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完成一组预先定义的参数,而是要从遵循基本原则的有意识努力和时刻保持灵活创新的敏感性中而来。也就是说,韧性在活力之中才能产生。
营造面向长期主义的社区,最重要的莫过于关注和挖掘青年人的主动性。这才是社区的韧性之源。
2024年4月底,在上海气候周“气候韧性社区与社区气候行动”圆桌论坛上,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也听到了许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这类故事。
伦敦贝丁顿社区:珠玉在前
郭岩身在伦敦,从屏幕那头,对现场讲述英国贝丁顿社区的案例。她用了25年,陪伴世界首个零碳社区的设计、建成和运营。贝丁顿社区由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BillDunster)设计,在2002年完工,是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原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作为伦敦零碳馆的首席设计师,郭岩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在新闻报道中被称为“一位年轻的小姑娘”,如今她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合伙人。
郭岩展示了贝丁顿社区的大量设计图。当初的手绘图正对应社区当下的生活场景,比当下时兴的渲染效果更显真切。25年之后,回看这个社区自设计之初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正可谓社区气候韧性方案的集大成者:利用回填污物的土地,就近取材和回收建材作为建筑材料,使用附近木材废料做燃料达到零排放,充分利用绝缘层减少散热,借助自然通风系统实现通风的零能耗,设计朝阳的玻璃房并在屋顶布置太阳能板,充分利用建筑内部各种设施和人体活动等产生的热量,在屋顶种了多种植物以自然调节温度并收集雨水,运用多种节水装置并梯级利用水资源,全部使用节能电器并将能耗显示器设在居民平视可见的位置,同步开发商住和办公空间以免不必要的驾车外出,以露台等空间鼓励居民在自家花园种植蔬菜,用连桥增加邻里见面的机会,所有厨房窗口向着孩子活动的花园以形成“街道眼”,在社区外圈安置共享汽车充电桩和共享单车设施,设计步行优先的道路并使汽车不进小区,与附近农场连接以减少食物里程,等等。以当初的测算,和普通家庭相比,贝丁顿社区的家庭可以节省45%的用电量、一半以上的用水量,减少80%以上的取暖能耗和60%以上的私家车行驶里程。
所谓零碳社区,是在真正使用的过程中实现。在贝丁顿社区,郭岩曾经组织并参与了围绕韧性而来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这类行为培育,居民也日益习惯低碳生活方式。25年之间,社区的取暖等设备经过适配更新,但贝丁顿总体上仍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2004年时,贝丁顿社区的住宅售价已比相邻小区提高了35%。郭岩提到,去年她回访贝丁顿社区时了解到,根据目前的发电量和电价,有的居民已能通过自己的房子赚到钱了。
壮大“耐心资本”,需善用青年力量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中国的房地产也步入运营逻辑。也就是说,土地升值预期对房价的支撑力量越来越弱,房价最终对应着社区网络的基础和运营服务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贝丁顿社区的经验更值得当下的中国城市参照,零碳乃至地方系统的韧性,即可持续的设施和服务,很大程度上是靠这类社区工作实现的。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壮大耐心资本”正是其意。
青年人总是有着创新的想法和行动力,也有机会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坚持得更长久,正像当年的郭岩那样。面向国际青年,中国近年也在开展有关零碳的设计竞赛。
举办于2021-2022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olarDecathlonChina)是其中典型一例。
该竞赛由接受国家发改委指导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主办,高校牵头,企业参与,并采用了鼓励创新的青年集合设计形式。在上海气候周的论坛上,竞赛组委会副秘书长田原介绍,前两届竞赛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在山西大同、山东德州落地,第三届以距北京两小时车程的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为基地。当地位于锡林郭勒草原边缘,夏天凉爽可不用空调,但冬季最冷时可达零下30度,室内需要保暖。另外,由于本地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较多,电网维持稳定的压力较大,那么以房屋本身作为分布式的能源系统,可以是保障方案。
因此,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和社会经济等条件,主办方邀请各国大学生组队,分别设计并实地建造15栋低碳建筑设施。在接受48小时零能耗等挑战后,最后评出各个类别和等级的奖项。这些小房子最终用在了北京冬奥会中。而冬奥会结束一年多之后,由不同团队打造的设施仍然在运行,借此获得一年四季的测试数据。在此基础上,一些技术应用与空间设计的成果,也可获得转化为更大范围应用的可能。这些青年人的思考和实践,无疑给面向未来的建筑设计以有益的启发。或许更多的郭岩、乃至更多的零碳社区的原型,也就在其中产生。
总之,如何应对气候挑战,关涉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绿色技术、空间设计乃至地方习俗等。而对中国城市而言,基于不同地方的不同特征,需要更多孵化和孕育的工作,为已有足够基础的青年人提供支持,使其能够提出创新的方案,并有足够长的时间,在真正的社区中去实践和验证。而这些示范又能鼓励更年轻的一代人行动起来。如果能够踏实并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这些工作将为有效的气候行动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