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间,光伏行业龙头通威股份(SH:600438)披露了2023年年报及2024年度一季报。数据显示,2023年通威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391.04亿元,同比下降2.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7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136.13亿元,同比下降48.73%。
单季度来看,通威股份Q4归母净利润为负主要基于谨慎原则对主要涉及PERC电池的相关资产计提了减值所致。去年第四季度,产业链价格下行和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了光伏企业的经营压力,但通威股份积极推动光伏产业技术变革,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虽有计提减值准备,但也保障了公司财务管理和业务运营更为稳健,在行业周期波动的激烈竞争下实现了正向的经营性利润。 光伏行业步入下行周期业内玩家利润空间收窄 2023年以来,国内光伏行业一边大肆扩张,一边暗潮汹涌,高速发展的同时,产能过剩问题、全产业链降价战、企业利润承压等多个挑战亦随之而来。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的影响下,各环节无一幸免,上游硅料环节首当其冲,多晶硅料价格较去年高点下跌超八成。2023年第四季度绝大部分光伏企业的业绩出现环比下降趋势,业内玩家逐渐步入“史上最强内卷时刻”。
在新一轮产能洗牌周期的影响下,内卷、过剩、降价是2023年光伏企业绕不开的三大关键词。供需失衡和价格低迷使得不少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多家头部光伏企业在年报中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其中,大全能源(SH:688303)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3.29亿元,同比减少47.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63亿元,同比减少69.86%。隆基绿能(SH:601012)实现营收1294.9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7.5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7.41%。TCL中环(SZ:002129)实现营收591.46亿元,同比下滑11.74%;实现归母净利润34.16亿元,同比下滑49.9%...光伏板块上市公司相继披露的年报成绩单可以看出,行业集体面临业绩失速的节奏。
从2024年一季度来看,行业基本面并未有明显边际改善,加之一季度迎来光伏需求淡季,1-2月各环节排产较弱,反而产业链价格继续探底,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也随着业绩披露逐渐浮出水面,不少光伏龙头企业甚至出现亏损情况,TCL中环实现归母净亏损8.8亿元,爱旭股份(SH:600732)实现归母扣非净亏损7.59亿元,隆基绿能(SH:601012)实现归母扣非净亏损24.19亿元…从过往光伏周期来看,当行业出现多家龙头企业同时亏损的时候也预示着周期底部的到来。本轮产能出清的过程中虽有阵痛,产业链盈利格局也亦或发生变化,但在经历光伏产业盈利的低谷期后,具备成本、技术、资金优势的公司有望迎来估值再定价。 发展承压更为考验“内功”龙头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光伏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其本质是供需的错配。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现有产能、规划产能其中存在差异,相关的价格变动并非趋同;投资建设节奏、爬坡达产速度也各不相同,叠加技术研发迭代进展的参差,错配之下行业发展曲线必然出现波动。
即便历经价格动荡,市场规模依然向少数优质企业集聚,这使得所有业内玩家不得不思考何以稳健穿越周期。究其根本,龙头企业在周期轮转阶段的生存之道,得益于其在成本把控、技术创新以及资金管理方面的强大实力,这些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新一轮竞争中的重要底气。
当寒意遍布行业,“广积粮”的公司则为目前的蛰伏和日后的扩展布局多了一分主动权。稳健的财务支撑是龙头企业历经危机而不倒,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之一。
价格进入行业成本区间内,高成本产能则更容易面临亏损风险,资金实力较差的二三线企业也承受更大压力。而头部硅料企业如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特变电工此前历经行业景气上行阶段,不仅逐步建立了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也储备了充足的现金和较低的有息负债,在行业周期低谷阶段的过渡之后便能快速入局下一轮的周期扩张。
历次行业周期底部出现了“组件价格战”、“产能过剩”、“海外贸易政策不明朗”、“行业融资收紧”等阶段特征,且在激化之下技术浪潮频现,无论是2011年、2018年还是2023年的行业底部,均出现了技术变革。
从技术迭代角度看,当前光伏赛道内的变革主要集中在电池领域,市场正处于由P型电池全面转向N型电池的时刻。如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在内的多家头部光伏组件企业的N型产能占比也在快速提升,各家均在新技术路线上布局并快速降本增效使之成为优势产能。 一体化布局锁定成本优势持续技术创新无惧市场竞争 “再怎么洗牌,也不会把通威、隆基、晶科等龙头洗出去的,这种一体化、全球化的头部企业,一定是穿越周期后的赢家。”光伏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张鹏曾表示。能让业内人士如此坚定看好,龙头企业必然具备对行业调整周期的深入洞察和应对能力。
在稳坐硅料+电池片双料龙头后,通威股份在2022年下半年进一步发力组件环节并实现快速放量,2023年公司组件出货量一举来到全球前五。通威的一体化布局使公司直面终端市场,在行业周期下行阶段不用完全受制于曾经的组件客户,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并赋能公司更强的产业协同性、经营稳定性及产能消化能力。与此同时,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也有望帮助公司进一步优化核心消耗指标并挖掘产业链降本提效潜力,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
目前,通威股份已形成45万吨高纯晶硅产能、95GW太阳能电池产能以及75GW组件产能。根据公司产能规划,预计2024-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将达到80-100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130-150GW,组件产能达到80-100GW。去年公司还在包头和广元分别规划了30万吨和40万吨两个工业硅项目,通过硅粉自供进一步达到降本和产业链全程可追溯的目的。去年底,公司逆势扩产加码硅料产能,以280亿元人民币投建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包括年产5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40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及配套设施,借助周期有利节点进一步锁定规模和资源优势。电池方面,公司将基于其在TOPCon PECVD技术的先发优势,顺势而为,将在2024年逐步完成约38GW PERC产能改造,并分别在眉山基地和双流基地新增16GW、25GW TNC电池产能,预计2024年底TOPCon产能规模超过100GW。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公司高纯晶硅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2万元/吨以内,TNC电池最新非硅成本也降至0.17元/W以内,可见成本优势仍然是通威穿越周期、逆势扩张的底气所在。
作为市场唯一一家打通光伏全产业链的公司,通威股份坐拥最齐备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化布局,其产业链自供能力是未来交付能力的最强保障。
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和科研实力是通威股份长期引领和良性发展的基石。作为行业TOPCon PECVD Poly 技术的领军企业,目前公司TN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已达到26.26%,其组件产品相比传统PERC双面组件功率提升30W以上。HJT方面,通威股份建成了我国首条GW级HJT生产线,并拥有行业内首条铜互联(THL)中试线,电池效率最高达26.49%。此外,公司210 THC双玻组件功率在2023年已先后六次创造异质结组件功率新纪录,最高超755W。根据通威股份最新官方消息,该纪录近日再次刷新,已达到762.79W。
为进一步提升THC产品市场竞争力,通威股份也正同步加快开展铜互联技术攻关,目前已在设备、工艺和材料开发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正有序推进GW级铜互联试验工作。并且,除TOPCon、HJT路线外,通威股份在全背接触电池、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方面的研发方面均获得积极进展,有望在下一次技术迭代中占据领先位置。
对于技术研发和扩产的果断布局,是龙头企业战略性的前瞻判断和对技术领先的自信,亦是公司在未来应对产业爆发的交付储备,其一切离不开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和资金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支持其稳健运营度过市场低迷时期,也为未来的扩张和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据通威股份2023年年报数据测算,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5.08%,速动比率为1.41,均处于行业上游水平,具备极强偿债能力。截至报告期末近300亿的账上现金也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了充足弹药。此外,公司还建立了全面的融资渠道,并获得充足的资金授信,可充分满足资金周转需求。
虽然2023年光伏行业洗牌出清节奏加速,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是光伏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阵痛”,经历过行业加速优胜劣汰的大浪淘沙后,产业链头部厂商将在市场导向和企业内生驱动下推进技术升级、增效降本,并凭借技术、成本、产能配套和市场布局优势,以及较强的资金实力和造血能力,在行业洗牌期进一步强化竞争力并巩固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