读高中的时候,孔令华已经进入大学深造了。
距离并没有阻碍他们的感情发展,一封封的书信,一字一句,句句真切,虽然很少见面,但他们的爱情终于发了芽。
这样的恋爱,充满了纯粹,纯粹到只是被彼此吸引,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家庭条件。
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家里有几口人,在他们眼里,只有对方。
只是李敏在聊起自己父亲的时候后,孔令华才知道,自己女朋友的父亲竟然是毛主席,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自己何德何能,与主席的女儿相爱。
孔令华犹豫过,觉得自己配不上主席的女儿,可于情感上讲,他又是真心喜欢李敏。
而李敏也感觉到了孔令华的情绪,想到了,一定是因为知道了自己父亲是毛主席的缘故。
于是主动找孔令华谈起了这个问题,并且字字恳切的告诉他:“我就是个普通的女子,并无两样”。
从那之后,孔令华再也没有提过这个问题,在他心里,李敏都能如此坚定的选择,自己又何必在纠结呢?
两年后,李敏毕业,自己的学业有了结果,自己的爱情,她也想有个结果。
酝酿了许久,李敏终于鼓足勇气,跟毛主席坦白了自己谈恋爱的事情,也把孔令华的名字告诉了主席。
意想不到的是,主席并没有责怪女儿谈恋爱,而是耐心的询问其了男方的具体情况。
做什么工作的?家里有什么人?父母是做什么的?
一连串的问题,倒是把李敏给问懵了,自己可从来没考虑过这些问题,也就更没想着去跟孔令华问过这些问题。
李敏也理解主席,这大概时候每个做父母的正常反应,恋爱中的人,往往深陷情爱之中,很少考虑切实生活,而能不能过的好,才是父母最担心的。
被主席这么一问,李敏赶紧又去找孔令华询问,这才得知,孔令华的父亲也并非普通人,正是孔从洲将军。
毛主席一听是孔从洲的儿子,喜笑颜开,当年孔从洲在爱国杨虎城带领下,也是参加了我党的秘密起义的,身上也是背着军功之人,英雄的后代,错不了。
1959年8月28日,在毛主席的主持下,二人步入了婚姻殿堂。三年后,平淡的婚姻中,因为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变得更加温馨。
“他是主席外孙”
1962年10月27日,家里已经许久没有新生命的降临了,毛主席见到自己的小外孙,高兴的合不拢嘴,一时间想要抱一抱,却有无从下手。
这个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伟大领袖,在小生命面前,此时却格外的细心温柔了起来。
李敏看着主席满脸的慈爱,希望主席能给孩子取个名字。
想到前一日,刚刚纪念了“十月革命”,思虑了片刻,“继宁,希望他一会后,也能继承列宁同志的革命思想,钢铁意志,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就叫孔继宁吧”。
在李敏的回忆当中,在孔继宁刚出生的那段日子里,主席对外孙格外的宠爱,只要有时间,就会来陪外孙玩,说来也奇怪,每次哭闹的时候,只要见外公,立马就停止了。
后来李敏一家三口从毛主席的住处搬了出来,住进了四合院。
在后来的采访当中,孔继宁曾说过,那时因为李讷母亲,他们不得不搬出来,搬出来的时候,只有一辆板车。
那段时间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也并没有因为是毛主席的后人受到什么优待,但这也是他们期望的。
在毛主席的教导中,一直都是这样,在外不要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家人,更不可以以自己的身份奢求特殊待遇。
时间久了,作为毛主席的家人,都已经习惯了,群众面前,从不提自己的身份,担心群众会因此另眼相看。
每个周末,父母就会带着他去见毛主席,在于毛主席相处的时间里,听到最多的教诲,就是一次次的嘱咐自己,伟人要低调,不要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谋便利。
这样的谆谆教诲,李敏听过,也是如此做的,到了孔继宁这里,也是如此。
1975年的春节,是孔继宁最后一次,在外公生前见他。
而最后一面说的话,还是在嘱咐自己,在外不要说自己的特殊身份,不要用身份让跟别人对你好,还嘱咐,一会后要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些,孔继宁都记在心里。
不只是记在心里,也落实在了行动上,学校的老师同学们,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
几次在受欺负的时候后,孔继宁总是想要亮出自己的身份,可每次都想到外公的叮嘱,就忍了下去。
可最终,他的身份还是揭晓了,只是是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也传到了学校,家里来人接孔继宁。
来接的人跟考试请假,理由是孔继宁需要两周时间,去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
所有人都不解,毛主席的追悼会,为何孔继宁要去参加,而且还是两个星期,这一定和毛主席亲近的人。
老师也是为了安全起见,便询问起来,得到的回答便是“他是毛主席的外孙”。
直到这一刻,大家才知道,毛主席的外孙竟就在大家身边,三年了,孔继宁愣是没让任何一个人知道。
看着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外公,孔继宁年纪虽尚小,但那一刻,似乎对死亡有了认知,他知道,这个疼爱他,再也不会教他那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了。
小小年纪,在主席遗体面前,哭的撕心裂肺,只是悲伤过后,他也知道,外公虽不在了,可曾经教他做人的道理,他都一一记得。
做的社会有用的人
“夹着尾巴做人”,孔继宁始终没有忘记。
就连自己在军校毕业之后,准备考进总参谋部,他都从未透漏自己的身份,不希望上级因为自己的身份给自己开通道。
一直走到政审这一步,要考察家人的具体情况,这一切也终究瞒不住了,身份才被揭晓。
而在今后的人生中,孔继宁始终也是铭记,也始终在践行,低调的同时,奉献社会,造福百姓。
2006年,孔继宁创建了“东方昆仑公益基金”,用在改善乡镇医疗。
还整理出版了关于毛主席的书籍,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让毛主席思想更高深入人心,造福万民。
如今已经62岁的孔继宁,每年都会到井冈山上赶走一走,也会在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前往毛主席纪念堂,是外公的怀念,更是对毛主席的敬仰,也更是使命的铭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