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就有佛山造。”这句在佛山广为流传的广告语,是这座制造大市最重要的招牌和底气,也成为当下经济增长的重要掣肘。
今年一季度,佛山GDP实际增速仅1.1%,不仅在广东21座地市中“吊车尾”,在26座GDP万亿城市中也惨遭垫底。
更重要的是,对比去年同期,佛山经济总量由2872.9亿元降至2872.65亿元,罕见出现名义负增长,也是万亿级城市中唯一经济缩水的城市。
这与其之前的如虹气势迥然不同。
一直以“能打”闻名的佛山,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比近六成,在万亿级城市中罕有。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正式晋级中国工业第四城,比肩深圳、苏州及上海;在省内,佛山工业规模也多年领先广州、东莞,稳居广东工业第二城。
佛山经济增长为何踩下“急刹车”,又要如何走出低速增长的困境?
何以失速
分产业看,今年一季度,佛山一产增加值47.56亿元,增长3.9%;二产增加值1500.65亿元,下降0.3%;三产增加值1324.44亿元,增长2.7%。其中,二产出现负增长,反映工业动能偏弱,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截至目前,佛山尚未公布一季度具体工业数据,不过,佛山市统计局在分析中坦陈,一季度,佛山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在过去两年高基数基础上,叠加房地产下行影响,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
一季度佛山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1%,规上工业增加值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金属制品业、陶瓷压机等专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遭遇困境之外,外贸持续下行,也成为佛山挥之不去的阴霾。
从广东全省来看,今年一季度,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2.04万亿元,增长12%。作为外贸第一大市,深圳几乎贡献一半的份额,进出口总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8.8%。而佛山却出现截然不同的走势:
今年一季度,佛山进出口总额1273.29亿元,同比下降33.1%,增速在外贸20强城市中垫底,外贸规模也由去年同期全国第10位下降至第17位。
其中,出口993.9亿元,同比大降40.4%。进一步看细分数据不难发现,佛山传统出口产品下滑幅度普遍较大,比如家具及其零件出口42.4亿元,同比下降50.8%;陶瓷产品出口25.1亿元,同比下降51.7%;服装出口22.0亿元,同比下降77.4%;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出口16.0亿元,同比下降74.7%。
这种外贸颓势,其实去年就开始显现。去年一季度,佛山外贸一度杀进全国前十,但全年仅排在全国第15位。2023年,佛山进出口总额5965.8亿元,同比下降10.5%。同期深圳、广州进出口增速分别为5.9%、0.1%,东莞下降8.2%,下滑幅度也略好于佛山。
当地媒体此前分析指出,佛山进出口下降,国外市场需求疲软是客观因素,但也有城市自身产业结构的原因——佛山以机械设备、家电出口为主,“产业链转移对于佛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造成较大挑战,国外市场对传统产业产品的采购有所减少”。
在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看来,东莞的主要弱项,包括外贸依存度太高、产业结构偏低端等问题,佛山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只是没有东莞严重。在欧美订单向东南亚方向转移等趋势下,佛山等受外贸订单下滑的影响比较大,需要有一个消化、调整过程。
从外贸转型来看,他认为,佛山慢于东莞,去年东莞下了大力气解决“缺口”,而佛山的转型力度远远不够。
佛山之困
“佛山的产业结构中,家电、家具、建材占比较高,都是与房地产紧密相关的产业,所以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影响较大。”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这是一季度佛山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佛山拥有全球最大的泛家居和建材产业链集群制造基地,陶瓷、酱油、电风扇、微波炉、消毒柜、铝型材产量世界第一。鲜明的产业底色,撑起了佛山3万亿元的工业规模。但在遭遇外部环境影响时,佛山新兴产业又尚未形成气候。
一个例子是,作为新型工业化时代最具科技实力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在广东15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佛山仅86家,远低于深圳752家、广州249家和东莞172家。
根据普华永道年初公布的《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广东“小巨人”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曾分析,佛山产业总体仍较传统,而“小巨人”集中于新兴产业,因此较少诞生于佛山。
这种差距,也体现在创新投入上。
2022年,佛山R&D经费支出359.53亿元,排在省内第四位,低于深圳1880.49亿元、广州988.36亿元、东莞458.7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2.83%,不仅低于3.42%的全省平均水平,且仅排在第六位,位居深圳5.81%、东莞4.10%、惠州3.44%、广州3.43%、珠海2.92%之后。
今年的佛山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佛山存在“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尚未成长为支柱力量,产业形态亟待优化”等问题。
拉长时间线来看,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本世纪以来,佛山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走出“先升再降”的曲线——2002年至2009年,比重从12.50%攀升到17.15%,创下历史新高。但从2010年开始占比整体下滑,2021年回落至15.30%。
宋丁认为,佛山一季度经济失速不是偶然性的,而是经过多年积累,最终爆发出来的。他进一步解释,佛山在家电等领域有较为强大的产业底盘,但也有天然的“缺陷”——
民营经济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这与其区位有一定关系。从广佛同城化角度看,佛山背靠省会广州,但是这些年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和石化,本身增长也较为乏力。
从一季度经济表现来看,珠三角四座万亿城市存在明显分化:
深圳GDP增长6.4%,居万亿城市前列;去年持续承压的东莞也一扫疲态,GDP同比增长5.5%,跑赢全国5.3%、全省4.4%的平均水平。
与深莞两市的亮眼表现不同,除佛山外,广州经济增速也仅为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1%,两项指标在万亿城市中都排名倒数。
广州市统计局在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广州“面临燃油车、房地产两大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的挑战”。
“佛山的产业结构和广州有点同质化,拉不开差距。而且广州自身动力不够强,对佛山的扶持就不太够。”宋丁谈到。
努力突围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今年初,佛山正式晋级“工业3万亿俱乐部”时,就有声音指出,要谨防佛山制造落入“叫好不叫座”甚至“赔钱赚吆喝”的窘境。过高的传统产业比重,也可能带来“路径依赖”效应,制约产业结构实现脱胎换骨的升级。
如今,佛山已再次校准坐标,明确要用7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台阶。在今年2月举行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郑轲透露,佛山制造业当家的下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跃升到4万亿元。
在当地媒体看来,“这不是简单的量的叠加,而是质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再造佛山增长新空间、新优势”。
新动力、新空间、新优势从哪里来?
“传统产业再怎么发展都会有一定的瓶颈,所以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当然这也有一个过程。”彭澎认为,佛山要稳住自身传统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进程,开发一些新的消费领域。同时,要布局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对城市发展形成新的支撑力,这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佛山早已开始行动,转型升级“路线图”逐渐清晰。
作为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2023年,佛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8%,十年来增速首次突破3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3.7%,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今年一季度,佛山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1%,但工业投资增速达到19.3%,比全市总投资高31.4个百分点。较高的工业投资增速,也意味着未来经济势能有望进一步释放。
与此同时,为着力破解“产业不连片、工业不成带”,大项目找不到落脚点难题,佛山不断拓展产业空间、重塑产业格局,把工业用地规模由350平方公里调整为450平方公里,并举全市之力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
今年1月1日,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发布的“1号文件”透露,佛山将加快建设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发展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家电、铝型材等优势传统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佛山的当务之急,但我认为它的难点在于如何把自身与广州的关系处理好,如果甩开广州独立发展,也很困难。”宋丁提醒:“一季度增速1.1%,对佛山是一种深深的刺激,但是刺激之后能不能警醒起来?如果不认真考量背后的原因,找出根源,然后赶紧去弥补的话,可能对未来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