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支善战的军队当中,出身将门往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中,就有3位首长的儿子跟随部队去往前线作战,并且永远的留在了越南。
【对越作战】
这些人都有着显赫的背景,完全可以离开前线去往更安全的岗位,但他们却选择和普通战士一样在战场拼杀,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对越作战中的烈士们
中越关系的破裂始于中苏关系的破裂,在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分道扬镳之际,越南结合自身外部形势和国内情况最终选择倒向苏联,开始对中国倒戈相向。
【越军】
在对越南屡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中国最终在1979年发动了自卫反击战,仅用了28天就彻底击溃了越南北部防御,兵锋剑指越南首都河内。
虽然从战争全局来说,解放军取得了无可置疑的大胜,但我军还是付出了比较大的伤亡,阵亡官兵总数多达8500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越南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我军缺乏丛林山地作战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也是越军的战斗力并不算弱,给我军依旧造成了一些麻烦。
【越军还是具备相当战斗力的】
而这8500名烈士中,有10个战士比较特殊,他们并非普通战士,而是部队高级首长的儿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干部子弟最终走上战场呢?
都说虎父无犬子,张力作为54军160师师长张志信的儿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一心想要加入军队。
张志信对于儿子的人生志向并未干涉,但随着张力报名参军,张志信还是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张力在部队里极为勤奋,他苦练战斗技艺,成为一名尖子侦察兵,79年对越战斗爆发后,一向坚持低调做人的张力极为罕见的找到父亲,希望父亲可以动用关系将自己调入作战部队,他要去前线打仗保家卫国。
【张志信】
张志信见儿子如此出息也十分欣慰,同意了张力的要求,将其以普通战士的身份调去了前线部队。
张力到了战场如鱼得水,他精湛的战斗技巧让他很快就得到了战友和班长的肯定,当然大家并不知道张力的背景,还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战士。
张力也从没说过自己的父亲是谁,反而是总是将最危险最艰难的任务争取给自己,充当战友们的开路尖兵。
老兵都知道,尖兵探路很多时候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张力就是这样,一次侦察巡逻过程中,张力和战友遭遇了一大批越军,激战中一枚子弹正好打中张力的腰部伤及要害,张力当场牺牲。
【张力烈士】
张力牺牲的消息传到张志信那里后,张志信一时间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情,但他强大的意志力很快让他恢复理智,并且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儿子是个英雄,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满门忠烈的将门
除了张力,耿军和耿晓康的故事在对越战场上也很有名,他们两兄弟的父亲是50军150师副参谋长耿进福,受父亲影响,两人长大后都选择进入部队服役。
【耿家兄弟】
150师是对越反击的第一批参战部队,耿家两兄弟也来到战场,成为奋战在战斗一线的普通战士。
高平战斗期间,耿家兄弟率领的作战班组被越军大部队围困,官兵们和越军激战两个昼夜,虽然伤亡惨重但还是没能在敌人的包围圈上撕开口子。
眼看部队即将被越军吃掉,耿家两兄弟下定决心,他们让剩余的战士们伺机突围,兄弟两人一个吸引敌人火力一个殿后掩护,为战士们争取一线生机。
【耿晓康和耿军】
耿家兄弟下达这一命令的时候其实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耿小康在吸引敌人火力的时候不幸被越军击中,当场牺牲。
耿军坚守原地为战友们争取时间,被越南人团团包围,他没有选择缴械投降,而是拿着自己的冲锋枪直接跳下悬崖,以身殉国。
耿家兄弟的事迹流传开以后得到了中央军委的重视,他们的壮举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宣传,感动了无数国人,也激励更多年轻人进入部队为国效力。
【悼念烈士】
耿进福虽然为两个儿子的牺牲而悲痛,但作为军人他很清楚牺牲是难以避免的,他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做着贡献,耿家是真正的满门忠烈。
周伟也是将门出身,他的父亲是41军121师政委周开源,打过抗战和解放战争,是一名功勋卓著的将领,和其他将领不一样,周开源其实并不支持周伟和自己一样参军打仗。
周开源作为一个老兵,已经见惯了战场的残酷,他更希望儿子能做一个普通人,享受平静的生活。
【周开源将军】
但有这样一个猛将父亲,周伟从小就有着参军报国的理想,父亲既然不同意,他就悄悄跑到其他部队参军报名,去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
周伟生前一直以为父亲并不知道自己悄悄参军的事情,但部队里都是周开源的老战友老上级,他其实很清楚此事,之所以装糊涂,是想看看儿子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
但周开源没想到的是,周伟居然会直接走上反击战一线,还在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不幸丧生。
【周伟烈士生前和家人的合照】
周开源悲痛之余,也对儿子感到无比的自豪,他对所有人都说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
资料来源
【1】徐林平,郭秀. 探析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VIP》,2013
【2】郑海天. 1979: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VIP》,2012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