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样板戏,对于那些已过了花甲之年的朋友们来说,应该是有着极深刻的感触吧!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幸好有那些扣人心弦的革命样板戏陪伴着我们度过。现在想想真的觉得,革命样板戏已经作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深深烙印心中。
样板戏其实就是六七十年代,特别流行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更是戏剧创作的顶峰之作。这些作品曾经风靡全国,其精湛的表演技艺、独特的手法、优美的伴奏以及动人的唱腔,使观众们百看不厌,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与喜爱。
严格意义上讲,能够被称为样板戏的作品总计有二十余部,其中,“八大样板戏”堪称精品中的翘楚,尤为引人入胜。
这八大样板戏包括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乐《沙家浜》。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地重温一下。
第一部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改编自著名小说家曲波的名著《林海雪原》,是八大样板戏中最为知名的一部。其中,杨子荣打虎上山、擒获土匪头子座山雕的情节源自真实历史事件,极富感染力。
该剧于20世纪50年代由上海京剧院创作,借鉴了同年北京人艺的同名话剧。1958年9月首演,由李仲林、纪玉良、贺永华、王正屏、刘斌昆等领衔主演。
1965年,在上海市委指导下进行修改,删除反派角色定河道人和一撮毛,并新增旦角小常宝。历经多次修订与提升,直至1969年方定稿,由童祥苓、沈金波、王正屏、齐淑芳、孙正阳、贺永华等担纲主演。此剧经无数次精心打磨,已成为上海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亦是京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现代戏代表作。童祥苓塑造的“孤胆英雄”杨子荣,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永恒记忆。
《智取威虎山》作为最早被搬上银幕的样板戏,于197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剧中《打虎上山》《今日痛饮庆功酒》等唱段流传至今,堪称经典。
2014年,著名导演徐克对其进行翻拍,再度登上大银幕,实力派演员张涵予饰演的杨子荣广受赞誉。收获了极高的票房。
第二部 现代京剧《红灯记》
现代京剧《红灯记》被誉为京剧革命化的样板。故事取材于1963年公映的电影《自有后来人》。以无血缘的革命烈士李玉和、李铁梅以及奶奶为核心人物,弘扬革命斗争精神,深受当时社会大众喜爱,风靡一时。
《红灯记》最早源于上海沪剧团改编的沪剧。而后哈尔滨京剧院将其改编为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并率先搬上京剧舞台。而中国京剧院也于同年着手排练这部剧,并由阿甲担任导演,李少春、刘长瑜、高玉倩、袁世海等人担纲主演。1964年6月,该剧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广受好评,随后在南方各大城市连续上演数百场。
后由于健康问题,主演李少春最终由其弟子钱浩梁接替。钱浩梁改名为浩亮。他饰演的李玉和单刀赴会的英勇事迹,让无数对观众为之动容。浩亮因这一角色而家喻户晓。
197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红灯记》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其中许多唱段流传至今,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浑身是胆雄赳赳》等。如今,《红灯记》已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保留剧目,仍在不断上演。
第三部 现代京剧《沙家浜》
现代京剧《沙家浜》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根据谭震林的新四军第六师真实经历改编。故事围绕战略指挥郭建光展开的,展现了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与智慧。剧中机智勇敢的阿庆嫂、威武霸气的胡传魁,以及狡猾多谋的刁德一等,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剧1963年由北京京剧团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最初的名字叫《地下联络员》。在赵燕侠、高宝贤、万一英、周和桐、蒋元荣等人的倾情演绎下,这部剧逐渐崭露头角。1963年12月,审查后更名为《芦荡火种》,谭元寿、马长礼、王梦云等人出演。1964年7月,中央领导观看后建议将剧名改为《沙家浜》。
经过反复修改,郭建光的戏份得到大幅提升,成为主要角色。郭建光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谭富英、张君秋等京剧大师的参与,更使这部作品的唱腔设计达到了新的高度。
1971年,《沙家浜》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其中的《智斗》等唱段广为传唱,久演不衰。
2006年,沙家浜再次被改编为电视剧,许晴饰演的阿庆嫂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充分证明了优秀艺术作品的持久影响力。
第四部 交响音乐版《沙家浜》
《沙家浜》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京剧版,另一个是交响乐版,该版本亦被列入八大样板戏之一。可见,这个题材在八大样板戏中有着双重地位,充分显示了广大观众对它的喜爱。
交响乐版《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于1965年10月,在现代京剧版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全篇包括《序曲》至《胜利》十个乐章,角色替身分别由张云卿与林寄语担任。首演采用“彩唱”形式,演员们按京剧扮相进行装扮。
这个版本的特色是,保留了京剧《沙家浜》中大部分正面人物的唱段,并加入了众多交响合唱部分。西式管弦乐器结合京剧锣鼓,再配以美声歌唱,给当时观众带来全新感受。因此此版既充满京剧韵味,又具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历经多次修订后,最终于1972年定稿,其中删去了包含反派角色的《智斗》一幕。197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电影,由李德伦执导,曹连生、梁美珍、林寄语等人演唱。
第五部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改编自抗美援朝末期的金城战役。该剧讲述了,1953年,我军团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尖刀班在朝鲜人民协助下,冲破困境,勇闯敌方王牌军队“白虎团”腹地,摧毁其团部,为我国抗美援朝志愿军全面反攻美、韩侵略者创造有利条件的故事。这部作品当年风靡一时。
这部京剧是山东省京剧团保留剧目。于 1958 年 10 月首演。1963 年 10 月,经过修改的《奇袭白虎团》再次亮相,并于次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广泛赞誉。
《奇袭白虎团》巧妙融合了京剧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战争元素,其中许多动作借鉴现代军事动作,充分展现了京剧武戏中的翻腾跌扑技艺,同时融入芭蕾舞姿,对演员的要求极高。音乐方面,大量运用了《国际歌》的旋律,并以《志愿军战歌》的主调展现英雄群像,部分唱段则融入朝鲜民歌元素。
197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奇袭白虎团》拍摄成样板戏电影,由苏里、王炎导演,宋玉庆、方荣翔、谢同喜、陈玉申、邢玉民等主演,上映后引发强烈反响。影片中的《重担挑在肩》《打败美帝野心狼》等经典片段至今仍广为流传。
2018 年,该故事再度被改编为电视剧,同样取得不俗的收视成绩。
第六部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堪称当代中国八大样板戏之首。是新中国创作演出的第一部原创芭蕾舞剧。根据冯白驹在海南岛领导琼崖纵队展开革命斗争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并以此向世界展现中国芭蕾艺术的实力。
该芭蕾舞剧诞生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等领导给予高度关注。1963年,周总理在观看了《巴黎圣母院》芭蕾舞剧之后,提出要创作革命主题的芭蕾舞剧。经专家讨论,决定将同名电影《红色娘子军》搬上舞台。新创排的芭蕾舞剧由白淑湘饰演吴琼花,刘庆棠饰演洪常青。
该剧巧妙地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融为一体,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完美交汇,展现出西方芭蕾的美学理念及精湛技艺,同时融入中国故事,使其达到艺术巅峰。舞台上,60多位艺术家倾力呈现,生动再现了英勇无畏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及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
自1964年9月首次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被日本、阿尔巴尼亚等国移植演出。然而,1965年,女主角白淑湘因出身问题被迫离开舞台。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刘庆棠再次饰演洪常青,薛菁华则饰演吴清华。
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上演超过4000场,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第七部 芭蕾舞剧《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八部样板戏之一。白毛女的故事广为人知,引发广大劳动者的深切情感共鸣。
该作品最初由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创始人清水正夫与其夫人松山树子将其源自中国电影的同名作品改编为芭蕾舞剧,于1958年赴华公演,引起广泛关注。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对原版进行大幅修改,将喜儿塑造成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形象,大春从救出喜儿转变为解放全人类。此举大胆创新,巧妙地融合了芭蕾舞与中国民间舞蹈元素,堪称芭蕾舞与民族舞相结合的佳作。
此外,这部舞剧打破了芭蕾舞剧不入“唱”的传统,剧中巧妙地融入了21首歌曲,其中朱逢博以其深情动人的歌声成功塑造了喜儿这一角色。舞蹈部分由四位女演员轮流扮演。
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芭蕾舞剧《白毛女》拍摄成样板戏电影,由茅惠芳、石钟琴分别饰演喜儿及大春。影片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以及《欢欢喜喜过个年》等曲目至今仍被视为经典。
第八部 现代京剧《海港》
1963年诞生的现代京剧《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改编自于淮剧《海港的早晨》。如今看来,八个样板戏中《海港》的知名度可能是最低的,但在那个时代也曾风靡一时。
该剧于1965年2月首次亮相,演员阵容包括童芷苓饰演的金树英,小王桂卿饰演的刘大江,赵文奎饰演的老娘舅以及童祥苓饰演的俞宝昌。同年4月,主演更换为蔡瑶铣。1966年5月再度修改,更名《海港》,角色名称亦有所变动,女主角方海珍由宁夏京剧团的李丽芳扮演。
1967年进京演出后,中央领导提出要加强敌我矛盾的内容。后历经数次修订,最终于1971年12月定稿,并于1972年第二期的《红旗》杂志刊登了《海港》剧本。
1971至1972年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联手制作了两部彩色戏曲片,导演分别为傅超武、谢晋和谢铁骊,主演则有李丽芳、赵文奎、朱文虎、郭仲钦、周卓然等人。影片保留了原舞台京剧的特色,同时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的优势,使得其表现力超越了舞台表演。《海港》中的经典唱段如《忠于人民忠于党》和《满怀豪情回海港》等,当年广为流传。
如今,八大样板戏虽已淡出历史,但其所塑造的一系列经典角色如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杨子荣、严伟才、阿庆嫂、郭建光、方海珍及喜儿、吴琼花与洪常青等依然深入人心。他们的鲜明个性成为一代人追捧的偶像。
这些样板戏在当时的舞台剧中堪称巅峰之作,汇聚众多精英,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们不仅是精神寄托,也是情感共鸣,更是艺术品位的体现以及文化传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