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带来名人感动的故事!
2024年4月26日,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闭幕式暨颁奖典礼,颁奖典礼上,62岁的范伟时隔7年,再度获得了“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奖。
站在颁奖台上的范伟,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其实就想说感谢,此时此刻“感谢”两个字最准确。因为老秦这个角色太复杂了……
而在这功成名就的背后,范伟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妻子。别看范伟在舞台上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大明星,但在家里,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好丈夫,不抽烟不喝酒,最大的优点就是“怕老婆”...........
01.
范伟,1962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会的宣传干事,母亲是商场的一位营业员,也爱好文艺。年幼的范伟,继承了父母的文艺基因,能歌善舞,有着较高的艺术天赋。
虽然年纪小,但范伟却时不时的来一段相声、快板。当看到范伟喜欢文艺后,父母便打算好好地培养他,更是从沈阳教育学院请了一位老师,让他看看范伟到底适不适合走艺术道路。
父亲是希望范伟能够成为一名歌唱家,所以一开始就唱了一首歌,但听到这首歌,老师并没有什么反应。随后,老师便问范伟:你还会不会其他的?
于是,范伟即兴讲了一个故事,古怪精灵的他,眉飞色舞的讲了一个《智取炮楼》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的范伟,让这位老师连声夸赞。随即,老师便说:你要是去当歌手,只能当业余歌手;要是去做演员的话,那肯定能闯出一条路。
老师的话,也让范伟很是开心和激动,同时也改变了范伟一生的命运,让范伟坚定了走演艺的道路,正如他自己所言:当时我将这位老师看做是一位权威,是决定我命运走向的权威,正是他的话,使我找到了理想之门。
年少时期的范伟,很喜欢相声,并拜在了沈阳曲艺团相声演员陈连仲的门下。1980年,范伟凭借自己的表演天赋,考入了铁岭民间艺术团,成为了团里的一名相声演员。
在铁岭民间艺术团,范伟跟着四处演出,也表演了不少相声节目,虽然反响不是很大,但却让范伟的喜剧天赋有了展现,更是奠定了艺术基础。
整整三年的时间,范伟也学了不少的知识,更是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83年,范伟考入到沈阳曲艺团,和老师陈连仲成为了同事。虽然进入到了梦想中的艺术团体,但他却有些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毕竟在当时,范伟才21岁,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加上曲艺团的相声队伍很是强大,他要想挤入进去,可谓是非常难,就连冷板凳上都有比他强的相声演员。
虽然事业受阻,但范伟却很是乐观,他并没有抱怨,反而一直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将梦想化为动力,潜心创作,写出了相声《一个厂长的日记》。
这部作品,就连老师陈连仲都很是称赞。然而在这部作品的背后,是范伟坐着冷板凳默默耕耘,他一直在寻找着机会,期待着能够一飞冲天。
相声《一个厂长的日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更是被团里拿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演出的效果也得到了不错的反馈,更是表示:范伟的表演很好,分寸、语气都把握的很好,是一个表演的好苗子。
02.
1986年,范伟去参加了全国相声邀请赛,有着喜剧天赋的范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等到他回到曲艺团后,也成为了团里的业务骨干,甚至在东北三省的名气也大了起来。
随着范伟的事业走上正轨,他又凭借自创的相声《要账》,再度火爆起来,在相声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了相声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93年,赵本山在筹备小品《走毛道》,正在物色演员,他便想到了范伟。在这之前,赵本山和范伟并不像是,但赵本山看过范伟的表演,对其也很是欣赏,便有种想要与其搭档的想法和冲动。
对于赵本山的邀请,范伟也是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两人也开始成为了黄金铁搭档,联手在小品的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让全国观众捧腹大笑。
和搭档期间,赵本山一直在“包装”、提携范伟,更是主动为他提供资源和平台,帮助他成长。在舞台上, 赵本山和范伟可谓是珠联璧合,相映成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
每当说起赵本山,范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没有本山大哥的提携,我的艺术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成果,知名度也是如此。
自此1995年起,范伟和赵本山的合作就没有中断,从《提干》、《红高粱模特队》到《卖拐》、《卖车》等,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而他们的合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有着大脑袋、大脸盘,一双“智慧”的小眼,让人看着就很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而在小品领域已经功成名就的他,也开始进入到影视圈,先后拍摄了《刘老根》、《马大帅》、《南京!南京!》、《上阵父子兵》、《一秒钟》、《不成问题的问题》等影视作品,先后获得了金马奖、金鹰奖、金鸡奖等殊荣。
而在事业成名的背后,范伟也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1988年,26岁的范伟还处于单身未婚的状态,父母也对他的个人问题很是焦急和焦虑。
在一次排练时,因为过度劳累晕倒,被紧急送往了医院。当睁开眼,看到的是一位长相清秀的女护士,这让他的心顿时砰砰跳起来。
要知道,彼时的范伟,已经在相声舞台上有不小的名气,舞台经验丰富,见过不少大场面。可在这个女护士面前,他却有些紧张起来了。
当时,有个朋友在病床前照顾着他,看着范伟的反应,以及那火辣的目光,不禁也知道了范伟的想法,但他并没有说,而是偷偷地帮助范伟。
几天后,范伟在排练后,觉得有一道目光一直在注视着自己,回头一看,竟然是在医院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女护士。这时候,他才知道是朋友看出了自己的心思,特意安排了一场相亲。
经过了解,范伟也知道了这个姑娘的基本情况。女孩叫杨宝玲,20岁,刚从卫校毕业出来工作,而这次来,也是母亲陪着一起来。
看到喜欢的姑娘来了,陪同的还有其母亲,这也让范伟很是紧张,就连说话都不利索了,结结巴巴的说:你,你好,欢迎,你,你,你来了.........
那憨厚的一面,也让杨宝玲和母亲噗嗤一笑。在朋友的配合下,范伟相约母女俩一起去吃饭。因为是婚姻大事,所以杨母也很是严肃,一问一答下,将范伟家里的一切都问出来了。在这顿饭中,范伟心里很是忐忑。
这次吃饭后,也让范伟彻底爱上了杨宝玲,脑海中也挥之不去。为了能够追求爱情,范伟便写了一封信给杨宝玲。可这封信宛如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03.
一周后,下班后的范伟,在剧团门口看到了杨母,他小跑过去打招呼。杨母是特意来找他的,很直接的说明了来意:你写的信,我看了,很不错,就是玲玲不太喜欢你的性格。
听到杨母的话,范伟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自己没有戏了。谁知,杨母接着说:不过,我觉得你性格我喜欢,你要是真喜欢我女儿的话,那就要好好的加油。
范伟的心可谓是起起伏伏,杨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让他很开心和激动。有了准丈母娘的支持,范伟直接就写了一封5000字左右的情书,更是做好了长期追求的打算,决定不论前方有多难,都会坚持下去。
每当下班或是没有演出的时候,范伟就会去医院门口,等着杨宝玲下班。那时候,自行车很稀缺,范伟每天都会骑得去,可杨宝玲没坐过一次。不单单是接,范伟还会带一封情书。
慢慢的,杨宝玲也架不住范伟的热情,被一点点打动。当杨宝玲同意后,范伟心花怒放。1990年,范伟和杨宝玲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了夫妻。
婚后,两人也有过摩擦。杨宝玲一发脾气就很大声,声音一大就会吵架,这也让街坊邻居都知道了。范伟知道,夫妻吵架不但心情不好,还会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范伟也只能想办法。
为了避免夫妻吵架,只要看到势头不好,范伟就会装糊涂和稀泥,或是引开话题,或是直接跑路,再不济就是老老实实的提前认错。范伟的退而其次,再也吵不起来了,家里也是风平浪静的,心情自然的好了起来。
2006年,为了能够拍好戏份,因为意外,范伟胸椎骨折,送回了北京接受治疗。当时,杨宝玲在沈阳老家,一得知范伟受伤住院,急忙从沈阳赶到北京,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杨宝玲泪如泉涌。
看着大哭的妻子,范伟顾不得身上的疼痛,急忙说:你不要一来就哭,我本来就胸口疼,你这一哭,我更疼了。
一听丈夫还在和自己开玩笑,杨宝玲也知道没有什么大事了,便悉心的陪伴在范伟的身边。因为有过护士的工作经历,这也让杨宝玲特意交代:你要好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打折扣。
因为有妻子的督促,这也让范伟很是配合。为了能够照顾范伟和孩子,杨宝玲只能两边跑,一边要去医院照顾范伟,还要辅导儿子的功课。
很长一段时间里,过度的劳累,也让杨宝玲憔悴了不少。看着忙碌的妻子,范伟不禁心疼起来,说:“你太辛苦了,我们还是请一个保姆吧”。杨宝玲却说:“别人照顾你,我不放心。”
就这样,在杨宝玲来回跑的照顾下,安心养了三个月,范伟也痊愈了。有了这次的经历,范伟也变得有些胆小了,非常注意自身安全。
每当在家里,范伟都会主动包揽家务,接送儿子去学校,给老婆孩子做饭。有朋友知道范伟的情况后,都在说:谁家大男人做家务、做饭啊,都是媳妇来坐啊,男人哪有这么细致,实在不行就请个保姆啊。
对于朋友的话,范伟不认可,还反驳道:话不能这么说,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对家庭都有责任,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
正是因为这份责任心,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对于范伟,妻子杨宝玲很是支持和理解,丈夫常年在外拍戏,杨宝玲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序,将儿子培育的懂事孝顺。
对于妻子,范伟很是欣慰,也知道妻子的辛苦。范伟明白,没有妻子默默地支持和付出,自己也不可能安心地拍戏,演艺事业也不会这么成功。
而今范伟和杨宝玲结婚34年了,他们依然甜蜜恩爱,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日子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正如范伟自己所言:谢天、谢地、谢人,没有妻子的关心爱护,没有妻子的精心打磨,就没有我的今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