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金日成访问中国,中朝两国唇齿相依,又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以极高的礼遇接待了朝鲜代表团。
当时邓小平已经恢复了工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周恩来工作。1974年前后,周总理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所以国务院的工作基本都是由邓小平处理。这次接待金日成的工作也是由邓小平来负责。
邓小平带领金日成游览了长安街、天安门,金日成意犹未尽,向邓小平询问:“这一次来中国怎么没见到周恩来总理?以前都是他接待我。”
早在1961年7月,周总理曾与金日成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奠定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金日成与周总理私交很好,他迫切希望此行能够见到这位故友。
邓小平马上把这个消息转达给了病床上的周总理,为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带病会见金日成。刚一见面,金日成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个善意的谎言
开国大典上的炮声让人民的心中燃起了希望,但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外交环境恶劣,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周恩来身为国务院总理,工作繁忙程度不亚于毛主席,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六年里,周恩来每天工作时长超过了十三个小时。
身边的秘书经常劝他:“总理,你要注意休息,千万别累垮了身子。”但周总理却说:“我们这一代人,多付出一点,后代们才能享受到社会主义的幸福。”
为了工作,周恩来废寝忘食,在他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外交、经济、科技等领域飞速发展,但他的身体也遭到了严重的透支。尤其是进入特殊时期之后,周总理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
1972年,看着日益憔悴的周总理,保健医生张佐良多次提出:“总理,您去医院做个体检吧,这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但每一次都被周总理都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
张佐良不甘心,每当看到周总理,他总会提起体检的事,在张佐良的软磨硬泡之下,周总理总算前往了医院进行了一次体检。
几天之后,张佐良拿到了周总理的体检报告,其中尿检报告显示“患者有可能患有膀胱癌”。
张佐良作为一名专业的医生,他非常清楚,膀胱癌是隐藏性比较强的癌症,只有到晚期时才会发现,所以一旦发现,患者大概率时日无多了。
“怎么会这样!总理是不会有事的!一定是你们医院弄错了!”张佐良的情绪几乎失控,不停的质问负责体检的医生。
医生心里非常清楚,现代医学仪器,出现差错的概率很小,为了安抚张佐良,他说道:“这只是一次普查,也许正如你所说,有可能出现了差错,要不就让总理再来检查一次吧。”
当天晚上,张佐良拿着体检报告来到了西花厅,此时的周总理正在忙着批复文件:“小张,这么晚了,找我有什么事吗?”
“总理,前几天体检的结果不太理想,现在不太确定你是否患上了膀胱癌,也有可能是泌尿系统血管硬化,这几天您再去医院复查一次吧。”张佐良把体检报告递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随手把体检报告放在了一边:“看你脸色这么难看,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不用担心,我过几天再去查一次。”
这一次,张佐良亲自参与了对周总理的尿检,并且还把样本带到了专业性比较强的肿瘤医院,但是结果依然令他感到失望,专家说:“现在可以完全确定,总理患上了膀胱癌,现在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劝他多休息,至少以后能稍微舒服些。”
专家的话犹如一声炸雷,让张佐良大脑一片空白,他只说了“知道了”三个字,然后便乘车回到了中南海。回家的路途显得格外漫长,张佐良不知如何向周总理告知这一噩耗。
当时周总理正在北京机场欢送索马里的贵宾西亚德,直到晚上,才回到了中南海。张佐良在周总理的房间外停留了许久,然后缓缓敲了敲门。
“请进!门没关!”
“总理...前几天的化验结果...的确出了差错...医生太粗心了...”为了不影响周总理的心情,张佐良撒了个谎。
“我就说嘛,我怎么可能得癌症,小张啊,你快去忙吧,我要继续工作了。”
张佐良说:“总理,您一定要注意休息。”说完后,他轻轻的关上了周总理房间的门,当他用余光看到周总理紧皱的眉头时,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周总理心思细腻,他怎么可能看不出这个善意的谎言。张佐良走后,周总理拿出了之前被束之高阁的体检报告,然后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想起了1965年时,陶铸确诊癌症后,自己和贺龙去医院看望他,陶铸一脸乐观的说:“我的日子不多了,我应该趁还活着,多干一些工作,免得死了以后留遗憾。”想到这,周总理仿佛释然了,将体验报告扔进了纸篓中,然后重新坐回了椅子。
1972年5月18日,这是周总理得知自己确诊为膀胱癌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他看淡了生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但是,等待他的将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内经济不稳定,国外苏联对中国虎视眈眈。为了稳住局面,周总理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
张佐良把周总理的病情上报给了中央,中央立刻成立了医疗小组,组长由大名鼎鼎的吴阶平担任。医疗小组定期为周总理进行检查,但检查的结果让人无比痛心。
周总理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吴阶平关切的对他说:“总理,已经到了休息的时间了,这些工作能不能明天再做。”
“小吴啊,我知道我得了膀胱癌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让我再为国家多做一些事吧。”与以往相比,周总理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恳求,吴阶平眼含热泪,无奈的点了点头。
第四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周总理不顾自己的病情,乘坐飞机前往了长沙,向毛主席汇报人大会议的筹备情况。
晚饭过后,毛主席握着周总理的手问道:“恩来啊,近来可好?听医生们说,你病了。”
“没什么事,岁数大了,有点小毛病也是正常的。”周总理平淡的说道。
“你一定要多听医疗小组的话,多保重自己的身体,这个国家不能没有你。”
周总理叹了口气:“我知道了,我这把老骨头,能为国家多做一点是一点。”听到周总理的话,毛主席想起了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4年5月,周总理便血越来越严重,身体状况已经不能支持他继续工作了,在吴阶平等人的劝说下,周总理住进了北京305医院接受治疗。
但当时周总理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治疗也仅仅是缓解他的痛苦。6月份,周总理进行了一次大手术,之后便一直卧病在床。养病期间,他把自己的病房当成了办公室,每当中央的干部来探望他,他总是迫不及待的询问国内国外的情况。
从1974年到逝世,周总理共经历了大小手术十三次,但他从未放下自己的工作,除了在医院批阅文件之外,他一共与中央干部谈话161次,会见外宾63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
基辛格第二次访华期间,周总理刚刚经历一次手术,为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他不顾医护人员的劝说,坚持要招待基辛格夫妇。
周总理当时进食已经非常困难,但在晚宴上,他依然与基辛格谈笑风生,记者们能清晰的看到他额头冒出的汗。
周总理带病坚持工作,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在外交方面,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逐渐走向了正常化。
经济方面,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尤其是1974年之后,农业、工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巨大进展。
于此同时,周总理还帮助了邓小平恢复工作,保护了一批老干部,为两年之后经济建设回归正轨奠定了基础。
代表中朝友谊的布鞋
1975年4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中国,由于之前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都是由周总理主导,所以金日成一直对周总理心存感激,这次访华,他也是多次提出要与周总理见一面。
当时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很差,但是得知金日成的诉求后,马上吩咐保健护士许奉生:“把我那套会见外宾的衣服拿出来,我要与这位老朋友见见面。”
许奉生深知周总理的身体很虚弱,她原本不支持周总理与金日成见面,但在周总理的坚持下,她还是拿出了那套中山装。
由于营养不良,周总理的双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浮肿,废了很大的力气也没穿上以往的那双旧皮鞋,无奈之下,许奉生又拿出了一双布鞋,但依然没有穿进去。
此时距离与金日成见面只剩下了一天的时间,重新做一双皮鞋肯定是来不及了,但是做一双布鞋还是有可能的。
于是周总理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高振普,高振普立刻驱车前往了医院,为周总理量好了尺寸。临走时,周总理对高振普说:“把这双旧布鞋也带上,去鞋厂找王师傅,这双鞋就是他做的。”
来到鞋厂后,高振普找到了王师傅,并把尺码告诉了他,王师傅好奇的问道:“我做的鞋会给谁穿呢?”
高振普回答:“这是中央的秘密,我不能说,你就专心做鞋吧,其他的就不要问了。”
“没问题,需要我做什么样式的呢?”
高振普拿出了周总理的那双旧布鞋:“就做个跟这个一样的就行。有一点记住,可以做大一点,但千万不能小。”
当王师傅看到这双鞋后,大吃一惊,这不就是自己多年之前为周总理做的那双么?王师傅一生做过无数双鞋,但是对这双印象十分深刻。他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拿着这双旧布鞋默默的坐在了自己的工作台前。
整个晚上,王师傅双眼未合,终于在第二天上午将鞋做好了。鞋厂马上打电话通知了高振普,高振普见到双眼通红的王师傅后,立刻向其表达了感激,
正当高振普准备向王师傅付钱时,王师傅却接连阻止:“即便你不说,我也知道这双鞋是谁来穿了,这钱我不能要,能为他做这件事,我已经感到非常满足了。”
周总理一直教育干部:“我党纪律严明,决不能拿百姓一针一线。”为了不违背周总理的教诲,高振普强行将钱塞给了王师傅。
回到医院后,高振普把这双新鞋交给了许奉生。周总理试穿之后发现,果然是大了一点,于是许奉生拿了一点棉纱布垫在了鞋跟处,第二天周总理便穿着这双鞋会见了金日成。
金日成看到一向注重形象的周总理穿着一双布鞋时,询问了缘由。周总理如实说明了情况,金日成为了回应周总理的诚意,紧紧的与其拥抱在了一起。
如今这双象征着中朝友谊的布鞋陈列在周恩来纪念馆中。2009年,高振普受邀参加了“纪念周恩来特别活动”,当他讲述这双布鞋背后的往事时,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
结语
“机智风趣,思维敏捷,是一位非常卓越的领导人。”这是基辛格1971年与周总理第一次见面后对他的评价。
与其出色的外交能力相比,周总理最可贵的品质是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他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这句话。周总理虽说已经去世四十八年,但他留给了人民一个强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