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光储氢一体化布局逐步落地,以光伏、锂电、氢能、储能以及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业态、新兴产业趁势扬帆。2024年3月15日,“中国(江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大会”在江西南昌盛大开幕,大会主题为“拓绿色赣线 竞创新赛道”。
论坛汇聚百余位行业专家及业内人士,涵盖前沿研究、终端应用、生产制造与检测设备等领域的16位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详细探讨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强调产业创新实践、生态构建、多方协同与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为行业指明发展方向与投资机会。
大会的圆桌对话环节,汇聚了氢能领域的业界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氢能产业的突破点,特别是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为更加深入了解氢能行业的未来发展,嘉宾们共同聚焦于核心问题,展开分析。
本次圆桌对话由国际氢能投资协会执行会长、中科氢投合伙人 杨冷羽主持,华东交通大学教授 博导、能源与人工环境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创新领军人才(双千)入选者 麻宏强,海卓健新能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顾大明,深圳市通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部长 刘颖,四川中科兴业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CEO/CTO 郭万才围绕“氢能破局关键材料的研制及其产业化”的主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实现降本增效?
预判今年氢能市场的发展情况。
针对氢能源、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还需做哪些努力?
以下是各嘉宾的部分观点:
随着氢能产业上下游的快速发展,关键材料如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的降本提效已成为行业痛点。在氢能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中,我们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以实现降本增效?与国际化企业相比,我们还需多长时间来超越?
麻宏强:关于固态储氢,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储氢密度相对较低,要实现产业化仍需解决诸多问题。除了材料改进,我们还需关注装备制造、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些核心问题,固态储氢才能更好地走向市场。
顾大明:从催化剂和燃料电池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多个环节都存在不足。希望头部企业能整合资源,共同为国家的氢能产业做出贡献。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性能方面,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我坚信,只要中国人想的且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好。
刘颖:我想谈谈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问题。自2018年加入氢能行业,我有幸参与到中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关键材料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实现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的关键是要找准市场切入点。通用氢能作为较早进行气体扩散层国产化的企业,一直在与科研院所、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投入时间、人员、资金,积累研发和产业化数据,以推动产业化进程,这是必要的投入,也是关键材料国产化必须走的路。基于气体扩散层产品特点,我们需要关注产品性能、适配性和生产稳定性,通过规模化来大幅降本,而不仅仅是追求价格优势。客户可能会在当下关注产品的价格以及未来的降价空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于关键材料,降价并非唯一目标,需要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确保产业链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杨冷羽:当前,氢能备受关注,这无疑给相关企业运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方面,市场部门所承受的挑战远大于融资部门,因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过去十年相比,政府现在对氢能产业的补贴政策已经发生了转变,无法像对纯电动车那样给予大量补贴。这既是现实,也是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尽管氢能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政府在补贴方面表现出更为审慎的态度。因此,依赖政府补贴来获取订单的机会在国内已经逐渐减少。基于这一现实,国际氢能投资协会鼓励有条件的氢能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发展机会。中国的氢能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需要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推动氢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郭万才:氢能产业链涵盖从前端制氢储运、加氢,到后端应用的全环节,每个环节都蕴含独特的技术挑战与产业集群。这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实现国产化突破,并推进产业化进程,以确保氢能领域的整体和全面发展。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阻碍该领域的迅速进步。
回顾我在氢能领域的初衷,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氢能领域仅限于科学研究。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实现了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而且氢能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技术突破对氢能领域的蓬勃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解决产业化的落地和实现问题也是关键所在。一旦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我相信无论是赶超日本还是美国的技术,我们都将走在前列。这是因为我们的能源结构与美国、日本等国存在显著差异。作为一个非石油大国,我们对新型能源的依赖更为迫切。因此,我们有动力也有能力推动氢能领域的发展。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参与氢能领域,从材料到装备,再到后端的资本产业和政府政策,都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虽然具体时间难以预测,但只要我们聚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完备这两个关键问题,我相信氢能领域的未来一定充满希望。
杨冷雨: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中,氢能作为新兴产业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省份和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支持政策,这无疑极大地提振了氢能产业的信心。
面对这一政策背景,我们不禁要思考,这一政策动向背后释放了哪些信号?同时,也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你们对今年氢能整体市场发展的一些简单预判。
顾大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氢能作为重要议题,为氢能领域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这意味着政策层面将给予更多支持,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我们也期待氢燃料电池各个环节的优势研发单位和企业共同努力,提出更多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在全产业链完成国产化替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氢能的普及和应用。
刘颖:氢能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已经出台了数百条与氢能发展相关的政策,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在氢能产业的发展上均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产业链日趋完善,市场环境日益成熟。
作为氢能行业的一员,我们对氢能的未来充满信心,发展氢能是构建新型能源系统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2024年的氢能市场发展,作为上游材料级企业,我们认为需要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和场景拓展来观察。下游应用端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上游材料企业的表现。好消息是,目前已有众多央企、国企和地方能源企业积极参与氢能产业的布局与培养,这为氢能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力量。
总体来看,氢能在2024年有望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企业而言,更应关注产业发展的实时动态,扎实做好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工作。相信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氢能产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好。
郭万才:关于今年的氢能形势与政策动向,从国家层面来看,其支持力度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与过去几年相比,今年的政策不仅停留在口头支持或提议上,而是将采取实际行动来促进氢能产业的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下,政策制定与市场成熟度及发展步伐的紧密关联。
过去几年,由于氢能产业链各环节尚未达到足够的成熟度,政策层面可能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持。然而,随着近几年氢能产业的发展和整合,各板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格局和沉淀,为政府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创造了条件。
这些政策的出台,一方面能够引导行业健康、优质、高效发展,无论是引导资本还是市场;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氢能产业发展对政策支持的强烈依赖。市场与政策在这一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氢能产业的进步。
展望未来,预计氢能政策与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为行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同时,这也将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其中拥有核心技术和产业落地能力的优质企业将脱颖而出,而存在问题或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因此,我们应以更加谨慎、务实的态度,专注于自身领域的发展,既支撑整个产业的进步,也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以迎接氢能产业更加光明的未来。
杨冷羽:虽然过去几年已经有所铺垫,但从我个人的视角出发,或是从我与诸多投资人的交流中来看,氢能领域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及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望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能共同携手,对氢能抱有信心,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唯有如此,氢能才能迅速崭露头角,并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对话中,专家们深入探讨了氢能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问题,以及氢能发展的政策和未来蓝图。在对话结尾,各位嘉宾用简短的话语,分享了对氢能产业未来的憧憬和建议,专家们提出,为了确保政策的深入执行和各项措施的准确落地,我们需要政策的稳固和深入实施,同时领军企业也应积极整合资源。目前,氢能领域的技术装备、人才市场、资本政策等条件已经具备,只待进一步推动。氢能不仅在汽车行业有应用潜力,还在化工、炼钢、炼铁等领域逐步实施。此外,医学和农业等领域也在探索氢能的应用,这显示了能源变革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