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美国当年的舆论战是如何“屈从”的

虎嗅APP2024-05-13 22:22:20  123

近藤诚一手握闪光的文凭,又有丰富的从政阅历,在日本称得上顶呱呱的精英。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后留学牛津,在外务省等多个部门任要职,在1993—1996年间,担任日本驻美国大使馆公使,任期结束后,写成《日美舆论战》一书,以切近、敏锐的观察,扎实、丰富的资料,剖析美国为了自己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如何对日本进行舆论战,并思考日本应对美国舆论战之策。此书1996年在日本出版,八年后再版。2007年,中国引进此书,有了中文译本。

时隔近20年后再看近藤诚一的这本书,仍不乏会心之处。

《日美舆论战》

(日)近藤斌一/著

刘莉生/译

新华出版社

2007年1月

日本曾深为美国负面舆论所苦

自1980年代始,伴随日本经济的崛起,日美之间的贸易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日本对美贸易大幅顺差。如果不是日本方面顾虑到会引发美国的制裁,对一些产品的对美出口采取了克制的做法,这种不平衡会更加严重。

但即便如此,美国社会对两国间的贸易关系持激烈批评意见的声浪仍然很大,美国政府不得不顺应舆论,持续挥舞制裁大棒向日施压,逼迫日本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营造出贸易战一触即发的氛围。这段过往,是在很长时间里颇为吸引眼球的国际新闻。

不过,世人虽然了解日美两国的经济摩擦桥段,却未必知道与经济摩擦同步发生的舆论战。

近藤诚一在日美贸易摩擦最剧烈,也即克林顿主政时期,担任驻美公使,负责宣传工作,自然要投身到舆论战中,为日本利益摇旗呐喊。他自称,在担任公使的三年中,共参加了约60个电视节目、近30个广播节目的录制,其中包括三大网和CNN。他的原则是,对电视台的采访请求来者不拒。不过,离任后,他多少有些沮丧地承认,自己的努力并没有见到多大的效果,因为他无法改变美国人对日本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

在近藤诚一笔下,美国舆论场中的日本镜像,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忽视日本的存在,另一方面却是“日本威胁论”大行其道。在1994年2月《今日美国》进行的民意测验中,有78%的人表示“不关心日本”,能够正确回答出日本总理名字的人仅有1%。然而,同期在由美联社所做的民调中,却有55%的美国人认为,日本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威胁。在芝加哥外交评议会与《华尔街日报》等机构于同年所做的调查中,认为“日本所进行的是不公正的贸易”的美国人,在普通民众中均超过了70%,而在精英人群中,更高达80%。

芝加哥外交评议会于1990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尤其让日本人心有戚戚。该项调查,让美国人从日本(经济实力)、中国、前苏联(军事实力)、欧洲(经济竞争)这4个选项中,选出(可选两个以上)其认为在对于美国的重要利益问题上给美国带来深刻威胁的国家。结果显示,受访的美国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精英人士,都将日本的经济实力列为首位。

在盟友美国人的眼中,日本的经济实力对美国的威胁,甚至高于前苏联的军事实力对美国构成的威胁,这一结论,足够惊悚,自然轰动一时,日本媒体对此也做了广泛的报道。近藤诚一在写作此书时,对这一调查结果给日本人心理带来的冲击记忆犹新。

除了经济摩擦带来的美国人对日本的恶感,让日本人深刻感受到来自美国的负面舆论之苦的,还有美国人的战争记忆。在《纽约时报》所做的民调中,有36%的美国人仍然因为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对日本人持憎恨态度。多家媒体的调查显示,在珍珠港事件过去半个多世纪后,超过一半的美国人仍然认为日本应该就珍珠港事件作出道歉。

同一时期,美国还出现了《太阳冉冉升起》《荣誉的负罪》《旭日》等一批“敲打日本”的纪实与虚构作品,主题均指向日本崛起对美国的威胁、日本企图称霸世界这类话题,这些图书畅销一时,其中弥漫的反日情绪,令许多日本人深感忧虑。

洞见与诚实

在世人眼中,拥有共同价值观、同盟关系看起来坚不可破的日美,其民众的心理早该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彼此间的经济摩擦照理也可以好说好量。近藤诚一用自己的观察告诉我们,国与国之间容不下这种浪漫的想象,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时候,即便是盟友,也要折冲樽俎,斗智斗勇,甚至要准备好大棒。

近藤诚一的可贵之处在于,在贸易冲突这一很容易感染上民族主义激情的问题上,他没有诉诸感性,而是始终坚持用理性的解剖刀去分析、评判日美双方。对于克林顿政府策动的旨在逼迫日本就范的舆论战,近藤诚一从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与民意在美国政府决策中的作用这两个角度去拆解。

首先,由于现代媒体的发达,特别是因电视的崛起,使得美国政治进入“认知政治”“形象政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选民对候选人的反应,不是依靠候选人“是什么”而形成,而是根据候选人“看起来是什么”而产生,政治家如何利用媒体在公众面前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选战决胜的关键。

在这种情况下,首都华盛顿成为“一座意象翻弄的城市”,或者说大秀场。具体到日美经济摩擦,克林顿为了获得连任,就必须迎合民意,在民众面前塑造对日强硬的总统形象。

近藤诚一在书中提供了一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克林顿政府如何挖空心思,以达到对日施压、在国内公众面前塑造硬汉总统形象的目的。例如在克林顿就贸易争端问题会见日本外相河野的前一天,白宫临时变卦,改变此前允许15名日本记者进入会场采访的约定,只允许5名摄影记者进入会场,且规定这5名记者不可以使用活动的电视摄像设备。日本记者团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近藤诚一也向白宫提出交涉,但白宫拒绝任何通融。近藤诚一与同事们判断,这一临时决定,是考虑到克林顿的个性而为他量身定做的,因为他只要与人面对面,就会不知不觉地显现出友善的表情,在此需要向日本传递强硬信号的时刻,要避免总统面对电视镜头。

最后的结果是,5名日本摄影记者在规定的50秒采访时间里,拍摄到的都是克林顿面对河野一脸严肃表情的照片。而事实上,记者们的相机刚一退场,克林顿的表情就马上恢复正常,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下进行。

民意在美国政府制定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近藤诚一分析美国对日舆论战的另一个维度。他发现,美国政治家对国民的舆论极其敏感,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对民意有很高的响应度。

这一特点,早在二战后期就表现出来了。当时,杜鲁门总统在决定是否要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时,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6%的国民赞成投放原子弹,这导致杜鲁门直接省去了内部讨论这一程序,做出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决定。

到克林顿主政白宫时,这一特点就更加突出,以至于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大会上,克林顿在演讲中大谈“反恐”“毒品”问题,而不是维护和平与发展这些更重要的话题,其背后原因是,在当时美国多家民调机构进行的公众最关切的国内问题的排序上,“反恐”与“毒品”都高居榜首。

近藤诚一据此得出结论,正因为无论在内政还是外交政策的制定上,都被本国国民的舆论所强烈左右,美国政府在与他国进行外交谈判时,才热衷于发起舆论战,不仅会发动自己的国民支持自己的政策,为了向对方国家政府施加压力,还会坚持不懈地向对方的国民舆论施加影响。

近藤诚一的上述观察与分析,有助于让人们认识到,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并非出于政治家的任性,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与民意背景。有鉴于此,作为与之博弈的一方,欲理解其决策逻辑,就要掌握其民意脉动,知道该国老百姓内心的真实想法。

近藤诚一本人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担任驻美公使期间,日本驻美使馆委托美国驻美调查机构,采取小组对话这种深度交流的方式,了解美国人对日本、日本人的真实看法。调查结论并不令人愉快,认为日本是与美国完全不同的“异类国家”,但近藤诚一认为,外交必须建立在对真实世界的了解之上。他主张,不能听那些与自己国家有商业利益关系的人的话,他们的话顺耳,但却未必真实,无助于了解一国的主流民意,进而形成有效的博弈对策。

幸亏没人按错键

本书的日本原版书名为《被歪曲的日本印象》。严格说来,中文翻译为《日美舆论战》有些不够准确,因为通观全书,说的都是美国就贸易问题对日本展开的单方面的舆论战,而日本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近藤诚一对此不免痛心疾首,在书的最后一章,他检讨了日本应对美国舆论战的失误,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近藤诚一认为,美国民意中对日本多有偏见,美国政治家利用这点来对日本展开舆论战。但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缘于日本自身的不作为,没有去有效地影响美国公众,改变他们对日本的成见。他主张日本不要惧怕“彬彬有礼的对立”,应该去熟悉游戏规则,该为国家利益战斗时就要战斗,堂堂正正地争取自己的利益,反而会获得对手的尊重。书中,他提出了许多非常具体的措施建议,如应该使美国人感到日本人对美国是理解、尊重、有好感的,即使美国暴露出弱点,日本也不会乘机加害对方等等。

至此,本文应该结束了,但笔者实在舍不得近藤诚一在书中用不短的篇幅讲述的一个故事,因此尽可能用最简约的文字把它概述出来,冀成“豹尾”。

故事发生于1994年12月初,美国邮政局干了一件严重伤害日本人民感情的事——为了配合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活动,它发行了一组十枚纪念邮票,其中纪念对日作战胜利的一枚邮票的图案为蘑菇云。这一举动立刻在日本引发轩然大波,国民深受刺激,日本政府立即向美国提出抗议。在美国政府的介入下,风波在一周内即告解决,美国邮政局更换了邮票图案,事态没有升级,日美关系没有因此而遭受什么伤害。

在近藤诚一看来,风波中的两国政府、美国媒体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美国政府既重申了当年投放原子弹对结束战争的意义,但表示应该有更妥当的纪念方式。日本政府与日本社会,在美国邮政局更换图案后,没有表现出胜利者的骄傲,而是对美方体贴日本人民的感情表示感谢。

在他看来,尤其值得点赞的,是围绕风波呈现出的多元舆论生态在政府解决棘手外交冲突中起到的作用。近藤诚一统计、分析了美国媒体围绕美国邮政局该不该更换图案所刊发的大量读者来信与社评,发现两者间有趣而鲜明的对比:读者来信一边倒地反对美国邮政局更换图案,而社评几乎一边倒支持更换图案,认为蘑菇云邮票成为“美国感觉迟钝和粗野的象征”,而更换图案是“显示整个国家品位和修养的行动”。围绕邮票图案风波的多元、开放的舆论,对软化风波中美国退伍军人群体与普通民众所持的强硬立场,从而为美国政府顺利化解外交风波提供了宝贵的回旋空间。

“要是在某一处某一个有关人士按错了按键的话·······一想到这里就有点毛骨悚然。”两年后,近藤诚一回忆此事,深感庆幸。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0710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