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城小学到防震减灾科普全国示范 四川芦山学校里的“艺术课”

封面新闻2024-05-12 11:01:27  104

封面新闻记者肖洋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四川芦山县芦阳第二小学,若逢正常行课时的大课间,学校老师自己编排的防灾减灾操会准时被学生们跳起。这套防灾减灾操,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范等内容包括。

芦阳二小的防灾减灾操。(熊丹萍供图)

“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实用而易上口的防灾减灾内容,搭配简单但有示范性的动作,把那些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知识,变成孩子愿意接受且能做、能记的东西,融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参与编排防灾减灾操的熊丹萍是学校的艺术课老师,艺术课其实是有当地特色的地方课程。对芦阳二小而言,这个特色之一就是围绕防灾减灾,把有用的知识融进教学与实践,让孩子们在面对危险时有能力正确应对。

从学习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经验,到自己的经验被别人学习。作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芦阳二小的不少做法被省内外学校学习,也让外国公务员访华团走进校园。这些成绩背后的秘密,被藏在日常的每一项工作中。

对于防灾减灾,从学校出发,由个体开始,到社区、乡镇再到全域,有形的、无形的安全网在芦山铺开。由点到面,只为人们在面对非常态时,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也让所有力量在必要时聚拢,能让人们撑住垮塌的山、束住泛滥的河。

一个艺术课

上出防灾减灾新“花样”

芦阳二小是2013年地震后,在援建之下重新修建起来的。2015年来到学校时,熊丹萍一开始教的是语文。“安全课、技能课没法在课程表里面体现。”2016年后,她开始上艺术类课程。作为学校的地方课程,她需要自己编校本教材。而现今芦阳二小课间的防灾减灾操就在那之后出现。

从2008年开始,芦山几次受地质灾害影响,当地人对这些灾害不陌生。在芦阳二小,老师们也会通过各种形式展开关于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在援建单位的帮助下,她们有机会去接触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做法与经验。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就会产生出许多新的火花。

防灾减灾知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枯燥的,反馈到课堂上就是大家很难将知识点听进去。熊丹萍回忆,防灾减灾操在2016年就创作出来了,被大课间采用是在2017年。之前,她们也曾把这些知识编成绕口令,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绕口令没有兴趣,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又觉得绕口令听不懂且枯燥。念了绕口令后,积极性不强是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

后来,她们又为这段绕口令配了一段节奏感强的伴奏,想要让孩子们唱出来。但在唱的过程中又发现孩子们不太记得住这么多的内容。最终,她们将一些简单且有示范性的动作加入这段带伴奏的绕口令中,在边唱边跳中,孩子们展现出了参与性与积极性。于是有了这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在用并一直延续至今的防灾减灾操。

谈到初衷,熊丹萍说,除了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外,她们想的就是要好玩。对于学校现在使用的纠错绘本也是一样。

和一般的绘本不同,芦阳二小的纠错绘本也是由熊丹萍她们完成。在使用普通绘本过程中,老师讲学生看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在课程实践中,她们发现,让孩子们自主进入课堂当课堂的主人,大家都会很积极。

在校园里,学生讲纠错绘本(熊丹萍供图)

于是,她们绘制了一本名叫《震震别怕》的绘本,记录了地震来临时,小朋友“震震”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在绘制绘本的过程中,她们有意将几个错误动作画进其中。在课堂上,她们会告诉孩子们,老师在画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是画错了的,在讲故事时,大家发现错误就要举手指出,以便马上修正错误。

孩子们的视角独特,常常还会用儿童的视角指出一些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反过来又给予老师灵感。熊丹萍说,这种看似小小的改动,带来的效果确实明显的。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所有人都很积极。到今天,这套绘本已经用了四五年,学校还将绘本印制出来,张贴在校园里、家长接送孩子排队的街墙上。孩子们对这些东西印象深,还会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让家长也来纠错。

芦阳二小,孩子路过绘本墙。(肖洋 摄)

一个示范校

从学习他人到被他人学习

能在防震减灾科普上成为全国示范校,熊丹萍认为,这是芦阳二小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起步比较早,创新方式比较多,能力培养实效性比较强。对于现行的东西,只是形式贴近学生,要传递的东西永远简单直白。而这些东西和课堂融在一起,和不同的学科融在一起。

芦阳二小的防灾减灾主题活动。(熊丹萍供图)

美术课上有绘本、语文课上有舞台剧情景剧、音乐课上有儿歌、体育课上有实践活动...

对于灾害,孩子们总是存在经验和认知的缺乏。不置身于场景中去体验感受,一些常见的应急常识也会让人理解不透。熊丹萍说,遇火灾要弯腰捂住口鼻,那弯腰究竟需要弯到什么程度?经过实验她们发现,弯腰要到几近匍匐的地步才算合格。于是老师们就把这些需要实践去感受的东西放在学校的游园活动中。而在这些活动中,学校还会请来包括消防员、警察在内的专业人士一起联动。

芦阳二小街边绘本墙,这是一副存在错误的绘本,地震后不能站在容易倒塌的建筑下。(肖洋 摄)

在熊丹萍看来,不论是课堂还是日常实践,防灾减灾意识始终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她们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能从中有所获,能为自己的人生保驾护航。今天,通过日常的演练和课间操的锻炼,1600多名孩子在几十秒就能完成避险脱险,三分钟内所有人可以在安全区域完成集结。

熊丹萍她们还找了音乐老师谱了新的儿歌,唱的是一些灾害发生前的小预兆,为了能让孩子们有直观的感受,她们甚至为这首歌做了一个动画版的MV。纠错绘本也有了新故事,是关于如何防范泥石流的。作为向孩子科普的东西,她们不着急推出,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避免瑕疵和纰漏。

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到“自己就是成熟经验”,芦阳二小的一些做法被省内外一些学校采纳推广。对于来到学校交流的人,熊丹萍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她们不提什么版权意识,几乎知无不言,来访者想要的资料她们也会应给尽给。一些外国公务员访华团也来到学校,一开始,芦阳二小学他们国家的做法,但当这些人来到这里时,也感叹这里的落地性与实操性。

而最大的成就不来自外界,来自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肯定。2022年6月地震发生时,芦阳二小的孩子们上午才结束防灾减灾的游园活动。下午地震来时,孩子们正在家里过儿童节。家长反馈的是“地震发生时,孩子比大人还临危不乱。”

一个更大的“课堂”

筑起思想和现实的防减灾高墙

学校之外,防灾减灾的“课堂”从未停止。在龙门镇青龙场村,村里通过赶集、坝坝会等,向村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青龙场村副主任戴蓉说,最开始青龙场村的防灾减灾科普主要针对地震,在逐步的发展中,村上把曾发生在周围的灾害都纳入科普范围内,以求防患于未然。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青龙场村就开始构建自己的防灾减灾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包括指挥体系、预案、应急救援等在内的方方面面内容。除了让村民能认灾、防灾、避灾筑起思想上的防灾减灾高墙外,现实中,当地也建起了防灾减灾的高墙。

作为场镇村,除了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物资供应提供的最基础保障外。当地的应急队伍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也逐步趋于专业,在常态化的专业培训下,应急队伍不仅能在面对灾害时进行抢险,还能对伤者开展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应急处置。

在地灾点和山洪点,村里还会定期在白天和夜晚开展演练。预案细化到面对同一灾害,在不同情况下,村民们该做出如何反应。2020年,村上获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戴蓉讲,村上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十多年来的小事累积。

在村社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课堂”。对芦山来说,相关工作是灾后的救,更是灾前的“防”和“减”。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王明龙说,他们要保障的是,防灾减灾力量的全域覆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涉灾的部门及乡镇全部参与。在这个“课堂”上,人们一方面要要去构筑起够强的“硬件”,另一方面也要“软件”足够完善。其中,是基础防御网络、应急处置体系、防灾减灾防线等的全覆盖。

相较于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物质方面的准备,王明龙说,让人们心中有防灾减灾的意识,是更有难度的一件事。防灾减灾既需要大张旗鼓让所有人知道,也需要“润物无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他看来,这是一项需要不断跟进的工作,需要多形式、多方式反复向人们传递防灾减灾的观念和知识。不过好的是这么多年来,芦山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东西。其检验方式就是看人们的知晓度,不仅是识灾,还要知道怎么防灾避灾。而国内高校曾就此问题在芦山做过调研,最终结果也证明了芦山在相关工作上的成效。

锻炼的人在综合减灾主题公园,在芦山,防灾减灾工作融入人们的生活。(肖洋 摄)

2019年11月,国家减灾办在全国确定了13个县(市、区)作为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单位。最初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创建试点,在全国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县域综合减灾“金字招牌”,探索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青龙场村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牌。(肖洋 摄)

青龙场村,不少公共场所都被设置为应急避难场所。(肖洋 摄)

2023年11月,创建工作开展后的第四年,芦山迎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现场验收评估会。现场,国家减灾办验收评估工作组的相关负责人谈到,芦山的创建试点不仅要为四川、雅安创造经验,更要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打造样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8199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