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充满着智慧,成年之后,不辞辛劳,编写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令人佩服;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循守旧的做派却令自己陷入到了争议当中。
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一场“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除了超前的思想不适应当代的原因之外,再就是守旧派大臣的诋毁与阻挠。
变法初期,朝廷府库充盈,经济繁荣,改变了北宋诸多弊政;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有一个人竟然公开反对新法,他就是司马光。不仅如此,而且他还建议宋神宗赵顼废除新法;为何司马光如此抵制新法呢?
其一,遵祖宗法度,侵自身利益
北宋初期,太祖赵匡胤通过 “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将权力,到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则开始大兴科举,抬高了士大夫的社会地位,结果导致武将的存在感很低;因此,文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并一度碾压了武将集团。
司马光是典型的士大夫代表,恪守传统,遵循祖宗法度;毕竟祖宗法度并没有面临崩溃,不能说变就变,况且轻易更改祖宗法度会被贴上“不孝”的标签。司马光引经据典,向宋神宗赵顼阐述了改革的利弊,大意就是废祖宗之法会导致衰败。
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宋史·司马光传》
其次,王安石变法中的诸多举措都将矛头指向了士大夫阶层。过去官僚阶层购买田地,能够享受优待,并且不用缴纳赋税。
变法之后,这群人不仅要交税,而且还要抽丁为公服役,不想服役便拿钱来抵。变法得罪了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作为其中的一员代表,司马光抵制新法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二,理念不同,分道扬镳
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其实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忠君爱国、爱戴百姓、有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等,所以二人才能成为关系要好的朋友;不过却因变法的观念不同最终导致分道扬镳;他们之间的分歧,就在于各自的立场不同。
王安石主张“开源”,增加国库收入;而司马光认为“节流”才是硬道理,限制王公贵族的赏赐,减少铺张浪费;司马光的倡议短期看似有效,但长此以往必定难以维持一个庞大王朝的开支。
司马光的想法是减少朝廷干预,主张放任自由;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通过与民争利的方式来充实国库,国家是富了,但百姓也更穷了。
其三,变法漏洞百出,强烈抵制废除
变法的初衷是“富国强兵”,但越到后面越脱离实际了;变法内容中的“青苗法”本来是通过借贷缓解百姓手头紧的窘况,但最终却演变成了强买强卖,导致百姓越来越穷,生活都难以维持。变法效果的不理想,成为了司马光反对新法的关键之所在。
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宋史·司马光传》
不仅如此,而且新法还演变成了派系斗争,维护新法的官员不管能力如何都会受到重用,反对新法的大臣不论对错都会受到惩戒;如投机倒把的蔡京,遭到贬谪的苏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新法变成了一个畸形。
改革进行到了如此地步,宋神宗赵顼也很无奈;当他看到变法后的百姓仍过得水深火热之后,立即决定废除新法。
随着宋神宗赵顼的驾崩,王安石的新法暂时宣告了失败;因为守旧派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司马光重新主政后,他废除了王安石的诸多改革举措。
遂罢保甲团教,不复置保马;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除民所欠钱;京东铁钱及茶盐之法,皆复其旧。——《宋史·司马光传》
如今看来,王安石超越时代的思想似乎并不适合千年前的宋朝,倒是司马光的“保守理念”更适合当时的发展;难道王安石的变法真的没有任何意义?非也。
公元1081年,变法后的第十二个年头,西夏发生了内乱;宋神宗赵顼有了实力对抗西夏,决定出兵征讨,一雪前耻;宋军兵分五路,前期进展非常顺利,但随后却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而归。
虽然败了,但宋军拿下了包括兰州在内的诸多战略要地,变法也算是没有白费。
北宋能夺得一地实为不易,司马光主政后,竟然主张将变法派在战争中夺取的土地还于西夏;在司马光的运作之下,最终打下的疆土又白白送给了西夏。砸缸的神童,如今却砸了大宋的江山;不禁令人诧异,这还是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司马光?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强大了北宋王朝;而对于西夏的态度,司马光却妥协忍让,单凭这一点,就不如王安石。如果司马光当初不反对变法,并让新法持续下去,北宋是否还会被西夏一直碾压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40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