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种子初发芽
中国人的血液里不仅有辜鸿铭先生提出的“温良”,还有为保卫国家身先士卒的英雄革命精神。
一首首振奋人心、荡气回肠的红色军歌,就像是中国人独特的印记。聂耳、冼星海等伟大作曲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但郑律成也是一个应该被人民永远记住的名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红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铭记。
郑律成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最终却和我们的中国人民站在了一起。
1914年,他出生于朝鲜,原名郑富恩。
彼时,世界第一次大战正陆续拉开序幕,世界各地都处于动荡之中。日本狼子野心,企图吞噬中国,于是朝鲜成为日本掠夺的殖民地。
有压迫的地方就一定有反抗。
几十年过去,战争依旧一触即发,猖獗的日本变本加厉,妄想称霸全球。
为了保家卫国,1933年,年仅19岁的郑律成跟随父亲远赴中国南京参加了当时的抗日组织“义烈团”运动。
当时形势危急,时间紧迫,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到这里。在这里,郑律成第一次完整地知道了共产主义,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如此,他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做出一番贡献的伟大理想。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的人,留给有坚定梦想的人。
郑律成来到这里以后,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学习。
也因此,他的音乐才能逐渐为人所知。
校长金若山鼓励他“革命也需要音乐”,正是这一句肯定的话语,郑律成觉得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是啊,革命除了流血牺牲,还需要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
他想,既然革命需要音乐,需要我,那我就一定要学好声乐献给独立革命。
1935年,郑律成独特的、伟大的、激荡的音乐人生正式开启。
他的音乐不是唱给自己听,也不是唱给一部分人听,而是唱给千千万万的革命人听。郑律成在校长金若山的介绍下,在南京监听日本特务的电话,又同时深入学习专业的声乐知识。
有相同目标的人即使不在一条路上,但早晚一定是会相遇的。
不久,郑律成便认识了我国著名的爱国音乐家田汉、冼星海、以及画家丰子恺等人。
郑律成所学的音乐是为了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是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用音乐帮助民族独立的这条路他走得十分坚定。
1937年,七七事变。
日本再次向中国露出了凶狠的獠牙,企图灭亡整个中国。
但中国人民是绝对不会向任何敌对势力妥协的,国人民浴血奋战,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誓死抵抗日本的野蛮侵略。
受到中国人民革命热情的影响,郑律成的内心再次受到触动。
他加入上海大公电影戏剧读者会宣传队,并身先士卒地走上街头带领群众唱响抗日救亡歌曲。
一呼百应,群众抗日热潮水涨船高,北京、天津、上海各地都唱响起了红色的军歌。
振奋人心的红歌充盈着人民的内心,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将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向着太阳放声歌唱
在轰轰烈烈的歌唱中,不平、愤怒、抗争、希望、团结都一一融化在歌曲中。
激情的光辉革命岁月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源泉。
他看见了日本的残暴,但更看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英勇,看见了温良的中国人民守望相助,戮力同心。
郑律成把他的所知所感记录下来,并将其融入到音乐当中去鼓舞更多的人。
他先后创作了《发动游击队》《战斗妇女歌》等红歌歌曲。这些歌曲曲调悠扬、昂扬向上,极富有感染力。因此,郑律成创作的红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这也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的序曲。
从朝鲜到南京再到上海,随着战火的愈演愈烈,郑律成再次转移阵地。1937年,在上海妇女救国会杜君慧的介绍下,郑律成了解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也第一次知道了延安这个地方。
对于郑律成来说,延安是陌生的。
但这里却似乎有着某种未知的魔力,他清楚地听见自己的内心:我要去延安!
收拾好行囊,郑律成背上几本声乐书、一把小提琴就奔向了延安。
郑律成首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去到抗日政治宣传科担任音乐指导。延安的风光不与别处,自有一番风味。
站在半山坡上,从上往下望,自近而远,夕阳的余晖照映在黄土大地上,像含情脉脉的恋人般深情。战友们持枪杆,踏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威武雄壮。
此情此景,一片柔情,又坚定不移,因为我们还有更严酷的仗要去赢,有人民要去保护。
郑律成更加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音乐中、革命中。白天,他去到人民群众中间,看看我们的军队是如何“保家卫国”的,晚上,他就在一盏清油灯下谱曲。不久,《延安颂》便应运而生。
好的音乐是接地气的,是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是能引起群众共鸣的。《延安颂》颂的不仅是延安,歌颂的更是延安人民,是战士们不畏艰苦,以小我换大我的延安精神。正如歌词中写到的:“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坚固抗日的阵线,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1938年春天,他的名字随着《延安颂》的传唱为更多人所知,郑律成真正走出了自己理想的第一步。
毛主席、周恩来等伟大领导也去到了中央大礼堂观赏《延安颂》,并对其表示赞美。
郑律成在延安思绪泉涌,一首首曲子从他的心中飞出来,飞进了千家万户,飞进了人民的心里,也飞向了胜利和希望。
1939年,郑律成创作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原为《八路军进行曲》,于2019年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可见其分量之重。
八十多年过去,时至今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依然能听见、会传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红色经典经久不衰,永传不朽!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穿越时空,耳畔依旧回荡着延安的风光,也闪过战士们冲锋向前的音容笑貌。
一颗沸腾红色心,为信仰奔赴中国
郑律成为自己的音乐革命理想倾注心血,他刻苦专研,这份执着和认真也让他遇见了自己的爱情。
他是朝鲜人,妻子丁雪松则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丁雪松不仅长得乖而且性格好,能力强。两人可谓是珠联璧合。
两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民的见证下共许诺言。
1945年8月15日,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在全国人民的见证之下,日本天皇不得不低下头颅,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
郑律成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做出来巨大贡献,而朝鲜的独立却还未实现,于是他们决定回到朝鲜为朝鲜的独立而战斗。
回到平壤,郑律成和丁雪松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夫妻二人共同进退,为朝鲜的独立而奋斗。
参加到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郑律成亦如在中国,他充满热情和动力,日以继夜地投入到音乐中去。他不能参加到战火前线,那就要用自己的专业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郑律成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他要用音乐唤醒人们的革命热情,决不能当被奴役的对象。
郑律成担任朝鲜人民协奏团团长,并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郑律成是唯一一个同时为两个国家创作军歌的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为了安全,他们需要再次转移。妻子丁雪松曾想牺牲自己努力奋斗的一切成果留在朝鲜陪伴丈夫,可,那只是一瞬间的冲动。丁雪松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她珍惜自己的爱情,但更爱自己的祖国。18岁时的丁雪松曾在《商务日报》上公开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她从不为自己是一名女性而感到自卑,相反,她相信女性一样可以是巾帼英雄,一样能够像男儿一样为自己的理想、祖国做出贡献。
郑律成和丁雪松下定决心:他们要一起回到妻子的祖国——中国,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再出发!
周总理亲笔致信朝鲜金日成首相,希望朝鲜能让丁雪松、郑律成二人回到中国。
这不是一件难事。其一,中朝两国友谊深厚,无论丁雪松、郑律成回到朝鲜或者中国,都会促进中朝两国友谊的发展。其二,彼时朝鲜正在经历战争,不想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当金日成收到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来信时,当即表示肯定。
有了周总理的信件以及朝鲜金日成主席的批文,郑律成带着妻子丁雪松以及他们的女儿郑小提顺利地回到了中国。
郑律成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合唱队副队长。自此,郑律成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各地,他的创作也如同泉涌,喷薄而出。《兴安岭组歌》、《娄山关》、《我们多么幸福》等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其实,无论去到哪里,只要是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都没关系。
人民好战友
郑律成生于朝鲜,却长于中国,兜兜转转也终于回到了中国黄土地上。离开故土固然遗憾,但郑律成心中自有成算。在中国,有他的妻子和女儿,有他并肩同行的同志,有他为此奋斗了一生的音乐事业,所以,怎么算,都值得。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我们热切欢迎各国友人来到中国搞建设。只要是为了中国好的,我们都欢迎。”郑律成来到中国,给我们的革命事业带来动力,也为中朝两国的友谊搭建起坚固的桥梁。
回归故土的妻子丁雪松和丈夫并肩而行,她继续担任从事外交工作。
丁雪松女士是新中国的首位驻外女大使。
1958年至1961年间,丁雪松前后出访科伦坡、柬埔寨、越南、日本等数个国家,为新中国的建交搭建桥梁。
我国的杰出女性毫不逊色于男性,即使她们不着戎装,也依然能为自己的国家贡献独特的力量。
在《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回忆录》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丁雪松和郑律成在朝鲜的生活和工作,为我们了解朝鲜提供珍贵的资料。
女儿郑小提接过父母亲的接力棒,她继承父亲郑律成的音乐天赋,年仅13岁便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27岁时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
郑小提成为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成员并中韩友好协会理事。她不仅将父亲的音乐作品重新整理并发表,还以摇滚的全新方式宣传音乐知识,宣传延安。郑小提曾经还很骄傲地告诉记者:“我是延安娃呢!”流淌在中国人民血脉里的红色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历久弥坚。
郑律成不仅是军歌之父,开创两国军歌的历史,也是人民的好战友。无论是革命战争动荡年代还是抗日战争胜利和平岁月,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中间,倾听人民的故事,诉说人民的喜悦。
2005年,驻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朱英杰赞美郑律成:“他不仅是非亚洲人民带来希望的音乐家,也是用音乐倡导和平的杰出的伟大音乐家。”
毫无疑问,郑律成用自己的言行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战争的炮声在中国的大地上已经消弭殆尽,那段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会伴随着音乐一直留存在人们心中,历久弥新。“向前!向前!向前!”不仅仅是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向前,也是我们的民族国家向前,我们的人民生活向前,向着光亮,向着幸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