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于“美苏冷战”并不陌生,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这场针锋相对的对抗才宣告结束。因此在大多数人眼中,美国是苏联解体的最大获益者,美国人也应当对这个结局期盼已久才对。
然而,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却在自己的著作《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中提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美国当年并不希望苏联解体,甚至还致力于缓和苏联内部分裂势力,以维持苏联的存在。
这种说法乍一听好似有些荒诞,仿佛一个玩笑一样。但作为一位近代史的专家,沙希利·浦洛基想必也不会无的放矢,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呢?
苏联的“轰然倒塌”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1985年3月,苏联在此刻迎来了自己命运的巨大转折点——执政仅13个月的契尔年科因病体难愈辞世,他的继任者是戈尔巴乔夫,也是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
此时的苏联虽然已经暴露出不少隐患,但国力依然强大到让所有西方国家感到恐惧。然而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后不久,苏联就明显走上了下坡路。
在上任的第一个月,戈尔巴乔夫就急不可待的推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让苏联再度走上了偏工轻农的“跛脚之路”。
这些改革在苏联国内引来了不少的争议和质疑,唯有一位叫做雅科夫列夫的政客表现出了完全的拥护。
戈尔巴乔夫心中大悦,他不但把雅科夫列夫引为知己,还把他从驻加拿大大使的职务上调回国内,参与核心改革。
在雅科夫列夫的协助下,戈尔巴乔夫开始在苏联宣传西方思想,并且实行多党制。
然而,这雅科夫列夫的身份却很值得玩味,他早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就曾经大肆宣传过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甚至还一度被苏联的情报机构怀疑为间谍。
挑中了这样一位不知道怀了什么心思的左膀右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果自然也是一言难尽。
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苏联政坛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逐渐开始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这样的巨变让苏联自上而下失去了原本的稳定性。
这样的状况不但让苏联民众感到忧心不已,更可怕的是,一众加盟国家也都静极思动,生出了谋求独立的“异心”。
率先发难的是被称作“波罗的海三国”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这三个国家在八十年代末不约而同的提出要脱离苏联,由此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帷幕。一时间,其他加盟国也是纷纷效仿。
苏联政府见状便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想让民众决定到底是保留苏联,还是让加盟国们各奔东西。
投票的结果还是让戈尔巴乔夫感到暖心的,超过七成的老百姓还是对苏联很有感情,希望能让国家保持目前的状态。
俗话说“水能载舟”,如果戈尔巴乔夫能好好利用这大势所向的民意,苏联这艘大船也许还能有惊无险的渡过这次暴风骇浪。
然而戈尔巴乔夫却是不为所动,他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成立“新苏联”的计划。
这样一来,苏联的解体几乎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再加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推波助澜,苏联终于在1991年8月份走到了自己的“存亡时刻”。
当时,苏联的副总统还纠集了几位政客,想要尝试做最后的力挽狂澜,他们控制住了戈尔巴乔夫,打算实行一场“兵谏”。
然而最后真正做到力挽狂澜的不是他们,而是叶利钦。叶利钦不但轻松平息了这场兵戈,而且火中取栗般在冲突中掌握了苏联大权。
同年12月,戈尔巴乔夫无奈的辞去了总统职务。次日,苏联正式向全世界宣布解体。
这个庞然大物般的国家轰然倒塌,同时,以俄罗斯为首的15个新生的独立国家的名字也由此出现在了世界版图上。
以上便是苏联解体的过程与背景,那么一直将苏联视作最大竞争对手的美国,在得知这个“好消息”之后又会作何反应呢?
赢家的“隐痛”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毫无疑问成为了“美苏冷战”的赢家。
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可谓是心花怒放,他在讲话中得意地宣告:“我们终于赢过了苏联,核战争的阴影也过去了”。
然而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美国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太久,就接连遭到了苏联解体的后劲儿带来的“隐痛”。
第一次“隐痛”,也就是至今仍然让不少美国人感到心有余悸的“9.11事件”。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摸不着头脑——“9.11”是塔利班恐怖分子策划的活动,跟苏联解体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联还真不小。这事还得从“美苏冷战”刚开始的时候说起。
那时候美苏两国都在世界范围内扶植自己的势力,有着丰富石油资源的中东地区自然让他们尤其眼热,苏联便加大了对阿富汗和古巴等国家的支援和投资,对当地政权的稳定也提供着不小的庇护。
时间来到九十年代,苏联逐渐变得名存实亡,已经自顾不暇,更没有余力去照顾远隔千山万水的阿富汗等国家。
失去了大笔援助的阿富汗很快陷入了兵荒马乱,这时候野心勃勃的塔利班组织趁机统治了阿富汗,并且开始招兵买马。
等到时机成熟后,塔利班便给美国人来了一次“迎头痛击”。虽然“911”事件发生时,苏联已经解体了好几年,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世界局势激烈动荡产生的余波。
另外,苏联在解体前也曾经给伊拉克输送有力的支持,美国虽然早将伊拉克视作“眼中钉”,但却因为苏联的缘故不敢轻易下手。
等到苏联解体后,美国变得尤其自大,制霸全球的野心难以遏制,这也为发生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笔。
沙希利·浦洛基在《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中写道:“伊拉克战争,可以看作开始于1991年”,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美国赢了,但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计其数。
比如说此战旷日持久,一直到2011年美军才全面撤出伊拉克,在这七八年的日子里,美军每天都花费着巨额的开支。
据统计美国为战争总共花费达到七千多亿美元,经济因此陷入了亟待复苏的境地。同时这场师出无名的战争,也让美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大受损伤,一直到今天都没能缓的过来。
总之,作为“美苏冷战”的赢家,美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膨胀了错觉,这也导致他们因此栽了一些跟头。
其实,在苏联解体之前,美国也有一些明智之士预见了苏联的消失对于美国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沙希利·浦洛基因此认为,当时的美国是不支持苏联解体的。
历史的玩笑
据沙希利·浦洛基考证,“美苏冷战”虽然看似是针锋相对,但事实上,早在八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走向了缓和。
这的确不是空穴来风,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活动就变得越来越多。
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还曾经与戈尔巴乔夫亲自会面,谈判关于核武器的问题。虽然这次会面没能谈出个结果,但两国之间释放善意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
等到时间来到1991年,也就是苏联解体的同一年,美苏之间还签下了一份意义重大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在这款条约中规定,苏联要将核武器总量削减三成,洲际导弹数量削减一倍。
这样的让步,意味着苏联与美国之间军事力量的平衡将被打破,从此以后美国所感受到的威慑将大大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确没有希望苏联解体的必要。
因为苏联解体之后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多了,不光《削减战略武器条约》难以真正进行下去。而且苏联的核武器还可能被多个国家继承,这对于美国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波罗的海三国”要求独立,苏联濒临解体的时候。美国一些政客其实是担忧大于喜悦的。
沙希利·浦洛基参考了当年的大量白宫文献,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据他所说,在苏联的众多加盟共和国谋求独立和分裂的时候,美国所希望的却是保存苏联。
比如在1991年9月份,乌克兰申请脱离苏联的时候,美国也表示了公开的反对。
可见,沙希利·浦洛基的研究有其合理之处。只不过苏联的分崩离析已成定局,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没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结语
美国作为苏联最大的对手,却在最后关头想要保全苏联,这看似像个“历史的玩笑”,但的确是美国当时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
一旦苏联解体,混乱的局势会让苏联的大量核武器失去约束,甚至扩散进入更多国家,这是一直想要实现“核称霸”的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您觉得沙希利·浦洛基所阐述的“美国不支持苏联解体”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欢迎分享您的看法。
参考文献:
孙铭.瓦解苏共的思想杀手——雅科夫列夫[J].红旗文稿,2014,No.275(11):35-36+1
《大国的崩溃》百度百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7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