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清丽、林茂田肥、湖美草绿,百姓之盼。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重庆渝北区铜锣山矿山公园和广阳岛异常火爆,市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曼妙。
不久前,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揭晓,中国一共有3个项目入选,而重庆就占了两个,分别是“重庆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
它们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有何底气?
近年来,重庆以实施两个国家山水工程为契机,通过做好生态修复“加减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留下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广阳岛生态修复
打破行政边界,“一盘棋”布局统筹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态修复最怕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是说,各个单位、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去进行生态修复,这条路根本行不通。
为什么行不通?
“水被污染了,问题的根源一般不是在水里,而是在岸上。另外,如果只对山下的污染进行治理,那一场大雨后,山上的污染物也一样会被冲刷到山下。”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生态修复分院副院长司洪涛说,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所以,要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从2016年开始,中国启动了“山水工程”,也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18年,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获批全国“十三五”山水工程试点项目,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批全国“十四五”山水工程项目。
以这两个项目为契机,重庆系统实施423个子项目,探索打破行政边界和部门业务分割,坚持以流域、山脉等自然地理单位为整体实施生态修复,从山上、山腰到山下分步治理。具体来说就是,在山上实施森林保护保育类工程、山腰实施水土保持类工程、山下实施土地整治、面源污染治理类工程,河湖岸边实施生态缓冲带、湿地修复类工程,总体形成了山上山下,上下游和左右岸协同治理、系统修复的格局。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已完成生态修复6.2万亩。
九龙坡新民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尊重自然巧用“减法”,变身“生态大课堂”
尊重自然,不去过多地进行人工干预,这是减法。
重庆广阳岛是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江心生态岛。悠悠夏日,这里处处皆景。2016年以前,这里曾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一度规划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房地产开发量,推土机下,岛内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广阳岛原有的房地产开发被叫停,广阳岛开始进行自然修复。经过限制人类活动,加上系统修复,岛上的植物由修复前的383种增加到了627种,动物由310种增加到了460种,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大课堂”。
得益于生态修复“减法”的,还有缙云山。
2018年前,产业无序开发、建筑乱搭乱建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断蚕食着缙云山水,导致山体满目疮痍。同年6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级部门和北碚区、沙坪坝区、璧山区联合行动,以铁腕手段打响治山之战。
原住民98%实施搬迁,为生态腾空间,守好家门口的自然生态。同时,8.8万平方米的违法建筑拆除,并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和生态平衡的功能,复绿7.4万平方米,让山更青、城更绿、氧更浓。
经过修复,近两年“去缙云山看日出”在年轻人中“火出了圈”。绿意盎然的黛湖、古色古香的金刚碑、靠山望江的新北温泉公园纷纷成了“网红”景点。
巧用“生态修复+”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生态修复需要大量资金,修复后这些地方该如何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应有的价值?
重庆巧用“生态修复+”,将片区未来的发展与生态治理一体化规划,并推动实现。
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城镇功能需求,建成了很多适合老百姓游玩的生态公园,实现了‘还绿于山,还景于民’的多重效益。”司洪涛介绍,比如渝北区铜锣山41个废弃的矿坑,如今成为了吸引市民打卡的“重庆小九寨”,自2021年2月9日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65万人次,峰值日2.6万人次,节假日日均接待5000余人次。
同样,位于九龙坡和大渡口的跳蹬河生态修复区成了老百姓饭后茶余散步的好去处,南岸区的苦竹溪已经成为市民身边的美丽河畔。“在生态修复的规划阶段,我们便考虑好后期的使用场景,并增加车行道、步道、景观、座椅等硬件设施,花一份钱干成多件事情,避免后期重复施工,造成资金的浪费。”
在“生态修复+农业”方面,重庆结合三峡库区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梁平柚等农业特征,在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740公顷,实现了矿区产业转型发展。在“生态修复+文旅”方面,因地制宜推进皇华岛消落区、小微湿地、崖坡林盘等保护修复,恢复江心岛生态服务功能,并依托宋朝皇华城遗址,打造自然人文旅游综合体。在“生态修复+地灾”方面,有序推进渝中、巫山等区县生态修复与地灾治理同设计、同施工、同维护,开辟一条集安全、生态、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新路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守护绿水青山,换回金山银山。重庆的8.24万平方公里好山好水,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游新闻记者陈竹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5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