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联同村十七组,一座原名“六甲沟”的小村庄,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这天是姜连生母亲李玉珍的百岁寿辰。姜连生的弟弟姜忠家门前响起声声爆竹,姜家的子孙从上海、南京、无锡、南通等地赶回,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庆祝“老祖宗”的期颐之喜。
百岁寿宴,热闹但又简朴。
这是35年来姜家的第二位百岁寿星。1989年4月初,新华日报编辑部收到了海门县青龙镇政府干部姜连生的投稿,介绍他的父亲姜华清给百岁祖母李宝珍“精简办寿”的故事。重孝心孝行、不铺张浪费的文明新风,引起了新华日报原副总编辑、时任社会生活处处长赵绍龙的关注。新华日报“环省行”新闻行动来到海门深入采访。当年4月20日,一则关于百岁老人李宝珍的新闻报道刊出,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
今年,姜连生的母亲李玉珍也已百岁,他给当年来采访的新华日报记者赵绍龙报告了这一喜讯:“新华日报的这篇新闻报道影响了姜家几十年,这次母亲百岁寿宴,全家商议将继续喜事简办,重孝道不重形式,把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1989年的新华日报
35年间,一户家庭出现两位百岁寿星,孝敬长辈、重养轻祭的家风,如何在岁月中传承?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再度走进了“六甲沟”。
5月6日这天,一向僻静的村庄喜气洋洋。姜家的儿孙亲戚、街坊邻居欢聚一堂,簇拥着寿星李玉珍。老太太格外精神:鬓发雪白,一丝不苟地梳到脑后;身上的新中式外套,款式大方,是女儿专门从上海选购的新衣。自去年起,李玉珍常住小儿子姜忠家,儿子儿媳待她体贴周到:几天一洗头,内衣天天换,每晚儿子就睡在母亲床边,随时起身照料。寿宴这天中午,宴席还没结束,大女儿姜素萍就溜进母亲房间,给她换上清清爽爽的新床单——怪不得李玉珍总是笑。一笑,幸福就从她弯弯的眼角溢了出来。
这一幕,重叠着35年前的岁月旧影,让73岁的姜连生感慨良多。
“六甲沟是个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小村落,海退成陆后成为盐碱地,先民靠烧盐垦荒为生。1951年我在茅草屋里呱呱坠地,我奶奶剪断脐带就说,‘六甲沟里又多了个穷侯!’”姜连生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姜连生和哥哥到部队当兵,家里多了两个拿工资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随着改革开放,敢闯敢干的六甲沟人迎来时代机遇。“现在六甲沟长寿老人多,外出挣钱的也多。”姜连生说。
从李宝珍到李玉珍,农村老人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光亮。
2012年,姜连生父亲以90岁高龄辞世。办完父亲葬礼,姜家子女召开了一场家庭会议,主题是如何更好地赡养母亲。会议决定,母亲每年轮流到3个儿子家住,每家4个月。由于大儿媳、二儿媳身体都不好,母亲自去年起主要在小儿子家住。放下外面的工作,回到六甲沟照料母亲,记者忍不住问姜忠,心里到底有没有犹豫?
“养父母天经地义,不能犹豫的啊。”姜忠说。
什么是孝?在姜连生看来,孝的始发点,就是记得养育之恩,记得生命的“来处”。
儿女们念叨母亲的一桩桩旧事:年轻时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母亲白天到生产队上工,晚上到坟场地开垦;带着3岁女儿“闯荡”上海,把鸡蛋换成香烟,再转售给民工,只为赚一点差价。有一件往事,儿子姜毅和姜连生不约而同提到,一说起便泪目:在过去困难的年月里,一罐珍贵的粯子粥打翻在田埂上,母亲用双手把粥一点点捧进罐子里,好拿回家给家人吃;实在捧不起来的,她就趴在地上,用舌头舔进嘴里……
“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为他们养老,这是责任、良心和道德啊。”姜连生说。
父辈祖辈皆高寿,邻居都羡慕姜家儿女拿到了“基因彩票”,姜连生却说出在六甲沟为母亲操办寿宴的初心:他想让乡亲四邻知道,百岁老人不是“从天而降”,老人活得久、生命质量高,和中华民族“孝”的传统密切相关。
李玉珍百岁寿宴当天合影。左起第一为大女儿姜素萍,左起第二为小儿子姜忠,中间为大儿子姜毅,右二为二儿子姜连生,右一为小女儿姜美芬,正中间是母亲李玉珍。
这也是35年前,姜连生写信给新华日报的初心。
“是父亲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姜连生在一篇名为《重养轻祭话家风》的文章中,记录了父亲生前对他们的规诫:“长大以后不管有无出息,对爹娘有份孝心就行”“人死如草木,生不孝敬,死后大办,那是大逆不道”。祖母李宝珍后来活到104岁无疾而终,时隔35年,当年负责采访的新华日报记者赵绍龙,仍记得老人一句饱含着晚年幸福的调侃:“阎王不要我,要我多活几年。”
35年时光飞逝而过,变的是乡村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孝”的家风在一个家庭接力传承。
外孙女张洁搀扶着外婆李玉珍,她也是35年前报道中牵着曾外婆李宝珍手的小女孩。
“姑妈,祝贺你!”李玉珍84岁的侄女李金仙,亲密地摩挲着姑妈的脸庞,道上一声祝福。姜连生的堂侄姜能文,六甲沟第三代“上海人”中最有出息的闯荡者,只要回村就一定先来看看“小奶奶”。姜能文的爷爷和姜连生的父亲是亲兄弟,这根纽带,在六甲沟意味着同根所生、紧密相连的血肉亲情。
这天,姜连生兄弟仨喝到微醺,一再说着“感谢”。感谢隔壁大婶在雨天送母亲回家,感谢那位街坊在母亲摔倒时扶了一把,感谢所有亲朋常来看望母亲,和她说说话、唠唠嗑……大伙送来的寿礼,从姜家门口一直摆到路口。姜连生悄悄对记者说,这些礼品他都登记好了,过完寿就送回去。亲情也好,乡情也好,都是“重心不重形”。
六甲沟的这场寿宴让人们看到,幸福安康的老年究竟需要些什么。
李玉珍的重孙女姜一宸今年9岁,在海门区上小学二年级。她对家人的生日记得很清:“5月1日是姐姐生日,5月2日是爷爷生日,5月6日是老太太(太奶奶)生日。”她给太奶奶准备了一首祝寿的歌曲,预演过无数遍,歌名叫《你笑起来真好看》,因为老太太总爱笑。
姜一宸唱了起来:“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把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忧愁,统统都吹散……”稚嫩的童声,飘荡在六甲沟的原野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冯圆芳文/视频
受访者供图
附:1989年新华日报报道原文《百岁老人李宝珍》
记者:赵绍龙张惠仁庄葆森
采访这位老人是由一篇来稿所引起的。海门县青龙镇政府干部姜连生在他祖母百岁生日之前,给报社投稿,稿件里写道:一些亲朋好友早早就给父亲讲,老人百岁生日,好好热闹一番,父亲都婉言谢绝了。父亲的规矩是轻祭祀重赡养,老人健在也不搞生日大庆。他说,“祝寿只是摆阔和劳神伤财,与延年益寿无关。”
祖母成为百岁老人,一靠老人自身内在因素,二靠儿女们精心照顾。我的伯父伯母、父亲母亲、姑母姑父,都能尽心侍奉祖母。夏天驱蚊洗澡,冬天晒被暖脚,老人的衣食住行考虑得周周到到,虽然是粗茶淡饭,但老人十分称心。
我们带着这篇稿件找到了姜连生。他带我们来到他的家乡新建乡新龙村。下了两天雨,天刚放晴。老人正坐在门前晒太阳。密密的皱纹和老人斑,使她的面部似乎有些异样和变形。如同千年古树的变形一般。但老人声音依然响亮,见到孙儿来到跟前,很高兴地抬起青筋毕露的手,颤颤地抚摸着孙子的面颊。
“您多大年纪啦?”我们大声问道。
“100岁!”老太深陷的双眼闪动着光亮。
“您好福气哇!”
“阎王不要我,要我多活几年。”言词间流露出无限的欢喜。
老人穿一件深蓝色大襟棉罩衣,外加藏青色围裙和套袖。姜连生同志说,他祖母一直劳动到86岁,才由父亲强迫她“退休”,但至今还能剥剥花生拣拣菜,并且一直丢不掉她几十年用惯了的围裙。
我们临走时,老人竟颤巍巍立起来,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搀着重孙女,在金灿灿的油菜田边,把我们送出好远。那场景,像一幅很有味的水彩画,长久地留在我们脑海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