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凯尔,这个名字可谓是在现在的中国篮球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两年因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被中国归化,代表中国男篮出征男篮世界杯;明明是一个中轴型球员却被国家队用成持球大核;自易建联之后,唯一一个能在NBA打上首发的中国球员等等,这些消息都让李凯尔这个名字在中国篮球圈家喻户晓。
不过,虽然之前的热度使得很多人都认识了李凯尔,但热度过了之后,李凯尔在NBA里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恐怕还有很多人没有了解过。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仔细回顾一下李凯尔的篮球职业生涯,细致的了解一下他的篮球之路。
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乔丹,小时候便已展现超强篮球天赋
1993年9月20日,李凯尔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费尔维尤,那时的他还不叫李凯尔,而是凯尔·F·安德森。李凯尔的父亲是AAU业余体育联盟球队的教练,所以受他的影响,李凯尔三岁便加入了人生中第一个篮球训练营。训练营中,李凯尔展现了过人的运动天赋,他的父亲观察后认为他具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于是耐心教导他篮球的基本技巧和理解比赛的方式,为他后来的篮球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时期,李凯尔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就读于圣安东尼高中期间,在名教练鲍勃·赫利的指导下,不仅多次帮助球队赢得了州冠军,更是荣膺个人多项荣誉,其中甚至包括参加全美顶级的高中篮球赛事。自那时起,李凯尔就以全能的表现和出色的球场视野,赢得了“慢动作”的绰号。
来到大学,李凯尔更加活跃,不仅代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参加大学篮球比赛,更是在2012年8月,作为“中美体育文艺周”重要组成部分随UCLA男篮赴中国打了3场对抗赛,相继以大比分战胜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男篮。也就是那时候起,李凯尔跟中国的渊源变得更加深刻。
13-14赛季,李凯尔在NCAA场均能得到14.9分8.8篮板和6.5助攻,帮助球队取得28胜9负的傲人战绩,成为NCAA一级联赛历史上第一个单赛季取得500分300篮板200助攻的球员。随后,李凯尔帮助球队获得太平洋十二校联盟锦标赛的冠军,打进NCAA甜蜜16强。拥有一个如此完美的大学赛季,李凯尔在2014年4月,赛季结束的时候宣布参加NBA选秀。
进入NBA,状态略显低迷却又逐年进步
在2014年NBA选秀中,李凯尔于首轮第30顺位被圣安东尼奥马刺队选中,正式开启了自己的NBA生涯。不过大学时期和之前的经验对于NBA来说似乎完全无用。14-15赛季,李凯尔代表马刺队出战的33场常规赛比赛里,场均出场10分钟,只能得到2.2分和2.2个篮板。
还好,李凯尔只是慢热,15-16赛季,李凯尔代表马刺队出战78场常规赛比赛,场均得分虽然仍不多,但总归是有所了进步,出战16分钟的情况下能得到4.5分和3.1个篮板。
16-17赛季,李凯尔的出场时间有所回落,场均14分钟,所以常规赛只能得到3.4分和2.9个篮板,但李凯尔显然是个大心脏球员,季后赛西部决赛期间,在马刺队所有人都低迷的情况下,他反倒打出了一场20分6个篮板的高效率比赛。
新秀看三年,于是17-18赛季,李凯尔的出场时间多了起来,相比于之前的十多分钟增加到场均26.7分钟,而场均7.9分和5.4个篮板的数据是他给出的答案。2018年,李凯尔没再继续待在马刺队,他以4年3720万美元的合同加盟孟菲斯灰熊队,在那里绽放出了自己的光彩。
18-19赛季,来到灰熊队的第一年,李凯尔证明自己是个即插即用的球员,只要给足登场时间,他就能有大作用,场均30分钟,8分5.8篮板3助攻1.3抢断1盖帽,数据虽然不华丽,却足够全面。随后李凯尔沉淀了一年,在20-21赛季打出自己NBA生涯数据新高,场均出战27.3分钟,砍下12.4分5.7篮板3.6助攻1.2抢断帮助球队进入季后赛。
21-22赛季,李凯尔在灰熊登场时间再次回落到21分钟,但场均仍能得到7.6分5.3篮板2.7助攻1.1抢断,帮助球队再次进入季后赛。赛季结束后,李凯尔来到了明尼苏达森林狼队,开启自己的全新篇章。
认祖归宗,获得中国国籍后继续在NBA赛场上发光发热
22-23赛季,来到森林狼队的李凯尔继续完美诠释什么叫做即插即用,场均出场28分钟的情况下砍下9.4分5.4篮板5助攻1.1抢断1盖帽的全面数据,帮助这支年轻的球队闯进季后赛。23赛季休赛期,由于李凯尔的外祖父是广东人,所以他来到中国认祖归宗,获得中国国籍代表国家队出征男篮世界杯。
虽然男篮世界杯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李凯尔的锅并不大,他在NBA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中轴球员,而男篮把他当成了持球大核来用,所以输赢完全是阵容问题。重新回到NBA中的李凯尔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在23-24赛季,也就是这个赛季顺利帮助森林狼取得西部前三,首轮横扫拥有三巨头的太阳队。
希望他们能在季后赛走的更远吧,人们需要看到NBA出现一些年轻的血液。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