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5日,衡阳殡仪馆前,摆满了花圈,挽幛,衡阳当地的民众则是排着队,一步步走进殡仪馆内,今天这里为因病离世的抗日老战士葛振林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狼牙山壮士之一,葛振林的最后遗容,他身穿一身戎装,上身覆盖着党旗,双目紧闭,神态十分安详地躺在灵柩里。
灵堂的大厅正中处挂着葛振林的巨幅遗照,这张照片上,葛振林头戴军帽,面容和善而又慈祥,巨幅遗照两侧则是一幅概括了葛振林光辉一生的挽留,这幅挽留这样写道:抗日狼牙山一跃成壮士英雄事迹彪史册,跟党干革命万险砺志士赤胆忠心扬美名”。
葛振林是一位战功卓著的抗日老战士,他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一个务农之家,抗日战争爆发后,18岁的葛振林目睹了日寇烧杀抢掠的行径,因而选择参加八路军,拿起武器上阵抗击日寇。
1941年9月25日,日伪军出动近4000人对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展开了大扫荡,企图歼灭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党政机关。
面对强势来袭的日伪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指战员作出了应对,命令某部第七连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突围。
不久,第七连便顺利完成掩护部队冠和当地民众转移的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后,七连连长为了让七连迅速转移,摆脱日寇的追击,便留下第六班的五名八路军战士担负后卫阻击。
这六班的五名八路军战士分别是班长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以及文中的主人公葛振林。
当时,在班长马宝玉的指挥下,葛振林与其他三位战友一边打,一边退,将追击而来的日伪军引到了狼牙山上。
而日军的指挥官而以为遇到了八路军的大部队,便命令日伪军像一窝蜂似地向狼牙山上冲去。
班长马宝玉这边,见日军发起了近乎疯狂的冲锋,并不慌张,而是镇定自若地让战士们等着日伪军靠近了在打。
待日伪军走近后,班长马宝玉一声令下,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位八路军战士拿起各自的武器,对着迎头而来的日伪军就是一顿顿和扫射,一会儿不到的功夫,狼牙山的山路上,便躺满了日伪军的尸体。
日军指挥官见攻势受挫,恼羞成怒,便再一次组织日伪军对马宝玉等八路军战士扼守的防御阵地发起了进攻,但是这一次攻势仍旧被第六班的八路军给打退了。
班长马宝玉带着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位八路军战士将日伪军的攻势再次打退后,见后卫阻击已经完成,便准备带着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位八路军战士突围转移。
但摆在班长马宝玉突围转移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大部队突围转移的路,一条是通往通往狼牙山山顶的一条绝路,如果走大部队突围转移的路,能够很快追上大部队,与大部队取得汇合,但是这样则会将日伪军引过来,令大部队再次陷入危机。
因此,班长马宝玉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将日伪军引上狼牙山山顶,为大部队突围敌人的包围圈继续争取时间。
班长马宝玉将这个决定告诉给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位八路军战士后,这四位八路军战士视死如归,与班长马宝玉一道攀登了狼牙山顶峰。
日军指挥官则是带着日伪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随后,班长马宝玉带着四位八路军战士居高临下,对向着顶峰而来的日伪军进行了射击,日伪军则伤亡严重。
但是,就在班长马宝玉带着四位八路军战士与日伪军激战正酣之际,一个不好的情况发生了,那就是枪中的子弹以及手榴弹全部打光和用尽了,他们只能够拿着石头对攀登而来的日伪军进行攻击。
但是这种攻击作用很小,班长马宝玉见日伪军迟早会攻陷山顶,为了不被日军俘获,他昂首挺胸,带着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位八路军战士从狼牙山主峰棋盘坨舍身跳崖。
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树挂住,得以奇迹生还,而班长马宝玉,以及胡德林,胡福才两位八路军战士则是壮烈牺牲。
班长马宝玉,以及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四位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壮举,不久便传遍了全国,人民群臣赞誉五人为“狼牙山五壮士”。
葛振林伤愈之后,便迅速归队,在往后的岁月里,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在这些战事中,葛振林冲锋在前,全身六处负伤,但仍旧不下火线,视死如归,立下赫赫战功。
1966年,葛振林离岗休养后,并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抗日英烈的过往和故事,激励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不怕劳累和辛苦,先后去往多个省市,自治区义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为孩子们说故事,讲传统,谈理想。
除此之外,葛振林从不以抗日英雄自居,他也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什么要求,晚年的时候,始终过着朴素的生活,家中唯一最值钱的物品就是一个真皮沙发。
而葛振林手上的退休工资,他并没有拿来享受生活,而是将自己的退休工资捐给了那些受灾的地区。
2005年3月21日,葛振林这位抗日老英雄在衡阳市解放军169医院因病离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3月25日,葛振林的追悼会结束后,他的骨灰被安葬于衡阳的烈士陵园。
现如今,“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之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后辈们!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