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澳大利亚隔托雷斯海峡相望,这个国家以其丰富的矿产和石油资源闻名于世。
我国与巴新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就建立了外交关系,自从建交以来,双方在农业、贸易和矿产等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让两国都十分受益。
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巴新内部由于历史原因各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但当中国的农业专家到来后,他们竟然握手言和了。
一、殖民者的“天堂”
如果说车轮的发明让普通人扩大了自己的活动半径,那么远洋船的建造,则加快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全世界随即进入了大航海时代,那时候的人们普遍认为,全世界到处都是金矿,只要开着一艘帆船出去,就能发现一块新大陆。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国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对外拓展,虽然名义上是远航,但当欧洲人来到原始部落的时候,局面发生了一边倒的情况。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发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到了十八世纪末期,英国、德国的殖民者相继到来。
这一时期,巴新岛上的居民还处于原始时代,面对坚船利炮的殖民者,迎接他们的只有被剥削的命运。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巴布亚新几内亚实行了自治,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随后我国与之建交。如此算来,双方的友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
欧洲的殖民者为何会看上巴布亚新几内亚呢?
第一就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太平洋上的一个大岛,巴新和澳大利亚呈现出相对的状态;
第二就是因为巴新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和石油的储量都不低,加上热带雨林气候,巴新的原始森林面积极其广阔,可以说,巴新真的是一个金矿。
为了达到攫取巴新财富的目的,各国的殖民者在这里扎根,他们利用当地的原始居民,各自划分区域挑拨离间为自己牟利,自然也就造成了部落之间的矛盾。
即便是独立之后,巴新各部落间也时常发生械斗,不仅结下了子孙仇,还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难以想象,巴新在拥有如此丰富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还这么贫困,但事实就是如此。
不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专家们带着技术实地帮助,不仅让巴新的人民脱贫,还让他们放下了仇恨。
二、神奇的菌草技术
种蘑菇是一项经济回报很好的农业项目,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都是依靠种蘑菇实现了脱贫致富。
但是种蘑菇也有弊病,在种植的过程中,需要将菌株种在木头上,如果蘑菇的产量越高,需要使用的树木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收获了蘑菇,却造成了木材的浪费,间接影响了森林资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农业专家林占熺发明了菌草技术,这项技术让蘑菇脱离了木质的载体,反而可以与草共生,直接杜绝了树木的浪费,堪称救世主技术。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菌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家对此十分重视,还将其列为重点扶贫项目之一,也就是在这时,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留学生waii注意到了这项技术。
Waii在福建农林大学念书,林占熺刚好是这所学校的博导。
waii认为,自己祖国的原始森林资源很丰富,加上热带雨林气候,其实是非常适合蘑菇种植的。
但由于当地各部落的人非常保守,认为种蘑菇会破坏森林,因此一直推广不开,也导致当地人无法致富。
可是菌草种植技术,可以完美的避开这一问题。
他当即找到林占熺,希望能将菌草技术引进巴布亚新几内亚。
Waii回国之后,立马向当地政府介绍了菌草技术,巴新的领导也十分重视,立马组了一个代表团来到福建。
双方最终拍板了这次合作,我方还积极地向巴新派了很多的农业专家,手把手教巴新的农民学会菌草技术。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巴新农民们已经将菌草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粗略估计有五万人因此受益,要知道巴新的总人口也不过九百多万。
三、放下仇恨
除了菌草技术之外,我国还向巴新输送了旱稻技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主食一直都是红薯,按照今天的视角来看,红薯属于粗粮,可以补充膳食纤维,对人体是有帮助的。
可是再好的粗粮也经不住一直吃啊,况且红薯的储存期很短,无法作为战略储备,巴新也并不是不知道这是问题。可是他们国内九成的大米都依靠进口,国内根本无法种植水稻。
我国的农业专家得知后,专程在巴新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
最后发现巴新之所以无法种植水稻,是因为巴新的耕地地势较高,以巴新的基础设施无法实现灌溉。
我国恰好有一项旱稻技术,相比起水稻,旱稻在种植的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水资源,并且旱稻适合在高地上种植,这与巴新的耕地条件不谋而合。
如今,旱稻技术推广以后,亩产大米可以达到六百多斤,对于农民来说,不仅够自己吃,还能拿出去卖,实现了一举两得的目标。
这两项技术的推广,间接还让巴新部落之间放下了仇恨,以往缺乏农业技术,当地人只能通过械斗的方式抢夺资源。
一句话,都是穷导致的,如今家家户户都能依靠双手吃饱饭,就再也没人“打打杀杀”了。
中国的“一带一路”,那是浩浩荡荡,不仅帮助了国人,还让其他国家的人民实现了幸福生活,真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一带一路”启示录|中国的“幸福草”在巴新“化剑为犁”》
2、澎湃新闻《“一带一路”专访|中国驻巴新大使曾凡华:中巴新合作不仅是“输血”,更是培养“造血”能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0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