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顶尖投资人: 未来大势, 80%的人搞错了方向

一条2024-05-08 19:34:34  124

“未来从科技中受益的人不到人口的2%,

而当今80%的人,

都在关注1%微不足道的事情。”

“未来,人类也许能在虚拟世界中永生。”

数据标注工厂中的“流水线”工人,他们为人工智能产品做最简单的甄别、标注和编辑工作,月薪约3000元

在美剧《上载新生》中,人类可在虚拟现实中实现“永生”

以上观点出自吴军,

他在科技领域的履历惊人:

硅谷投资人,

毕业于清华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系,

并在清华任教三年。

2002年进入了成立还不到4年的谷歌公司,

是中日韩文搜索算法主要设计者。

曾任腾讯副总裁,

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今年5月,

他的新书《脉络:小我与大势》出版,

一条连线了吴军,

和他聊了聊当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哪些未来趋势、技术,值得被关注?

在技术不平等下,普通人如何自救?

我们该如何教育新一代年轻人?

科技真的会让人更幸福吗?

吴军

Q:您写《脉络:小我与大势》的契机是什么?

A:我想写这本书很长时间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想写写对历史的一些想法,我们过去可能无形中接受了很多关于历史的错误思维方式。

我曾经开过一门叫“世界文明史”的课程,好多同学留言,说“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这个观点早已不符合现实了。我希望大家可以换一下脑子,不然可能会看不懂未来会发生什么事。

第二个原因是,我想对未来该关注什么、不该关注什么做一个总结。我发现媒体们对未来的关注都比较窄,用了80%的内容,来关注GDP1%的事情。

书起名叫《脉络》,是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是在变化的,有时候变好有时候变坏,但脉络不太会改变。所以书中也谈到了当下与社会,因为它们和历史、未来是一脉相承的。

吴军用人工智能生成李白风格的诗

他将1000多首李白的诗输入电脑,让人工智能学习其语言模型。在他看来,ChatGPT的原理一样,其“深度学习”的技术并不复杂

Q: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是被过度关注的?

A:ChatGPT这两年在中国很火,很多人担心自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在美国,已经没有太多人去讨论了。

我自己和我女儿的很多同学都在第一线做OpenAI相关的产品,所以我对这件事还比较有发言权。

ChatGPT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奠定了,不算什么新技术,只是这几年发展得更为稳定了。包括OpenAI最近推出的Sora,其实技术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觉得大家没必要恐慌,也不要勉强去寻找所谓新的机会,该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

通信方面,现在使用的5G,我们都觉得很先进,但它的核心技术其实是10多年以前的。接下来6G就快要出来了,但让我很惊讶的是几乎没有人关注。

物流行业,全世界每8块钱的GDP就有1块钱跟物流有关,无论是运输也好,相关的IT技术也好,这个行业的市场巨大。但被讨论的,也并不多。

2023年,中国GDP中第三产业(含虚拟经济)占比约54.6%

在吴军看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Q:您在书中提到,近十年来,人工智能、虚拟世界和区块链是三个会影响未来的发明。

A:人工智能不必多说。我们将来会处理很多信息,人处理不过来,就需要人工智能来处理。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虚拟经济(包括专业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的GDP就越高。中国人均GDP如果想翻一番,靠卖汽车、房子、衣服都不可能,真正要靠的是发展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中最虚的,就是虚拟现实。在未来,人类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虚拟现实上,那上面的人比现实世界上的人更重要。

在虚拟世界里,就需要虚拟货币,数据也会变得很重要。古代人只把土地作为资本来投资,现代人说信息知识可以做资本来投资。进入大数据阶段,个人数据会变得越来越值钱,可能比一个人自己的生命还值钱。未来的支付、数据的使用,都会和区块链有关。

在美剧《上载新生》中,人类可以被上传至虚拟现实中实现“永生”

Q:可以帮我们描绘一下“虚拟现实”吗?它目前的发展进程如何?在技术上,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A:理想的虚拟现实几乎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需求。你可以足不出户,到你心仪的大学去上课,去很难到达的非洲或者南极游玩,和那些你崇拜的人见面。

很多人可能会说,现在飞机、高铁那么方便,我们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比如你想回到宋朝,或者到黑洞边缘去旅行,这件事显然做不到,但你可以在虚拟现实中体验下。那什么事情是能力可及,但因为没有时间、成本太高或者不敢做而没有做的呢?比如你是一个福尔摩斯迷,想像他一样去破几个案,但你又不想真的去考警察大学当刑警,那你就可以去虚拟现实中过个瘾。

现实世界的人一生的活动都会被虚拟世界纪录下来,当他死去后,人工智能会根据这些信息完整重构他,并让他在虚拟世界得到永生。甚至对那些信息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人,我们也能将他们复活,将来和孔子、牛顿对话就不再是梦想了。

讲到虚拟现实,大家可能会想到2021年脸书改名叫元宇宙。他们不仅只是提提概念,而是投入了100多亿美元去做元宇宙产品。为了避免在未来竞争中落下风,微软公司也成立了元宇宙团队。可是它们运气都不太好,赶上疫情,加上技术储备不够,不到两年就都宣布失败了。

在虚拟现实中,可以到很难到达的地方旅游

(图片来源:苹果 Vision Pro 官方视频)

最近的最新动向,是苹果的第一款VR眼镜Vision Pro,我找朋友帮忙,在上市前就试用了一下。它有两个我很喜欢的功能,一个是设置虚拟的工作环境。比如我把正前方设置成图书馆,感觉像在图书馆里工作,左边设置成海,工作一会儿可以转头看海景,右边设置为家庭的环境,放上一些照片和油画。第二个是远程视频聊天,Vision Pro可以通过长相重构对方的三维模型,这样你感觉就不再是和一张照片在聊天,而是一个立体的人。

和过去的VR眼镜相比,它的优点是画面清晰度足够高、反馈几乎没有延时。但它太贵,技术上也有很多问题,比如VR视频的生态还没建立起来,内容太少,对近视人群不友好,充电不方便等等。Vision Pro会是相关产品的一个开端,但它一定不会成为爆款,以后肯定会有更好的产品替代它。

通过MR技术,医生及病人可以更直观地查看3D医学影像

Q:您经常会走访全世界非常顶尖的科技公司,有什么样的技术,是让您特别惊喜、期待的吗?

A:我个人特别期待的,是一些生物医学技术上的突破。

比如克隆技术,老年人的膝盖不行了,能不能打印或者克隆一个新的膝关节。

MR技术,就是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在现实环境中引入虚拟场景信息,比如在医疗过程中,实现3D医学影像、或远程会诊手术等,我很期待,这个技术能否帮助研发新药,逆转一些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

我为什么这么关注医疗、养老呢?

因为美国现在看病占掉了GDP将近20%的钱。中国看数据会低一点,但如果把那些保健品加上去,应该也差不多。

未来,人类创造的财富中的1/5,可能都拿来治病了。所以未来的重点之一,就是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日本的护理机器人Robear

截止到2018年,日本政府在护理机器人的研发上

已投入超过3亿美元

在过去的40年里,医学的进步,让人类平均寿命增加了10岁,看上去是过得更幸福了。但实际上,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时间并没有增加,只是增加了10年需要被照顾的时间而已。这不仅增加了社会负担,还增加了年轻一代的压力。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家庭是三代人。如果未来人类平均寿命达到了100岁,就是四代人,要么年轻人同时养两代老人,要么60-80岁的老人去养比他们更老一辈的90-100岁的老人,哪种都不会轻松。所以未来可能会出现许多专职照顾病人的护工和护士。

目前真正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延长寿命,而是让人健康地活到生理极限的年龄,去世的前一年,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照顾。

在吴军看来,Elon Musk等科技精英

在全球范围内,对科技、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Q:您在书中说,未来从科技中受益的人不到2%,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这2%都是哪类人?

A:我曾经算过一个账,硅谷是世界上工程师、科学家密度最高的地区,大概占全球的26%,其中大量都是普通工程师,真正掌握顶尖技术并从此获利的不到10%,大概Google有几千人,Facebook有几千人,OpenAI有几千人。按这种方式计算,未来从科技中受益的人,不到总人口的2%。

而这些人中的科技精英,在拥有了巨额财富后,并没有满足于当一个富翁,而是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控制技术,左右人的想法,甚至造成社会影响。

数据标注工厂中的“流水线”工人,他们为人工智能产品做最简单的甄别、标注和编辑工作,月薪约3000元

Q:普通人中,哪类人最容易受到科技的影响?

A:最早我们都以为外卖员、酒店服务员、餐厅服务员会被取代。实际上,出卖体力的人,在全世界都很稀缺,甚至连日本这些非移民国家,都抢着引进这种人,他们其实是不容易被取代的。

很多人是看不上体力工作的。小时候我爸爸妈妈就跟我讲,你将来不好好读书,就要去扫大街,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扫大街的比当白领低人一等。现在这种职业不平等的错误观念依旧存在,更是导致了体力劳动者的短缺。

真正会被影响的,是那些既不愿意出卖体力,也不愿意出卖脑力的人。比如房屋中介、低端程序员,你花的那点脑力,和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相比不值得一提。

美国、中国大厂有很多普通员工,都从事着最底端、只需要识字能力的工作。在中国的一些二线城市,几乎所有传统媒体的从业者,要么就丢了工作,要么就在为“高智能”的产品做最简单的甄别、标注和编辑工作。他们是技术进步的牺牲者,工资非常低,也很容易被替代。

再一个就是重复性高,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果你的工作只做一次,那机器一定做不过人,但如果工作重复十遍百遍,比如记者做采访,只是从别的媒体上摘了几个句子变为一个问题,这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那机器就肯定学得更快做得更稳。

西班牙艺术家Alicia Framis(右)是全世界第一个和AI结婚的人,

她认为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决人类的情感需求,让人类更幸福

Q:您觉得科技会让人类更幸福吗?

A:从长期来看,科技的发展一定是会为人类带来幸福的,但具体到一代人,真不好说。

单从物质上来说,我们的消费水平肯定比上一代更好,但具体到生活水平上,比如住房面积,就不一定有上一代大。

几个月前,我去美国南方一些过去的奴隶种植庄园参观,我发现那些奴隶住的房子比现在美国低收入家庭的房子好多了,一个人住一座房子,床头还是雕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美国低收入家庭就比当时的奴隶过得差。

比起未来是否会更幸福,我觉得更关键的一点是,任何时代都有过得好和过得不好的,人无法改变时代,你只能主动改变你自己。

Q:在科技带来的不平等中,普通人如何自救?

A:首先就是对形势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几天前有一个读者专门从东北跑来找我。他是做房地产的,行业现在不太行了,让我出一个主意,怎样才能够再发展?我跟他说,你就做养老地产,老年人会越来越多的。

认清形势后,你需要自己走出来。今天的社会和过去不一样,每个人在职业上都有很多选择,但很多人习惯上对传统的路径依赖还是很严重,不愿意有所改变。

电影《头号玩家》中未来课堂的场景

Q: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教育,您觉得有必要吗?

A:曾经有位很有名的华裔人工智能专家写了本书,几年后同行都说那本书是狗屎,为什么?因为里面谈到的技术,很快都过时了。很多家长现在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去学一些所谓的人工智能新技术,作为科普训练OK,但可能孩子还没长大,就没人谈论这种技术了。

我一直觉得急功近利是没好处的,童子功,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打个比方,真的好的钢琴老师,不会把“能弹几首钢琴名曲”作为目标,但是很多家长会把这个设为目标。那你就是要童子功,要练指法。想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工程师,也是一个道理。

吴军和两个女儿

Q:您的两个女儿都上了美国名校,您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

A:我的两个女儿都在读计算机专业,这是她们自己选的,我完全没有干涉。我也从来没有期待过她们比我更加成功。不是说她们不会比我好,而是我们这代人太幸运了,她们没有我那个时代的机遇了。我刚进入谷歌的时候,公司才100多个工程师,有无数的事情可以做。现在有几万个工程师,你自己做的产品能不能被提交上去,最后能不能被采用都不知道。

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应该在于让人明辨是非、提高判断能力、拓宽见识。简单来说,要让人获得自由。

我觉得中国教育的最大误区,就是告诉孩子们有个标准答案,孩子们除了抄袭,找不到别的办法。可搞创新是永远没有标准的,你要告诉孩子去发散思维,找到好答案,而不是标准答案。

中国的家长很喜欢夸孩子一句话,就是说这个孩子真听话。我觉得这其实是在骂孩子,真正有出息的孩子,是不可能听话的。

前几天我参加高中毕业40年的聚会,大家都说特别感谢班主任,当时他刚大学毕业,不好意思来管我们一群十几岁的叛逆学生,大家都非常随意、自我地发展,才能够把自己的潜质发挥出来。后来我们一个班47人,考上清华北大的超过了60%。

生活中的吴军

Q:除了科技,您在历史、社会学、投资、教育等领域都有涉猎,并且出过书,您是怎么做到的?以及您觉得跨领域的研究对您有什么影响?

A:历史看多了,人就豁达了。一看历史上那么多不公平的事情,你平时遇到一点问题,就不算什么了。之前很多人问我,未来有很多问题,我们怎么办?是不是一定会受到伤害?其实人对环境和大趋势的影响很小,你无法改变它,也不要去抱怨,只能改变自己。

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起得很早,每天9点前就完成锻炼了。9点开始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这对我很重要,因为有的时候我突然才思泉涌想写作了,就可以坐下来写四五千字。

我每天都会保持足够多的学习时间。对一个话题感兴趣,就赶快写在笔记本上,接下来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查资料,比如上慕课,或者向行业最顶级的专家请教。

我对很多领域都感兴趣。很多人问我,你一个学理工的,为什么能写作?我觉得不用贴一个标签说我一定是怎样的人。我从小就很喜欢读文学和文史方面的书,中学和大学时,清华图书馆的书基本上都读完了。

我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911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