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内侍卫真实形象: 虎背熊腰, 手持利刃, 个个都是面露凶光

枕猫2024-05-05 21:25:43  90

“步军统领,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武职二品,威权甚重。”这是《听雨丛谈》中关于清朝大内侍卫的直接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足以瞥见大内侍卫拥有着滔天权势。

当然,这个天指的还是皇帝。大内侍卫只不过是仰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另据奕赓所著的《侍卫论》及《鶴鶴自叹》的描述中可以得知清朝大内侍卫的真实形象实际上个个都是威风凛凛。

比如《侍卫论》的开头便有所描绘:平明执戟侍金门,也是随龙护驾的臣。翠羽加冠多荣耀,章服披体位清尊。腰悬宝剑威风凛,手把门环气象森。这几句话不可谓不是生动到了极点。

其实,奕赓本人就是一名大内侍卫。只不过,大内侍卫必须要清朝八旗官兵当中的“上三旗”旗人后代才可担任。这是因为大内侍卫是皇帝的近御之兵,专门负责皇帝及皇宫的安全保卫。

责任之重大,自然非比寻常。据清史稿记载,清朝侍卫侍有一等、二等、三等及蓝翎侍卫之分。据说还有一个犯错的“四等侍卫”。然而这个所谓的“四等侍卫”实际上并非普遍存在。

只有三等侍卫因过错被贬之后才会有所谓的四等侍卫之称。由此可以看出,一二三等的等级制度划分是比较固定的。并且大内侍卫们的官职品级大小也呈现出自上而下依次递减的姿态。

大内侍卫的职级划分

这一点奕赓在《侍卫琐言》亦有记载:“侍卫,清语曰辖,分头等、二等、叁等、四等及蓝翎。蓝翎侍卫无宗室,惟满洲、蒙古及觉罗充之。很明显,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担任高阶侍卫。

对此,《听雨杂谈》中也有相关描述:“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镶黄、正黄、正白正是清上三旗。

“侍卫品级既有等伦,而职司尤有区别。若御前侍卫,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清朝侍卫根据所司不同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及上驷院侍卫等。其中御前侍卫地位最高。

而且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乃是常年伴随皇帝左右的近臣。当然,这里用近臣来称呼这两类侍卫主要是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是太高了,虽然从表面上看不像是一般朝中专门议事的大臣。

但实际上,在皇帝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也会征询这些得宠侍卫们的意见。比如,在索额图、与和珅担任品级不高的大内侍卫时,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就曾多次采纳过他们的意见与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索额图最初担任的是三等侍卫,后来因功而直接晋升一等;和珅品级更低,最初担任上虞备用处侍卫,而后以才思敏捷、办事乖巧获乾隆帝赏识,升任乾清门御前侍卫。

可是在索额图与和珅两人身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八骑子弟。然而稍有不同的是,和珅是正红旗人,正红旗又被称为是下五旗之首;索额图是正黄旗出身,故而后来地位较高。

然而,大内侍卫发展到晚清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汉人担任高阶侍卫的突出情形。比如,在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就有一位叫做杨芳的御前侍卫。杨芳这个名字实际就已表明汉人身份了。

除了杨芳之外,还有黄仕简和张谦二人也被擢选为御前侍卫。只不过,高阶侍卫之中虽然可以由汉人担任,但总体而言,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满清王公贵族子弟。这是防止“队伍不纯”。

大内侍卫的真实形象

尽管在侍卫里存在着广泛的等级与品阶的差异,但侍卫的整体待遇却要比步军优渥一些。我们的老熟人奕赓在《侍卫论》中继续写道:“虽然难比翰林爵位,要知道比上步军是人上人。”

“两匹官马养妻赡子,料季儿每个月总卖四五千文。值门时,外领班钱,内吃官饭。围盪儿无论大小,俱有帮银。最是毕生得意处,每至年终领褂银。”不难看出侍卫的小日子很不错。

一是要想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就必须养就一身武艺,而这武艺的操练又必须要有上好的待遇伺候着;二是与皇帝相近,使得其人选的忠诚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证。毕竟是一家人。

故而待遇肯定会少不到哪去。三是侍卫需要天生带有忍耐性和服从性,并且必须要忠诚于皇帝。这就使得侍卫们或多或少就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和颜面。故而,越勇猛的形象造型便越好。

试想,如果清朝皇帝在会见外国使臣时,身旁的大内侍卫都是一副病殃殃的姿态,这会让前来朝见的外国使臣抱有何种想法?其次,清朝鼎盛时的国力并不弱。自是一番泱泱大国之姿。

这番姿态就注定了大内侍卫们必须要在忠诚度上、装饰外显上以及神态表现上具有突出特征才行。其实,我国现今的外交仪仗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为是古时大内侍卫的形象翻版。

只不过,清朝时期的大内侍卫们几乎个个都是虎背熊腰并手持利刃,从远处看去似有面露凶光之意而现今的仪仗队却只需拥有挺拔身姿与俊朗外形罢了。换句话说,不需要再彰显武力。

其实清朝侍卫这般样态与八旗制度的创立脱不开干系。前文的《听雨杂谈》中曾讲述清朝以八旗官兵之勇猛而征讨得到一方天下。是故,八旗子弟大都以修身健体为主,几乎目不识丁。

然而,勇猛归勇猛。当晚清时分的鸦片毒品呈普遍肆虐状态时,大内侍卫也无可避免。毕竟许多王公贵族都沉浸在鸦片中无可自拔,更何况是这些大内侍卫。而且晚清时国力渐趋衰弱。

封建制度的腐朽状态日益彰显。这就使得原本是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子弟也变成了污秽与腌臜的集中地。许多大内侍卫的挑选不再以严格选拔作为基础和必要条件,凭借关系即可入内。

大内侍卫是多种原因聚合的产物

虽然成为一名大内侍卫足以风光无限、骄傲异常,然而,大内侍卫及其配套设施机构本身均是多种原因聚合的产物罢了。其一、侍卫制度的缘起大多与皇权相连。西周时就有类似职位。

据《周礼》记载,执行保卫任务的人叫做“宫正”。到了秦朝,秦始皇则将贴身护卫变得更加机构化、体系化和职业化。比如,秦始皇的贴身卫队分为“卫尉”、“ 郎中令”和“中尉”。

其中,“郎中令”地位最高担负的职责也最为重要,是皇帝身边警卫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点实际上在清朝的大内侍卫制度体系中亦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而且亲卫大都任人唯亲。

其二、大内侍卫实际上是用来御下与稳固统治的一种手段。由于大内侍卫均是任人唯亲的缘故,所以要想成为大内侍卫首先就需要建立不斐的功勋。而后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入籍八旗。

八旗子弟有此殊荣实际上正是基于此。然而,这份手段归根结底还是用来笼络汉臣以及民心的。原因在于,八旗子弟与清朝皇族同根同源,而汉民却足以可用异类、非满清族类来形容。

这样一来,汉人很可能会有谋反之心,进而危害到满清贵族的稳固统治。其三、大内侍卫来源于现实的人身安全需要。虽然对于被统治的百姓来说,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君主只有一位。

但君主却远远不止于一位。这其实正是君权在更迭交替的过程中会与统治集团当中的一些人产生冲突矛盾的外在显现。比如,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所以皇帝便会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尤其是在成为储君之后继承大统之前的这段时日里。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之前的大一统王朝明朝曾发生过多起骇人听闻的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的事件。

比如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以及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万历梃击案都是名气颇大的案件。在弄清楚这三点之后,我们就更加明白了大内侍卫究竟在清朝当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大内侍卫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彻底成为了一粒漂浮的尘埃。然而,这些精壮的勇士却可以他人以定格在那段岁月里的勇猛姿态出现在当下的社会里。

不得不说,文字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如果没有前人的记叙,可能我们也无法彻底窥见深藏在虎背熊腰、手持利刃与个个都是面露凶光的表面状态之下的清朝大内侍卫的丰满形象了。

参考文献:

(清)奕赓.佳梦轩丛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曹连明 清代大内侍卫谈略[J].紫禁城.,1994(04).

《清史稿》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21437.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