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能在正面战场积极抵御日军的在进攻,老蒋在集团军一级编制的基础上,还设立了战区作为统筹各地区抗战和军政的最高级别单位。其等级大致等同于解放战争期间国军的行营单位,大于或等于后来的绥靖公署。每个战区大致涵盖和管理的2-3个省,比如大名鼎鼎的薛岳第9战区,就是下辖湖南、湖北和江西一部分。
这些战区,大致都是正面战场和日军作战,但在这其中却也有两个例外。
一个大家都知道是阎老西和我军组成的第二战区,而另一个则是名声不是很好的第三战区,该战区确实是和我军一样,在敌后和日军作战。
那么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何一向不善于在敌后作战的国军能在沦陷区成立一个战区,作为对手,为何日军能容忍国军第三战区数十万大军像钉子一样卡在自己腹心之地呢?
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定位奇葩又神奇的国军第三战区。
国军战区划分
国军第三战区前世今生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为了统筹长江下游地区的抗战,老蒋成立第三战区,起初战区司令是他自己兼任,随后又的由冯玉祥继任。在淞沪会战结束后,随着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的沦陷,东南战场基本上是告一段落。
到了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老蒋心腹大将顾祝同接替冯玉祥,统一指挥国军第三战区。
在日军结束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战役之后,第三战区处于被日军半包围的半敌后战区,到了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日军打通粤汉铁路之后,第三战区彻底沦为敌后战区。
在广义上,第三战区的防区相对于其他战区,多少显得有点杂和破碎。
第三战区两任司令长官,顾祝同和冯玉祥
当时第三战区的防区包含了现在的
苏南、皖南、赣东北和浙、闽地区。
在这些地区,国军一共成立了三个省一级的行署,分别是浙江、江西和福建,还有一个流亡的韩德勤率领的江苏省行政机关。这些地区所属的行署、正规军、游击队和保安部队全部归第三战区统一指挥。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第三战区更像是一个四省联合的“东南行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如我八路军在指挥同属上属于阎老西的第二战区一样,当初在皖南成立的新四军部队,实际上也是隶属于顾祝同第三战区名义上的指挥。
顾祝同在指挥作战
那么当时的第三战区实力如何呢?
毕竟是掌握东南四省,虽然第三战区比不上薛岳的第九战区以及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相较于国军其他战区,战斗力尚可。
以1940年,顾祝同发动皖南事变前为例。当时的第三战区(不包含新四军)下辖,4个集团军,分别是:
中央军系上官云相统领的第32集团军(下辖第49、70和86军)。驻扎在宁国,主要负责皖南地区作战,该集团军也是第三战区专门负责监视我新四军的主力,经常搞摩擦,破坏抗战统一战线。
上官云相(剧照)
川军名将唐式遵的23集团军(下辖25、50和21军)。该集团军是地道的川军部队,也是以前刘湘的嫡系部队,驻扎在皖南的徽州地区,防区为皖南和赣东北,皖南事变该集团军也参与。
福建省主席刘建旭,统领的第25集团军。下辖26军和福建地方和海军部队,负责福建防线的作战。
中央军系王敬久的第10集团军。下辖88军和暂编第9军,主要负责闽赣地区的对日作战。
除了这四个集团军好之外,还有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桂系老三巨头之一)和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地方保安部队,和三个游击纵队
合计20多个师,正规军达到26万人。
王敬久
有一说一,顾祝同第三战区,战绩尚可。
虽然在1940年的时候,顾祝同背刺我军,让第三战区从此名声很臭。
别看整个抗战期间, 22次会战,其虽然也才主导一个(浙赣会战),但在会战期间表现尚可,作为一个孤悬在敌后的偏师部队,本身在保存自己的同时,消灭敌人,其表现尚可。
1940年期间,第三战区在浙东地区不断展开反击战,收复了部分失地,同时巩固了了浙西根据地,让日军在浙江活动范围只能维持在沿海地区。
1941年8月,顾祝同司令驻守在福建省的刘建旭第二十五集团军对福州展开反攻,并派遣黄埔名将李良荣率领一个挺进纵队=沿闽江前进,并与日寇连续作战,不仅挫败了日军部队想要入侵福建腹地的企图。同时还在9月击败了日军,收复了福州,开创了国军收复省会的先河。
第三战区的国军部队
到了1942年, 二战爆发之后日军展开浙赣战役,企图占领浙西腹地衢州以及当地机场,第三战区在九战区的配合下,与日军展开会战。此战国军虽然损失了7万人,但挫败了日军想要围歼第三战区的企图,并且还击毙了的日军师团长酒井直次。
在进入到1940年以后,这些战绩也让顾祝同水涨船高,得以在战后成为东南行辕主任,统帅三个战区,这个他在第三战区内的战功是分不开的。
而为何所战绩尚可而非优秀,主要还在于坐拥几十万大军的顾祝同,是保存了自己,但歼敌数实在太少,与自身实力并没有形成一个正的歼敌比。
进攻第三战区的日军
为何能一直活跃在敌后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上,日军在抗战相持阶段一直将东南沿海和华东地区当成是自己的占领区,顾祝同第三战区却像一个钉子一样嵌到华东腹地,卧榻之处却被老蒋安置了一个战区。
为何日军能容忍顾祝同的第三战区,一直在华东地区活跃抗日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日军并非不是不想除掉第三战区,而是根本没法除掉。
首先,国军游击战能力不弱……
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随着武汉和南昌等地的陷落,第三战区实际上已经处于被日军和伪军的夹击之下,因此他们的作战模式,更多是配合正面战场的第三和第五战区,对日展开牵制作战,因此当时第三战区也分为了多个游击区,当时老蒋对于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曾说道
“以苏南、皖南、赣东北、闽、浙等作战地境。第三战区因与日军势力交错,发动游击作战,不断袭扰敌后,消耗敌人力量,阻止工业生产等,成为重要工作。对于游击队之整顿与统一,认为现阶段抗战中惟一之大要事另派得力正式部队,增强游击为要。”
国军游击队
当时第三战区的游击部队实力如何呢?
可以说在各战区中,第三战区的游击战实力确实是仅次于我军之外,为各战区最强,就第九战区的薛岳和白崇禧等人都安排专人去第九战区学习。
在实战中,第三战区也通过邮寄站多次袭扰和挫败日军 对第三战区的多次进攻,并取得很好的战果,之前提到的国军击毙日军师团长酒井直次就是通过游击战中的地雷战取得的。
可游击战又跟第三战区挫败日军有啥关系,游击战不就是小打小闹么,为何能挡住日军的进攻?
这游击战放在其他战区或许不行,但在第三战区却十分管用,这主要还是得益于第三战区的地理条件。
化身游击队的国军在浙江作战
其次,第三战区得天独厚的环境……
如果从地图上看第三战区的防区的话,我们会惊喜的发现这个防区其实正是当年我红一方面军根据地(除了赣南)。地处华东腹地的第三战区,从地形上看,除了皖南、赣东北以及浙西谷地(衢州)之外,除了山还是山。
三战区南面是闽浙的武夷山脉,往西是延绵不绝的浙西丘陵和山脉,往北是九华山、怀玉山和黄山等山脉、往西则是江南丘陵地区。
除了山多之外,还有水多,长江下游支流,如信江、闽江、钱塘江、抚河等都贯穿其中,这也让该地区堪称机械化部队的灾难地。
同时也是小规模部队,游击战的天然战场。
华东腹地皆是山地
当年我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靠着游击战术击败了了国军多次反围剿,而在抗战中,国军也如法炮制,在此多次挡住日军进剿的同时,还通过游击战打击日军。
在这种深林密布的地形环境下作战,日军装备优势很难展开,在80%地形都是丘陵和山地的三战区辖区,作战的日军肯定只能以小分队作战,其想要与国军三战区进行决战的计划肯定落空,而入上的日军就如同失去翅膀的老鹰,又怎能打过国军呢?
在华东山地作战的日军
最后,日军并不太愿意在第三战区浪费功夫……
当然,华东腹地地形差是一方面,但再差也比如菲律宾和缅甸丛林这些地方,日军如果真的想要召集重兵集团进行围剿,三战区未必能挡住日军精锐部队的打击,但直到二战结束,日军始终未顾祝同的三战区发动过战略进攻。
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三战区的战略地位真的很一般。
在第三战区的辖区之内,有兵家必不争的福建武夷山地区,以及浙西山地,这些地方除了山还是山,又非交通干道,所以其战略意义非常一般,哪怕日军针对三战区发动最大的一次会战——浙赣战役,其战略目的也不是要消灭顾祝同的主力,而是为了破坏衢州的机场和攫取矿产资源。
日军进攻衢州
因此,该地区对于日军而言,非常鸡肋。
出重兵集团来围剿,国军又会躲到深山老林里面,需要花更多资源和兵力,而当时本身日军在华的兵力就捉襟见肘,维持战线都不容易,压根就没兵力来组织一直对第三战区的围剿,所以对于第三战区他们只能只维持对沿海和终点城市的防守,哪怕是福州这样的城市都要放弃。
日军兵力不足,在浙江的很多是三流的治安部队
所以,顾祝同的第三战区之所以能一直在敌后抗战,靠的就是地理和地形上的优势,抓住日军兵力弱的软肋,袭扰敌人,而日军却拿他们没办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4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