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钱却被推保险, 差点就被忽悠了

自保叔聊2024-04-28 18:20:16  99

从业六七年了,万万没想到,保妹天天跟大家科普保险,自己的家人却差点被忽悠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去银行存钱或者理财的习惯,

虽然保妹自己没有,但保妹的父母却有。

老人家今年65岁,退休金不高,一月也就三四千块钱。

除了退休金之外,还有年轻的时候攒下的一些老本,就是他主要的财产来源了。

因为不习惯用网银,手机银行,所以跑银行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理财方式。

隔三差五的,理财到期了,总要亲自去一趟做做转续。

往年存钱,他们都是放定期居多。

但这几年,慢慢的也被推荐买一些不保本的低风险理财,不过被推荐最多的,还是保险。

这不,保妹的爸爸之前的几笔理财逐渐到期了,

去银行看看能续什么,又被理财经理强烈推荐了某个”理财“险产品。

银行推荐的储蓄险,值得买吗?

什么产品呢?

按照我爸的说法:

“收益可以去到3%,终身复利增值,不受存款利率下降的影响。

而且“回本”很快,交完费的第二年就“回本”了。

目前这个产品在售,后续有可能会面临下架调整,要赶紧做决定.......”

我爸当时就觉得很好,就想直接买了,

不过后面想想他还有个银行和保险行业都呆过的女儿,还是打了电话过来问了一下。

还好问了这么一下,不然自己买了啥都不知道,钱一旦放进去了,过了犹豫期想反悔就很难了。

来看看他都被推荐了什么产品呢?这是我爸拍了发过来的图:

原来是个增额终身寿。

这类产品本身没毛病,我们之前也给大家科普过很多增额终身寿的好处。

参考阅读:爆火的增额终身寿,到底是个啥?

简单来说,增额终身寿一般都是通过不断增长的现价(也就是退保金),来实现资金的增值。

时间拉长之后,不但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而且领取没有“封闭期”,什么时候拿钱都不会损失保单利益(收益)。

而且保单利益都是写进合同,安全无风险,终身刚性兑付。

不失为长期资金规划的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不是就适合老人家投保呢?

屏幕前的朋友们要注意了,如果你们也被推荐过“终身寿险”类的产品,一定要警惕给你介绍的关于收益的展示。

另外,一定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用钱需求是否匹配。

回本快,3%复利递增,有什么猫腻?

比如这份太保的鑫相伴2.0,当时吸引我爸的无非2点,

第一是“回本“快,这正好是他所需要的,他也觉得自己的钱放不到十年八年就要用了。

但问题来了,回本快是优点吗?存定期,放理财不回本更快?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第二点,也就是3%,那这个产品有3%的收益吗?

进一步询问下,理财经理才解释说是保额按照3%复利增长。

他甚至还说了一嘴是写进合同的,以前的都是3.5%,现在已经降到3%了。

这就有些不地道了!

虽然我不知道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但是人家想了解收益,你跟他说保额复利增长,还写进合同?

这不是内行人,换谁听了这话不迷糊啊?

保额复利增长3%和真实收益是一回事么?

保妹之前就给大家科普过,增额终身寿的保额只是保险公司设置的一个参数,和我们账户到底有多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

要了解这款产品的真实收益表现如何,我们把现价拉出来一算就知道。

比如用我爸的年龄,4万5年交,总保费20万做一个计划书。

第5年,交完保费后年末现价就有20.03万,超过所交保费。

现价超保费的时间的确在市场上,属于快的那一批。

但是收益表现就比较差强人意了。

假如不领取,第7年退保可以拿回21.04万,折算单利才刚过1%

以此类推,第10年才到1.7%。

到被保人80岁,前面不领取的前提下,才有不低于现在3年定存利率水平的收益。

这收益表现,真的是一个65岁老人家想要的吗?

警惕3%或以上的增额终身寿

不过当然,很多银行,或者保司业务员帮你测算的时候,可不一定会像我们一样,直接把单利复利都显示给你看。

保妹遇见过不少客户提供的计划书,测算收益是下面这样子的,为了方便比较,还是拿上面同一个计划书做的测算:

2.48%-8%,“收益率”漂亮不?

如果你单纯的以为它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收益”,那就又掉进坑里了。

那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们知道,一般我们理解的存款利率,都是单利的概念。

单利的计算,一般涉及到本金,增长额,时间(增值了多少年)三要素的。

但这个增长率的计算,只用了每年的增长额本金得出来的。

比如第10年,就是用新增长的5920除以20万,得到的增长率就是2.96%,完全忽略了前面10年的沉淀。

这种测算,连单利都算不上,也没有任何参考对标的意义,完全就是在偷换概念。

所以,如果你们有遇到过“收益”为3%,甚至高于3%的增额终身寿,那就要留个心眼了,

如今增额终身寿的定价利率是3%,是整个行业都适用的,没有哪个产品可以例外。

而这个定价利率3%,说的不是实际收益,而是一个上限范围。

意思是保险公司对客户的让利,不能超过3%(复利),中途再减去一些运营和费用所需,往往最后设计出来的产品,最高的IRR(复利)也就去到2.95%左右,接近3%。

所以判断一个产品有没有诚意,看看让利是不是让到极致,接近3%(复利)就好。

像鑫相伴2.0,95岁之前都不到2.6%(复利)的,明显距离3%还有空间,也就意味着其他产品会有超越的可能。

事实上,它也的确远不及我们发过的榜单产品。

参考阅读:4月增额终身寿,这些上榜的要抓紧

了解了这个底层逻辑,我们就可以一眼看出哪些收益展示有可能是“作妖”的。

比如刚刚说到的≥3%的,无非就是下面几种可能:

①有可能是和真实利益没有任何关系的保额复利;

②有可能是单利;

③有可能是现价增长和总保费的比值;

而不管是哪个,都无法代表它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地位。

如果你们不知道自己手头的产品好不好,也可以把产品发给我们专业的顾问,帮你看看。

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计划用钱的时间段,是不是就是相对收益最优的时间段。

比如像我爸这样的,十年八年可能就要用钱的人来说,钱放这款鑫相伴2.0,还真的不如他存定期。

这个产品,其实不适合他!

但也别一竹竿子就打死一船人,觉得增额终身寿或者其他储蓄险,就不值得买了。

毕竟作为可以长期锁利,稳健安全增值的产品,如果持有时间足够长,增额终身寿的确能不受利率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影响,稳稳的锁住收益,保单持有越久就越香。

即使后续发现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也可以随时退保不损失保单利益,非常灵活。

只不过,合适的产品因人而异,也要讲究搭配,这就需要个性化建议了。

比如像我爸这种情况,毕竟钱不是一下子拿出来的,他就可以结合资金用途,做一个长短搭配,用定期存款,和资金回笼快,前期保单更高的增额寿来规划,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买增额终身寿要挑公司吗?

当时我也让他问了理财经理,有没有其他产品可以选?

比如像中意的分红险,毕竟当时中意的一生中意分红险,我们给大家介绍过的,不管公司还是分红表现,保单利益都属于同类里面的佼佼者,而且前期保单利益更优秀。

不过因为报行合一,目前它已经下架,而且不止它,跟它非常相似的复星保德信的星福家分红险,这个月也逃不过下架的命运。

参考阅读:4月增额终身寿,这些上榜的要抓紧

本来我以为,表明自己也是同行的身份后,我能得到无非就是有,或者没有的干脆一点的答案。

没想到他绕过这个问题,直接diss中意这家保险公司是小公司。

甚至直接拿了我爸的手机跟我沟通,

一边说其他产品都没有额度了,一边还继续劝我买保险就要挑大的国企级别的公司。

老实说我也是醉了。

这是对保险公司有多大的误解才会这么说的呀?

首先中意本来就不是小公司,

有一个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央企,还是全球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业务涵盖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股东爸爸。

还有一个是属于意大利最大的保险集团的股东妈妈,两个都是世界五百强,你能说它小么?

其次,增额终身寿的挑选标准和分红险不一样,分红险因为有浮动收益,的确公司也是个重要考虑因素。

但如果是增额终身寿,保单利益全部写进合同的,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瞎操心公司大小会不会影响保单利益兑付的问题。

参考阅读:小保险公司容易亏钱倒闭跑路?别慌!保险公司安全性大起底

因为它背后的兜底,不止这一家保险公司,再加上强监管和法律的保护,我们的保单利益都非常的安全。

相反,相比起公司,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这个产品是不是就符合我们的需求,或者有没有更优的可以覆盖。

可千万不要因为一些莫须有的担心,本末倒置,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写到最后

其实推荐这样的产品,这个理财经理是不是故意误导的我爸,保妹不做评判。

但是作为也在银行呆了五六年的过来人。

保妹想说,在银行买保险,真的会有一些局限性。

银行的主要优势是,除了保险之外,还可搭配理财,存款,基金股票等其他金融产品。

而你的理财经理,如果是长期服务的情况下,想必对你的情况非常了解,可以一站式地帮你定制好做一篮子的理财规划,这对资产丰厚的人群来说,真的挺省心省力。

银行的劣势也很明显。

首先,产品线非常单一,就拿保险来说,你在一家支行能选到产品非常有限。比如储蓄险,一般银行都会有1:3的内部制度,也就是一个支行,只能对接3家保司的产品。

而且基本储蓄类居多,保障类很少。

除了产品有限外,有些银行卖的保险也有“季节性”,在特定月份去银行,只会买到特定公司的特定产品,

而理财经理在各种推动和有限的推荐夹击下,要让你心甘情愿买单,很多时候靠的就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华丽的包装,又或者是他自身的影响力。

其次,培训受限,看似懂很多的理财经理,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的接触面非常有限,特别是保险。

为什么呢?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存款,理财,基金,信用卡,甚至贵金属等对应的产品都要了解,任务也很重,所以他们也很忙,相对的,深耕其中一项的精力就不多。

其次,产品选择受限,使得他们知道太多也没用,基本上只要搞清楚眼前的产品,怎么把它们说清楚,还有怎么包装更容易帮助成交就可以了。

而怎么介绍怎么包装,往往也是主要由合作的保险公司的人提供的培训和支持,并非一定中立客观。

所以他给的产品是不是适合你,或者是不是最好的选择?那就很难说了。

咱们在看到它的好处的时候,也要留个心眼。

保妹说的这件事,发生在过年前,没想到前几天,爸爸另一笔定期到期,去其他银行转续的时候,又被推了另一个差不多的增额寿,可见这种情况发生得多频繁。

所以真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避免掉坑。

如果你身边也有长辈亲戚遭遇这种情况,或者存在类似的误区,可以将这篇文章转发出去,期待让更多人了解真相,少走弯路。

愿大家都能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 。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6048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