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 这些丧尽天良的情节, 全他妈是真的!

我亦是行人2024-03-27 17:06:34  77

十多年来,这部电影被我反反复复看过很多遍。从没感到厌倦,每一遍都更加震撼,每一遍都深受感动...

如果说一部好电影能让人心起波澜,那这部电影就能让心发生地震:《钢琴家》。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出动2500辆坦克、2300架飞机、150万兵力,从西、南、北三个方向以“闪电战”袭击波兰,仅仅27天,波兰全境沦陷…

这一天,波兰首都华沙。钢琴师席皮尔曼正在电台弹奏肖邦的《夜曲》。忽然间,演播室的窗户被炸碎,尘土飞扬…波兰最优秀钢琴家的苦难人生,缓缓拉开帷幕。

[席皮尔曼]由[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

德军攻占华沙之后,席皮尔曼一家的生活每况日下:犹太人家里的现金不得超过2000波兰币,犹太人不能去咖啡厅,犹太人不能进入公园,犹太人不能坐在露天的长椅上,犹太人不能走人行道…

1939年12月1日起,12岁以上的犹太人必须佩戴醒目臂章:白布绣蓝色大卫星符号,直径不得小于8厘米,线条不得窄于1厘米,臂章必须需佩戴在右手上。

1940年10月31日,德军在华沙建立“特区”,犹太人被强制迁入,然后,用高墙和铁丝网隔离。36万犹太人,被圈进这片只占城市面积4.5%的区域。

高墙之内,人满为患,物价飞涨,食物短缺…上演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

1942年8月16日,席皮尔曼一家和数千犹太人被押往火车站,开往死亡集中营的列车,将从这里出发。

人们在酷暑中挨了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将要去往何处?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老父亲花了20块钱买了一颗牛奶糖,用小刀切成六份,这是席皮尔曼一家最后的午餐。

火车进站,德国士兵和犹太警察(纳粹从犹太人中选拔的辅警)把犹太人当牲畜一样,赶进臭气熏天的车厢…

忽然,有个犹太警察把席皮尔曼从人群里揪了出来,一脚把他踢到身后:滚,快滚,老子救了你一命,快滚!

这个犹太警察是席皮尔曼的远房亲戚,他脑子里瞬间闪过的善念,拯救了这个国家最好的钢琴家。

席皮尔曼偷偷溜出德国士兵的视线,他谨记着最重要的逃生原则:不要跑,慢慢走。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席皮尔曼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东躲西藏。他被反锁在一间公寓里,不能发出任何声响,靠朋友定期送来的土豆和面包度日。

他透过小小的窗户,亲眼目睹了犹太区暴动和华沙起义的发起,以及失败…

华沙起义失败之后,德国军开始纵火焚烧整座城市。席皮尔曼藏身的公寓也被点燃,在滚滚浓烟之中,席皮尔曼已经累了,他已经不想再跑了,不想再逃了…

他吞下了30粒安眠药,心中默念着:爸爸妈妈,我来和你们团聚了。(此处引用自席皮尔曼回忆录)

没想到,昏睡了几天之后,钢琴家竟又醒了。他恍恍忽忽的出门,整个华沙已经变成了废墟,这个曾经居住着131万人的城市变成了一片荒原。

席皮尔曼就像是鲁滨逊,漂流到一座无人的孤岛上。

此时的席皮尔曼,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皮包骨头。他是一个钢琴师,是一个犹太人,更是一只饥饿的动物。

他就像是一只肮脏的老鼠,白天躲在一间破房子的阁楼里,晚上钻到废墟中的厨房里,找食物充饥。

这一天,当席皮尔曼为找到了一大罐腌黄瓜而高兴时。一个德国军官站到了他的身后。他说:你是谁?

席皮尔曼已经无所畏惧了:一个钢琴家。

席皮尔曼为德国军官弹奏了一曲,那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

刚开始,手指还有些生涩,渐渐的,他忘记了自己的是一个犹太人,是一只苦苦求生的老鼠,他只记得:我是一个钢琴家。

此后的几个月里,德国军官经常给他带食物:面包、香肠、甚至还有草莓酱。

德国军官对他说:苏联军队已经到了维斯瓦河东岸,最多只有几个星期了,你一定要挺住。

电影《钢琴家》中的德国军官原型:威廉·霍森菲尔德

曾拯救近50名犹太人,不久之后,战争结束,席皮尔曼获救。

他回到波兰电台,再次弹起了肖邦,距离上一次被炸弹中断的演奏,已经过去了六年…

席皮尔曼还开始撰写回忆录。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他清楚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住过的每一个地方。

回忆录于1946年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由于书中描写了部分波兰人和犹太人曾参与屠杀同胞,以及苏联军队的一些不端行为,此书一度被波兰政府查禁。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并一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译成14种文字。

电影《钢琴家》原型:席皮尔曼

某一天,大导演波兰斯基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回忆录。据说,当他看完第一章就决定要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波兰斯基说:这本书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而波兰斯基导演,也曾在二战期间有过集中营的经历。他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捕,母亲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据说,8岁的罗曼·波兰斯基钻过铁丝网的缝隙,逃出集中营,后来被一个波兰农夫收养,才在二战中侥幸存活了下来。

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甚至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2000年7月6日,席皮尔曼在授权波兰斯基之后,他合上了双眼,长眠于肖邦的乐曲中,享年88岁。

他没能看到电影成片,但他去世之前,向媒体道出了多年不肯触及的伤痛:每天清晨醒来,我都会想起那个火车站。我想念我的家人,他们在哪儿?他们是怎么死的?他们最后的时刻是怎样度过的?

没有争议,《钢琴家》是伟大的电影。豆瓣9.0分,IMDB8.5分,在豆瓣TOP250名单中排名第57位。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大奖,波兰斯基荣膺最佳导演,艾德里安·布洛迪成为奥斯卡影帝。

有网友说:有些电影,你仿佛能看到导演在找机位,演员在背台词。但还另一种电影,你交出自我,跟着故事走,不知接下来发生什么,因为你已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为了拍好《钢琴家》,导演波兰斯基付出了很大代价。

电影中被枪毙的女人扭曲的身体,犹太人藏身之处的黑色窗户,都是波兰斯基导演的亲身经历。而席皮尔曼的生存箴言“慢慢走,不要跑”,是当年波兰斯基的父亲传授给儿子的“逃生秘籍”…

导演不得不在拍片过程中,重新面对这些痛苦回忆。

1970年12月7日,时任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访问波兰,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献过花圈之后,他突然长跪不起,向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道歉。

他说:当语言已经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时,只能用行动。

很多人都拿《钢琴家》与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较,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辛德勒的名单》浓烈一些,《钢琴家》更克制一些。

这大概是因为《钢琴家》改编自真人真事,绝大部分情节都曾真实发生。而波兰斯基导演并不希望添油加醋,他不想谈主义,不想谈人权,也不想谈什么人性光辉…他是一个旁观者,只呈现事实,不做任何评价。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海报

在电影中,你能看到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德国人屠杀波兰人;你也能看到,犹太人害犹太人,波兰人害犹太人;你还能看到犹太人救犹太人,波兰人救犹太人,德国人也救犹太人…

历史就是这样复杂,现实就是这样复杂,人性就是这样复杂。

很多人都说,席皮尔曼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

在那个命运的火车站,如果不是那个犹太警察脑海中闪过的善念,他就死了;在那间小小的公寓里,如果不是各种机缘巧合,他就被饿死了;在华沙暴动期间,整座城市都变为废墟,他没死成;就连他遇到的德国军官,都恰好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救了他一命…

是啊,席皮尔曼是幸运的。他的家人死了,他的朋友死了,帮助过他的人死了,陷害过他的人也死了,唯独他没死,吃了30颗安眠药都没死成。

但请不要忘记,席皮尔曼曾亲眼目睹:一个孩子被打断了脊椎骨,他的身体像煮熟的面条一样瘫软;一个老奶奶的半碗稀粥被抢劫,劫犯是一个比她还要苍老的老爷爷;一个残疾人从三楼阳台上被丢出;一个母亲在慌张中闷死了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一个年轻的姑娘,因为说错一句话被近距离爆头…

还有一个纳粹军官叫七八个犹太人趴在地上,他掏出手枪,一个一个枪毙过去,毙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子弹打光了…

那哥们趴在地上,双手抱头,等着死神降临。没想到,左等右等子弹就是没来,他感觉很懵逼,似乎感觉自己很幸运…这时,纳粹军官换好了弹夹,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大脑。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活着,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另一种不幸呢?

或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知道。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998.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