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寻找数字化标杆#
员工报到第一天,会从人力资源部拿到一袋包含工卡、宿舍钥匙等在内的入职资料,而线组长也会及时接应员工到岗位。
这背后,从员工入职那一刻起,各环节都会在线上接到通知,并启动办理入职手续。而换作以前,新员工要拎着行李箱到处找人办理入职手续。
“传统行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也可以变得很性感。”公司流程IT信息化副总经理罗雪云见证了公司的数字化变革历程。作为包装行业龙头企业,深圳市裕同科技与用友软件等联手,推动数字化变革从生产车间向各个环节延伸。
普工变身技术员工
数字技术应用进入制造业车间,传统企业正悄然发生变革。
在裕同科技,以人工智能视觉检测为例,包装品质检测涉及色彩、形状、外观等,原有一条产线需要24名检测工,而如今只需要2名。
“更多人可以来做高附加值的岗位。”罗雪云说,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通过流程自动化来完成,员工由此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事实上,只有一线员工,最清楚产线自动化流程中,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和提升,随着企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内部员工的自主改善意识也空前高涨,部分原有普通员工通过学习也可以变身技术员工。
这也折射出,在自动化生产阶段,“机器换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强调的是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人机协同”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对制造业来说,要想留住年轻人,要有发挥年轻人能动性的空间。
罗雪云说,裕同科技的包装生产车间,自动化程度不亚于一些消费电子的工厂,甚至达到了食品级无尘状态。这也不难理解——裕同科技在为一些大健康领域头部企业生产包装产品,这对生产环境要求很高。
这种自动化程度的改进,也有赖于先进客户的提携。罗雪云说,裕同科技最早为3C电子类行业企业服务,这些企业在成为行业领头羊的同时,也在带领裕同科技一同成长,“客户的要求也在倒逼我们发生很多现场革命”。
让员工看到发展空间
也有员工担心,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是不是意味着工厂可能不需要自己了。
要从根本上让员工安心,关键是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动力。裕同科技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开始的代工生产,到品牌设计,再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在罗雪云看来,印刷包装行业有着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但由于是重资产行业,人才水平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即便是为多家世界500强客户服务的裕同科技,连1%的市占率都不到,“这就意味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裕同科技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2023年营业收入约152.23亿元,同比减少6.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38亿元,同比减少3.35%;基本每股收益1.57元,同比减少2.48%。整体看来,基本稳住了大盘。
这些年公司还在海内外不断扩张,寻找新的市场增量,人员持续招聘的同时,更多技能岗和管理岗也开放出来,让不少员工吃下定心丸。
罗雪云说,企业如果有发展的内驱力,反而不要有担忧,而把相应的人才培养起来了,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在等待他们。
为了培养足够的人才梯队,裕同科技设立了导师制,师傅要晋升,还要考核他“带”出多少人才,从E级晋升到F级,就要求输出一定的核心岗位关键人才,通过这些机制,辅助导师把人才培养做好。
数字化也是权力变革
对相当多企业来说,数字化也是一种权力的变革,在推进过程中,也会遇到或明或暗的阻力。
罗雪云也提到,数字化变革必然推动流程的透明化,比如,财务、社保、薪资发放等各环节,必须有统一的流程管理,不允许有违规、不透明的地方,“任何与财务发生联系的环节,我们全让它线上化跑,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业务本身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罗雪云坦言,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流程变革,一定程度上,也必然“革”掉很多人手上的权力。因此,裕同流程IT中心和财金部门是紧密协同,甚至会通过财金部门倒逼业务部门规范化管理。
她举例说,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整个物流链条非常长,特别是作为包装企业,有很多“抛货”(体积大而重量轻的货物),一年物流费用好几亿元。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车型,裕同科技对此自研一套TMS系统,可以在输入产品、规格后,自动匹配车型。刚开始,业务部门也一度苦恼,缺乏灵活自主权。
“我们给他们一些时间,学习、培训把系统用好。”罗雪云说。
再往后,业务部门也尝到数字化“甜头”,例如,过去发货员必须每天坐在办公室调度物流,现在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处理日常业务;以前和客户来往的账单或者货单经常收不回来,现在司机把货送到客户那并确认后,通过OCR扫描自动录入系统,减少了收集货单、交到财务对账等工作。从纸质到电子签,省去了大量盖章、签字、收集账单等重复性工作。
“当他们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便利后,也会自动自发寻求改善和创新空间。”罗雪云说,裕同科技也设立了自主改善机制,员工可以在各个环节提出线索和建议,一旦被采纳后,通过项目实施节省下来的经费,也会转化成激励资金。在全集团,每个季度也会公布改善排名情况,让各部门相互学习。
[采写]南方+记者郜小平
[智力支持]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