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临终前, 为啥将上亿资产和古董捐给美国? 是时候说清真相了

网友评过去2024-04-24 10:05:37  87

1994年4月10日,赴美前夕的张学良首次将多年来收藏的珍稀藏品索思比拍卖行进行拍卖,早在拍卖会开槌前一小时,拍卖场就已座无虚席,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也是曾经国人人尽皆知的“少帅”,张学良的藏品即使放在当下也依然是价值无量。

而这场拍卖会也没有让张学良失望,拍卖会结束后,张学良拿出来的207件藏品无一不被抢走,成交的价格更是比预估价高出了三倍以上,特别是一幅被张学良收藏历史长达70年的宋朝宫廷御用画家谢元的绢本画作《桃花》,更是卖到了1655万新台币。

除了这些拿出来拍卖的藏品以外,张学良身上其实还有另外一些舍不得拍卖的孤品珍藏,以及价值上亿元的资产,只不过让人不解的是,这些资产在张学良生前都被“打包”送给了美国,引得国人哗然不已。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资产捐给美国?他为什么不选择留给大陆呢?

关于张学良资产的来历,外界其实一直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父张作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曾经的“东北王”,张作霖仅用了20多年就从辽西的一位贫农,翻身做了富可敌国的民国军阀首富,而张作霖的成功也直接让张学良成了民国人尽皆知的富二代。

张作霖生前除了会带兵以外,还非常热衷于投资,主政东北期间,东北银行、大通铁路、奉海铁路、惠临火柴公司等当时东北知名的企业都有张作霖的投资,其中还不乏一些的日本企业,后来张作霖更是将产业向华北延伸,这些投资赚来的钱,让张家顿时成为东北的“上流人家”。

1928年,皇姑屯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张作霖一命呜呼,当年秋天,张学良子承父业,正式接管东北军,和父亲张作霖不同的是,张学良是个很纯粹的人,他对投资敛财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主政期间张学良的心思并不在挣钱上,张府的经济来源依旧靠的是张作霖生前的产业回收和薪俸供给。

不仅如此,张学良还热衷于做接济民众、兴办教育等福利工程,接手东北事务后,张学良深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于是成立了汉卿教育基金会,资助中小学及社会教育,东北大学更是张学良重点资助的对象。

当时听说东北大学很缺教育经费,张学良一次性给东北大学捐赠了三千万元,这笔教育资金的流入让东北大学的教育水平扶摇直上,在张学良的帮助下,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大学一年就已经有160万元的教育经费,而同时期的清华还只有70余万。

那个时候,张作霖留下的家产有多少,可能张学良自己也不知道,张学良对打理家产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接手父亲留下的产业后,张学良几乎视若等闲,完全任由其自由发展。

只不过东北拱手让给日本人后,张学良除了背负了“不抵抗”这个不好听的名声外,张家的家产也都进了日本人的腰包,但张学良毕竟是东北军“少帅”,在东北有很高的威望,为了避免跟张学良的关系闹得不可开交,之后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又将张家的财产送了回来,想要卖给张学良一个面子。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觉得义愤填膺,张学良很清楚,日本人此举虽然看似“好意”,实则是想陷他于不忠不义之境,如果接收了日本人的“回赠”,他也将背负千古骂名,所以张学良当即怒斥了本庄繁的“回赠”。

后来这些财物还是运回了沈阳大帅府,虽然运回途中在山海关时遭到了日军的觊觎,但好在大多数都被追回,张学良所钟爱的那些古玩字画大多也都保留完好,这些藏品便一直跟着张学良四处流转。

张学良平生有一大爱好,那就是收藏古玩字画,这个兴趣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当时还是文艺青年的张学良经常到京津地区书画店和古董铺去“寻古”。

1924年秋,张学良在天津的一家旧书店中看到了一轴古画,尽管画上都是污垢,但张学良还是依稀看到画的是一松一枫,树下还有一位手提竹篮的老者,由于笔墨精湛,张学良当即出重金买下了这幅古画。

后来张学良将古画交给了天津的一位知名书画鉴赏家鉴定后,确认了这幅古画来历不凡,竟然是南宋名画家李唐的真迹,其价值无法估量。

这一次的误打误撞,让张学良从此产生了强烈的书画收藏兴趣,因张学良爱好明史,所以后来他的收藏方向也多以明清书画和明清名人墨迹为主,其中王献之行书名迹《舍内帖》更是张学良心头最爱,但可惜的是,这幅名迹遭到了日军的洗劫,流落到了日本横滨博物馆。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遭到了蒋介石的软禁,开始了监禁半生的命运,被监禁期间,张学良没有任何收入,身上更没有携带什么财物,在漫长的囚禁岁月中,陪伴他时间最长的便是随身携带的文物书籍,这些书籍张学良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着。

由于和蒋介石关系不错,还有宋美龄从中调解,蒋介石虽然对张学良当年的“兵谏”心怀不满,但还是允许了张学良随身携带一些书籍字画,让他得以度过漫长的幽禁生活,而这些书籍字画不仅是张学良所钟爱之物,很多还是价值连城的孤品、真迹。

张学良偏爱明史,所以搜罗了很多明朝的绝迹孤本,在阅读时,张学良有时心有所感,还会在旁边写一些旁批,本就是价值不菲的罕见著作,又附上了张学良的亲笔旁批,使得这些书籍的价值变得更高。

一直以来,张学良对这些文物书籍都珍爱有加,即使是在幽禁期间,张学良依旧爱不释手,每当辗转到其他地方时,张学良都会首先把这些文物书籍先运走,就这样,这些文物书籍一直跟着张学良四处流转,直到张学良恢复自由身。

1994年,刚刚恢复自由不久的张学良决定和赵四小姐赴美定居,为了凑足去美国的生活之资,张学良一方面变卖了手中的几座大宅,一方面将手中的一批文物出手,负责替张学良变卖文物的则是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女儿张闾芳。

在征得张学良的同意之后,张闾芳将张学良挑选出来的207件藏品尽数交给了索思比拍卖行进行拍卖,由于藏品大多数都是绝迹孤品,而且还是张学良要拍卖的东西,索思比拍卖行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兴趣,划出的底价也十分可观。

一听说是张学良拿出来的藏品,世界各地的文物大收藏家们立刻赶了过来,为了做好这次拍卖,索思比拍卖行也花了非常大的心思宣传,当时的报刊还报道称:

由于张学良个人的神秘色彩,加上收藏界早已耳闻他的收藏品数量相当惊人,同时他深居简出,交往不多,少有人亲见他的收藏品。因此,张学良收藏品即将拍卖的消息已成近日收藏界热门话题。张学良早年收藏一批质精的宋元古书,一直未曾公开,这次拍卖的画作究竟是他的收藏精品还是一般画作,收藏界也相当好奇。

整个拍卖过程很顺利,207件藏品全部售出之后,张学良累计拿到了13289.88万元新台币,这比他事先预估的要高出三倍有余,足够张学良和赵四在美国的生活开支。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藏品并非是张学良的全部珍藏,除了这些,张学良还留下了一批藏品,这是他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变卖的一批藏品,后来张学良赴夏威夷定居,这批藏品也跟着到了夏威夷,但出人预料的是,这些藏品最后却被张学良无偿捐献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为何?

如果要对比之前拍卖的那批藏品,张学良现存藏品的价值更高,这些藏品多是张学良多年来累积的阅读心得,以及他长期搜集史料整理出来的史籍文献,甚至还有一些与国民党政军要的亲笔信函,要论价值,每一个都足以高达上亿元。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不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东西留在国内呢?就算不留给国人,张学良又为何不留给自己的后人呢?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是张学良担心会因此掀起两岸时局的波澜,当时两岸关系并不稳定,张学良作为一个敏感人物,偏向于谁都会引来争议,虽然张学良的内心非常想回大陆,并多次试图返回大陆,回到自己的老宅看看,但始终未能如愿。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张学良也表示自己的藏品中包括了珍贵历史资料、两党间的重要秘闻等等,交给谁都不太合适,所以他才一直随身带着。

而被问到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留给后人时,张学良笑了笑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应该为上一辈人所累。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将藏品捐献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其实也是偶然,从九十年代初抵达美国后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就开始注意到了张学良,为了争取到收藏张学良文物的机会,哥伦比亚大学的档案管理员就经常找张学良口述历史工程,还承诺张学良,在2002年以前不会对外公开任何内容。

哥伦比亚的态度让张学良夫妇感觉良好,恰好当时张学良也在思考遗产归属问题,哥伦比亚大学的出现给了他新的想法,所以和赵四小姐商量之后,张学良最终决定将藏品无偿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

与此同时,两人在银行的存款也一并交给哥伦比亚大学,让哥伦比亚大学用于开辟一处专门保管张学良史料的展馆。

就这样,张学良的所有身家最终都落户哥伦比亚大学,张学良的这个决定,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而随着张学良的离去,一个世代也走到了尽头,关于他的功与过,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3969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