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芳杰
近日,一则“西安一女子给同事下药”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视频称“女子因同事发烧不吃药,担心同事请假。自己不愿接手其工作,便向其水杯投放退烧药,后获得同事谅解”。荒唐的情节,夸张的音乐,黄底红字的鲜艳标题引起警方关注。
经查,短视频的拍摄者和发布者赵某,为了让自己“火”一把,根据外地热点事件改编了剧本,自导自演。而赵某蹭热点、摆拍的行为已触及法律底线,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依法对违法行为人赵某给予行政处罚,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这不是广大网民首次被戏弄!“寒假作业丢巴黎”“喂住院婆婆吃泡面”“往豪车上喷‘渣男’”,这些虚假摆拍,自导自演的短视频,打造低俗人设,打着“真实记录”“亲身经历”等旗号,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收割流量、消费公众,毫无下限。而当事实真相查明,这些发布者和制造者均受到了相应处罚,有人甚至被判刑1年以上。
短视频乱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动机,是流量的争夺。流量可以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蹭热点、带节奏则可以让流量在短时间内变现。作为监管部门,应更加严格监管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对于无底线的网红蹭流量行为,应严厉打击。对于视频平台,也应在符合三观的前提下,修正算法逻辑,强化平台审核把关,优化流量分配机制。而对于自媒体运营者则应引以为戒,把网络行为规范在法律框架内,杜绝虚假“爆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