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夏夜芦苇荡
编辑|夏夜芦苇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自古以来“残暴嗜杀”的典范。据不完全统计,在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间,有大概16万人因他丧命。
然而这位和“仁爱”丝毫不沾边的皇帝,却又喜欢送人“丹书铁券”,给人免死的机会。历史上便有这样一位死刑犯,在临死之前被朱元璋问及“姓氏”,如实回答后竟被奇迹般的送了五次免死机会。
一向嗜杀的朱元璋为何要赦免此人?这位死刑犯的姓氏于朱元璋而言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嗜杀残暴的君王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老家发生了旱灾,家里又实在贫穷,所以亲人们都相继去世后只留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个人。
因为生活实在拮据,他们甚至不能为家人置办棺材和坟地。幸好好心的邻居家给了他们一块地,他们这才将亲人草草掩埋,在那时后,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便分道扬镳,各自逃生。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选择了剃度出家,在皇觉寺每日扫地上香,做着一些琐事,常常被老和尚斥责,不过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东西吃。
但是,这样的日子朱元璋并没有过上多长时间,因为皇觉寺当地也开始闹饥荒了,在那种情况下,寺庙里的生活自然也不好过,于是朱元璋只得离开寺庙,另谋生路。
他边走边乞讨,流浪三年,见证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最终又重新回到了皇觉寺。
后来,他收到自己儿时玩伴汤和的来信,对方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朱元璋本想考虑一番,却不想这封信件被他的师兄看见了,师兄二话不说便要去告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出走,前去参加红巾军。
入伍之后,他屡屡立功,深受郭子兴赏识,郭子兴的养女也因此嫁给了朱元璋。在红巾军努力奋斗多年之后,朱元璋最终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力压其余红巾军将领,建立了明朝。
在明朝初期,有一个驸马因为犯下贪污罪而被朱元璋毫不留情的处死,除此之外,和这件贪污案有关的所有人都未能幸免遇难,上千人身死魂消。
朱元璋嗜杀的名号打响了第一枪。在之后的案件中,他也是一个不顺心便将人打入大牢。然而却有着这样一个人,在临死之前却得到了朱元璋的赦免,这是为何?
为国为民的好官
这名囚犯是明朝的一个言官,因在朝堂之上直接道明朱元璋政策的不妥和弊端,而被打入大牢。
若只是道明政策的利弊倒好,可他却丝毫不给朱元璋留一丝情面,言语中尽是犀利至此,引得在场无数官员侧目,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果然,在他说完之后,便收获了朱元璋犀利的目光,这就像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有道题做错了,却被学生大声道出,那老师的面子往哪放,相比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因为直接反驳老师而吃过亏。
即便是师生关系都要好好维持,更何况是君臣关系呢?
可这名言官在给朱元璋蹬了之后仍然不卑不亢,他不仅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直言这是自己职责所在,言外之意就是,我的工作就是反驳你,你说的不对我当然要指出来。
朝堂之上,无人敢再发一言,生怕自己被连坐。果不其然,朱元璋爆发了,这名言官喜提大牢单人间的入住权,还有专人护送,只是这份“荣耀”却是拿命换来的。
眼看就要死到临头,这人还是管不住自己的这张嘴,说自己所作一切都是为国为民,只要国家好,人民好,愿意受一切罪责。
在牢狱之中,言官复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依旧不觉得自己有错,甚至还觉得十分自豪。毕竟,放眼整个朝堂,谁像他一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呢?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只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那我就是死了,也值得。”他一个人在大牢中喃喃自语,殊不知命运在未来给他安排了怎样的惊喜。
老祖宗的庇佑
退朝之后,朱元璋并未第一时间发落他。虽说历史上的朱元璋十分嗜杀,但在死刑犯人行刑之前,都会复核一下生前罪状,没有问题之后才会行刑。
这天,朱元璋在批阅奏折时,看到了“范从文”的名字,又发现他来自姑苏吴县,于是他便开始浮想联翩,这个范从文和范仲淹会不会有所联系呢?
于是,他便连夜提审了范从文,可巧了,范从文便是那名在朝堂上当众顶撞他的言官。
朱元璋看到他时,问道:“你姓什么?”
答:“姓范。”
看来他确是范从文,于是朱元璋又问他和宋朝时期的名臣范仲淹有什么关系,结果却让他十分欣喜。
原来,这个范从文还真是范仲淹的后代。弄清楚了他和范仲淹的关系后,朱元璋二话没说便赦免了范从文的死罪,还赐给了他5次免死的机会。
被意外赦免的沈从文,并没有外人意料中的欣喜和感恩戴德,而是在谢恩之后再次谏言,不断的向朱元璋输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朱元璋也并不恼怒,毕竟,现在的他心情正好着呢?而且,这也不是当着群臣的面,言语中多为劝解,并无反驳。
于是,在被赦免之后喋喋不休的范从文不仅得到了五次免死机会,还被朱元璋赏赐了不少好东西。
可他也疑惑,为什么皇帝得知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便赦免了自己的死罪呢?然而疑惑的人又岂止他一个?
赦免的原因
虽然朱元璋做了皇帝,但刨去那层身份,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只要是人,便会有喜怒哀乐,当然也会有偶像了。
而范仲淹,便是朱元璋的偶像之一。
范仲淹这个名字,在当代并不陌生。他的那篇岳阳楼记迄今为止还在中学生的课本上,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感染了无数人。
在世之时,他注重水利民生,朝堂之上,也曾因秉公直言而被多次贬去偏远地区,他的工作地点总是在朝堂和地方之间来回徘徊。
但无论在哪,他为国为民的心都始终没有变化,不趋炎附势,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也正因此,他后人称为“范文正公”。
他的经历,不仅使自己成为了后世的榜样,更是一代代人在浓浓迷雾中的闪亮灯塔,所以,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很多人的“偶像”。
朱元璋也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他出生于农户,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也领会了民间疾苦,所以十分敬佩如范仲淹这般不为权力,只为百姓的人。
虽说在朱元璋在位期间,被杀的人有16万余,但却都是一些贪官污吏,为祸一方、迫害百姓,将自己一人的快乐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的人。
正因为他的杀伐果决,不留情面,才使得明朝初期的官员不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百姓们才可能的过上好日子。
而范从文的谏言也并非无理取闹,只是用词太过犀利,这并不是不能原谅的。除此之外,他誓死进谏的表现也正证实了他与范仲淹的相像之处。
有范仲淹的名头在前,范从文的谏言只会让朱元璋看到他为国为民的一面,这样一个臣子,若真杀了,不排除朝臣们日后再不敢说真话的可能。
而且,范仲淹在民众心中是名臣,深受民众及文人墨客的追捧,如果他真的因为范从文一句谏言便将其杀害,致使范家从此丧失一位栋梁之才,这无疑会影响他的声誉。
做皇帝的,手握实权很重要,但也要顾及民心。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
写在最后
不过,朱元璋所赐丹书铁券当真能有5次免死的机会?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毕竟,他曾赐给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免除死亡的机会,但仍有不少人未能凭借丹书铁券活命。
而且,在明初拥有丹书铁券的人,几乎最终全都不得善终。不过,那些人的死因,归根结底还是犯下的罪责实在让朱元璋难以容忍。
只要范从文不造反一直坚守为国为民的本心,本质上还是有效用的,毕竟他犯的错不过是些言语上的不当。
不过,范从文在鬼门关中走了一遭之后,却也成长了起来。自那之后,在朝堂之上,他依旧不忘自己作为言官的职责,但是措辞却变得谨慎了起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1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