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大食物观的重要理念,鼓励福建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逼出了“生存技能”,解放思路,耕山牧海,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从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到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再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智慧农场”,不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大食物观的内涵和外延。而今,福建构建了独具山海特色的食物大观: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山珍也有海味。“福”字产品从深闺走向南北餐桌。央广网福建频道将以“践行大食物观”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食在山海间》,展现闽人坚持探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生动实践。
央广网福州5月8日消息(记者罗晓英见习记者陈洪亮)水产品育苗已由传统的“两藻四贝”发展到120多个品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全省栽培食用菌50多种、栽培种类全国最多;福建已成为全国七大“南菜北运”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茶产量从80年代末的5万吨增长到当前的50万吨,产值、单产均居全国前列……
紫菜育苗(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曾几何时,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建,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较少、产量低,丰富的山海资源未有效利用,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福建不断践行大食物观,并取得显著成效。30多年来,福建坚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发挥出山海优势,耕山牧海,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粮食单产提高的同时,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畜禽肉类产量大幅增长,2023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11万吨,比90年代初期增长2.5倍,其中禽肉增长13倍。从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到傍水而栖打造“海上粮仓”,再到发展设施农业,福建不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形成“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山珍也有海味”的景象。
宁德市海上养殖(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建设“海上粮仓”增强水产品供给实力
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福建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要食物。记者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202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800多万吨,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牡蛎、鲍鱼、鳗鲡、紫菜等六大优势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100亿元。
福建培优做强水产种业,建立核心育苗示范基地,繁育优良苗种近2亿尾(粒);发展健康生态养殖,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建设沙埕港、三都湾、定海湾、南日岛、东山湾、诏安湾等绿色养殖示范区。
福建连江黄岐海域的海上牧场巍巍壮观(央广网发 程庆雄 摄)
同时,加快建设海上牧场。制定《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建立首个省级精细化、智能化海洋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开发“闽投1号”等5个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达30万立方米。
此外,加强远洋渔业开发,出台《关于推动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累计更新改造渔船93艘,打造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目前拥有远洋渔船637艘。
开发“森林粮库”挖掘森林食物发展潜力
福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优势。为了向森林要食物,福建不断挖掘森林食物发展潜力,开发“森林粮库”。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3229万亩、产值830亿元,竹笋年产量207万吨、居全国第一。
为了扩大木本粮油规模,福建接续开展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实施茶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打造7个“中国油茶之乡”,种植油茶面积超250万亩、茶油产能达2.4万吨。同时,培育森林食品产业链,开发锥栗、茶油、板栗等系列森林食品,拓展紫灵芝、黄精、铁皮石斛等药食同源产品的产业链,打造森林食品地理标志产品,推广“企业+国有林场+基地+林农”“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电商”等模式,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加工。
永泰县油茶山延绵起伏(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充分利用森林空间,福建省林业厅设立林下经济利用补助专项资金,实施林业贷款财政贴息,鼓励经营主体和群众参与发展林下种养。大力开发“森林碳水”“森林蛋白”“森林脂肪”,形成了林药、林禽、林油、林蜂、林菌等业态。
发展设施农业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活力
为了跳出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农业圈子,福建跨上综合性商品经济的大农业的新台阶。目前,福建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40多万亩,为丰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扶持发展设施大棚。福建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各地探索在四荒地、盐碱地等非耕地上建设设施大棚,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累计实施温室大棚建设项目300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相对连片规模设施农业基地达到100多个。
菌菇(央广网记者 李姗姗 摄)
升级改造设施装备。福建大力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地的茶果设施,推广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等先进装备,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中心。目前,福建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水平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生猪、肉鸡、蛋鸡、奶牛等规模化养殖水平居全国前列。
大棚蔬菜长势喜人(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打造设施农业集聚区,推进集聚集群发展。福建推动地方“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建宁种业等品牌,拥有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元强县15个、超十亿元强镇124个、超亿元村252个。
茶农在打理茶叶苗(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加强全程监管连续24年治理“餐桌污染”
福建加强全程监管,连续24年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项目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2023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居全国前列。
此外,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推动全省所有涉农乡镇配齐设备并开展农残快检,精准把好产地准出关,全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18个,位居全国前列;建设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和省级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台,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等制度,追溯覆盖面、主体数、数据量在全国领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