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内部,员工们的焦虑值已经被拉满。随着裁员浪潮持续到了第四周,波及的员工数量已达数万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基层员工外,此次裁员还波及到了公司的核心高层,包括已经在特斯拉服务了近18年的元老级高管,动力总成及能源工程高级副总裁Drew Baglino、超级充电业务部门团队负责人Rebecca Tinucci等。
Drew Baglino(左)在4680电池发布会上
(图片来源:Tesla/YT)
特斯拉的这波大范围裁员,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猜测和解读层出不穷。
据行业内部知情人士透露,这一举措可能预示着特斯拉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洗牌,甚至可能涉及放弃备受瞩目的4680电池项目。这一消息无疑将为特斯拉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旷日已久的裁员大潮
谁也没料想到,特斯拉的这波裁员风波会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梳理下本次裁员风波时间线。就在上个月,马斯克向全体员工发送了一封内部邮件。在邮件里,他表达了对裁员的无奈和不情愿,但同时宣布了在全球范围内裁撤超过10%员工的决定。很快,特斯拉在美国多个州迅速行动,裁员人数高达6700余人。
其后,裁员风波就此升级。在公司奋斗了18年的老将、动力总成及能源工程高级副总裁Drew Baglino在社交媒体宣布自己的离职。更令人震惊的是,特斯拉更是解散了整个电动汽车超级充电业务部门,包括团队负责人Rebecca Tinucci和新产品负责人Daniel Ho在内的大约500名员工。对此,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回应称,特斯拉仍计划发展超级充电站网络,只是新建地点的速度会放慢,侧重于扩建现存充电设施。
据最新传出的消息,特斯拉的裁员戏码仍在上演,这次大刀挥向的是软件、服务、工程等部门。且据外媒报道,随着裁员消息不断传出,特斯拉内部弥漫着紧张不安的氛围。行业分析指出,特斯拉汽车销量增长乏力,业绩出现滑坡,是公司加速裁员的主要原因。财报数据显示,受中国汽车价格战的直接影响,特斯拉在去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为17.6%,为4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悉,特斯拉目前正全力投入自动驾驶软件、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以及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研发。分析师认为,马斯克可能会为这些前沿项目削减其他团队的支出,以确保公司能够继续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
4680电池项目或宣告失败
特斯拉的裁员风波,不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变动,更预示着项目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场变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Drew Baglino的离职。据可靠消息人士向真锂新媒透露,Baglino的离开,预示着特斯拉备受瞩目的4680电池项目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以说宣告了其暂时失败。
回顾特斯拉在电池技术领域的辉煌历程,从Model S的18650电池再到Model 3的2170电池,该公司可以说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因此2020年特斯拉首次发布无极耳、硅负极、无钴技术加持的最新一代4680电池后,其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这款电池,相较于上一代2170电池,电芯容量提升了5倍,预计能为相应车型增加16%的续航里程,同时开发成本还降低了14%。
然而,几年过去,4680电池的量产之路却充满坎坷。尽管有外媒报道,4680电池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市场需求的不振,加之量产过程中的成品率低下,导致4680电池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这一困境,不仅让特斯拉在生产和成本上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更让公司的产品节奏受到了严重干扰,新车上市计划被迫推迟数年。
面对这样的局面,特斯拉的掌门人马斯克显然无法再容忍。于是,4680电池等关键项目的领军人物Drew Baglino被迫下课。这一举措,给原本就黯淡的4680电池项目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特斯拉能否在未来找到新的突破口,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转向Robotaxi 是否敲响警钟
如今,特斯拉已将战略重心全面转向Robotaxi(无人出租车)项目。马斯克曾大胆预言,无人驾驶出租车最终可能成为比人类驾驶汽车更常见的交通方式。他还表示,如果不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特斯拉就会没有存在的价值。
近期,马斯克的中国“炫风之行”,也提议在国内落地Robotaxi。据了解,国内已经表达了支持其测试和示范的意愿,但暂未完全批准其FSD(Full-Self 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全面落地。不过,国内很多特斯拉车主们对FSD还是比较期待和支持的。可见,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已经迫使特斯拉开始转换思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Robotaxi在国内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但进展却是中规中矩。目前Robotaxi业务的玩家寥寥无几,主要是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等企业,倘若特斯拉强势介入,势必也将影响和改变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现状。
那么,对国内车企而言,特斯拉的这一战略转型无疑敲响了警钟。今年4月,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中维持了对特斯拉的乐观预期,称Robotaxi的推出,象征着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正向AI和机器人技术转变。的确,当前产业落地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智能汽车融合AI等硬核科技已成为不可逆转趋势,值得车企们长期追踪并深入探索。
注:本站转载的文章大部分收集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将及时处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