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即最初的心愿;使命,即最大的责任。革命早期,有许多英年才俊牺牲于山山水水之间,贺昌便是其中的一位烈士。贺昌,原名贺颖,字伯聪,1906年出生于山西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柳林镇一个封建士绅家庭。
士绅群体,一方面是社会的中间剥削阶级,一方面也是最容易觉醒的知识阶层。清朝末年的疲弱,更是催化新生力量的试剂。
贺昌的父亲名叫贺雨亭,本是清末拔贡,学识广博、思想进步。因不愿见国家继续受外虏欺凌,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宣扬新民主文化,并且带头在家乡剪掉发辫,以示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贺家颇有家资,贺昌就在柳林镇兴办了学校,发展新学,成为离石县的知名人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贺昌,从小就酷爱文史,关心时事,立志要“替民除害,灭匪当先”。
1918年,12岁的贺昌考中了离石县高级小学,这里有中学的课程,也有一大批进步人士。
“五四”运动很快由北京席卷全国,贺昌也同师生一道,组织学生罢课游行,发表演说,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一年后,贺昌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毕业以后走上了革命之路。
他先是加入了共青团,后进共产党。在1922年时,贺昌干了一件大事,当时第一中学校长魏日清是保守势力的代言人,用尽了各种卑鄙手段,阻扰学生运动。
贺昌身先士卒,带头驱逐校长,义愤填膺冲进校长办公室,高喊“政治自由,民主万岁”的口号,将魏日清扣押。
可是这令掌管山西的军阀阎锡山非常恼怒,出兵镇压包围了学校。贺昌展现出了一个领导者的气度,不慌不忙,处变不惊,领导学生,手持棍棒和军阀士兵对抗了三天三夜。最终阎锡山妥协将魏日清解职。
太原省立一中,是进步势力的大本营,新文化的传播中心。在太原一中,贺昌和友人兴办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小组”,创办了《平民周刊》宣传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
当时,还是毛头小子的彭真回忆往事,感慨地说道:“青年学会各种书都有,不仅仅有马列的,还有无政府主义的和社民的,想看就看,不受干预。晚上还有人挑灯夜战。”
在历练中,贺昌得到了一致认可,被推举为太原团委第一任书记。1922年,贺昌加入了组织,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党员。
与此同时,贺昌还引领后辈,最知名的当属徐向前元帅了。徐帅回忆道:“自己经常找学校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贺昌交谈,对信仰有了质的转变,下决心跟着党走。”
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不只是理想,还要通过现实手段达到社会目的。”换做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
贺昌设立了平民夜校,深入工厂、车间,了解工人生活状况。1922年下半年,贺昌参加了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的罢工运动,11月又领导了太原铁路工人罢工。后者持续了12天,最终迫使法国资本家接受了工会提出的加薪、缩短时长的要求。
1926年5月,贺昌以总指挥的身份组织了“五卅”纪念大会,他一路冲破了巡捕警察的包围圈,随后又参加了上海的工人起义。
可惜的是,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革命就此陷入低潮。但贺昌不仅没有投敌,也没有气馁,而是在“五大”上,发表了自己对于继续革命的意见,并当选为最年轻的中央委员。这一年,贺昌不过21岁。
组织上又在1928年,任命贺昌为湖南省委书记。贺昌常告诫自己的下级:“国家有难,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论大小,尽心即可。”
贺昌以激进的性格,成了敌人的眼中钉。长征途中,贺昌留守苏区,带领残余的红军战士同敌人搏斗,即便腿骨摔断也奋斗在一线。
最终,贺昌在江西会昌的河边,英勇就义,年仅29岁。贺昌虽死,但留下了骨血——贺平。长大后,贺平继承父亲的志向,投身教育,成为园丁,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培养建设国家的人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31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