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父母竟分别安葬, 蒋母墓为何比其丈夫的墓要奢华的多?

凌高谈过去2024-04-20 18:14:16  104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1921年,蒋介石将母亲一人安葬在规模更大的陵墓中,并没有与其父合葬。

蒋介石是一位政治家,对于其一生的履历,城府极深、心狠手辣是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但却从来没有人去质疑他对母亲的孝顺。

在他母亲去世时,他仅是一名粤军的少将参谋,但他依然不惜工本,竭尽全力的为母亲修建了一座气派的陵墓,让母亲得以安息。

更有传闻说,其母亲的陵墓建造一共花费了三年时间,且选址十分考究,是在当地龙脉之上,这些都是真的吗?

1921年,王采玉这位一生都在与困境顽强拼搏、治家有方的女性因心脏病复发,离开人世。

蒋介石心中觉得对母亲万分亏欠,他将自己叫为不孝子,因为多年来没有陪伴在母亲身边,忙于国事、党事,还没有对母亲尽孝。

母亲都没过上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生活就与世长辞,所以蒋介石决定为母亲修建一座体面的陵墓并用最盛大的葬礼安葬母亲。

遵照母亲最后的遗愿没有与其父合葬,而是重新选址。

于是他花重金邀请来两位风水师,亲自陪同二人在溪口镇西翠屏山鱼鳞岙的大山之中仔细勘察。

最终选定了在一片凸起地形的松树林中修建陵寝,据风水师所说,整片鱼鳞岙地区的的山峦就像一座弥勒佛,更有说法的是这块风水极佳之地位于弥勒佛的肚脐之处。

若将蒋母在此处安葬不仅能得到佛祖的庇佑,还能为子孙后代带来繁荣昌盛。

蒋介石自然非常高兴,便确定了选址,那陵寝的构建又该如何呢?

蒋介石想要让陵墓更加气势不凡,于是在整个墓地设计有多个建筑群,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石牌坊、下轿亭及慈庵。

其中石牌坊位于墓道入口处,有四柱及中门、左、右边门等三门。

坊柱有花卉、和合仙、寿星等道教浮雕,为纪念其母曾经出家为尼。

在墓道中间的下轿亭远看象一顶道士帽或古代书生的方巾帽,系休息之用。

其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当初蒋介石携子孙前来拜祭时,都在此地下轿步行至墓地,以此表示对母亲的尊重与爱戴,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将该亭叫做“下轿亭”。

其母亲的墓并不是一次修筑完善,1923年,蒋介石因在平定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武装叛乱时大有作为,受到孙中山的赞赏。

因此蒋介石在党派的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自然也有了更多积蓄,所以又对其母的陵墓进行了扩建。

“慈庵”修建于蒋母诞辰60周年之际,其中设立了三间新式洋房。

将其中一间设置为办公室,日后蒋介石多次回来祭奠母亲,就以此作为办公室来处理事务。

陵墓的修建前前后后花费了三年时间,三年间蒋介石不管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监督陵墓的建造进度。

其对母亲的思念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呼之欲出。

2.

上世纪,蒋介石独为其母亲修建高规格陵墓,并未与蒋父合葬。

王采玉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不平,唯一能够激励她坚持下去的只有她的儿子,不论是早年丧夫还是饱受不公都不能打败这个于逆境顽强奋斗的女人。

母爱真的可以战胜一切吗?让我们从王采玉的一生中寻找答案。

王采玉年少时家庭还算富裕,其父亲熟读诗书、精明能干,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王采玉也算得上大家闺秀。

但好景不长,其父就撒手人寰,正是青年的王采玉便经历了家道中落,年轻的她也只能通过做些手工来补贴家用,维持生活。

不久之后,为了生活,王采玉嫁入竺家,结婚之后,夫妻二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和睦,争吵甚至打骂总会出现在生活中。

好不容易在来年迎来了二人第一个孩子,结果还没几月,孩子不知道得了什么急病,不出几天就不幸夭折了。

又经历丧子的王采玉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依然保持生活的热情,但厄运总找苦命人。

这年秋天,霍乱在当地流行,竺某一天劳作回家便一病不起,不久就离开人世,一年间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让同村人都暗暗咒骂,是王采玉不幸克死了他们。

听闻这些话的王采玉感到无限心酸,可作为一个寡妇且家中并又没有多余的积蓄,她也只能回到娘家与母弟一起生活,这样还能为她带来一丝慰藉。

回家后的王采玉每日精神不振,茶饭不思,听闻观里老尼姑突然离世,她便想出家为尼来躲避现实对她的伤害。

起初其母并不同意,但看女儿坚决,只能应允,但不许剃度,方便以后还俗。

不久后,在玉泰盐铺打工的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听闻老板蒋肇聪不久前刚经历丧妻之痛。

又想到自己的堂妹,嫁给蒋肇聪也不是没有机会,这样不仅能缓解堂妹的压力,也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便向王采玉介绍给了蒋肇聪。

1886年,王采玉嫁给蒋肇聪为填房,二人虽有年龄差距但观念相近,一内一外生活也是井井有条。

1887年生下长子蒋介石,后又生两女一男,但一儿一女不幸夭折。

蒋家条件富足,王采玉又勤俭持家,不仅经常回家照顾母亲,又资助两个弟弟上学。

但幸福总是像一阵风从指尖流逝,1894年,一场瘟疫带走了王采玉的公公和丈夫,苦难又一次找到了这个女人。

不幸的重复降临,快压垮了支撑这个坚强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儿子和神明上,她祈祷疾病不要再带走她唯一的儿子,让她有机会可以将儿子培育成才。

蒋介石19岁时,家中又受欺辱,多次赔款的清政府为应对国库空虚的危机,便把没有人劳作的土地该交的田赋都强加在当地富户身上,由他们代交。

蒋介石家因为之前也是当地经商的有钱人家,所以也被列入缴纳名单里,又因为蒋家孤儿寡母,所以本该平均承担摊派的富户们想让蒋家多交钱,这样他们就可以少交很多钱。

王采玉不愿掏出这么多钱,如果这样家里将花光最后一点积蓄,儿子将没有钱读书。

尽管不断求情,但自私的富户们还是去打通差役把蒋介石以不配合缴纳田赋拘捕到县衙,并放出狠话来让王采玉要么交钱要么就会永远失去儿子。

将儿子看作一切的王采玉只能掏空家底为让儿子回家,当蒋介石回到家中,母子见面痛哭,王采玉认为这是当今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泯灭,借此事勉励自己的儿子发愤上进。

所以不管家境贫困,担负家庭重担的王采玉一直没有放弃让儿子念私塾,蒋介石得以熟读四书五经,也懂得了什么是孝道,为减少母亲负担,他立志读书,求取功名。

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已经让人民怨声载道,外来思想的传入让人民认识的国外社会的发达,因此很多有志之士想出国学习新制度新技术来挽救已然腐朽的中华大地。

蒋介石作为一介书生自然不甘落后,毅然决然剪去象征旧社会的发辫,决心远渡重洋去外国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体系。

当这个想法被一些亲朋好友得知,认为是违背了伦理道德,且充满了危险,极力劝阻。

王采玉尽管不舍蒋介石离开自己身边,却很赞赏蒋介石想要出国求学的想法,二话不说毅然为儿子措资整装。

在日本蒋介石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与有志之士一同开展反清运动,也通过很多事务得到孙中山信任。

因忙于事业,多年来蒋介石都只能通过书信与母亲交流,在书信中蒋母多次宽慰儿子勿念家事,一切都好,要为国事操劳。

直到后来病重都不多说一句,让蒋介石作为儿子更为愧疚,更加觉得愧对母亲,未能尽孝。

如此女性,不愧为万千女性之楷模,其精神力量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3.

一生注重家庭的蒋母,在离世后却立下不与丈夫合葬一处的遗愿。

原本在修缮父亲墓地时,蒋介石在父亲墓室旁已经为母亲留下了空位,认为让夫妻二人再一次相聚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母亲离世前,立下的遗愿第一条便是另寻一处将她安葬,不与丈夫蒋肇聪合葬。

原本恩爱的夫妻二人为何会在离世后有如此要求?

这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蒋肇聪的感情经历,作为溪口玉泰盐铺的老板,生活自然也是富裕,一生娶了三房太太,但前面两个都不幸早逝,留下了一儿一女。

但蒋肇聪忙于经商,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照顾儿女,于是有了再娶的想法。

在45岁时,经他人介绍,娶了23岁的王采玉为妻,所以王采玉算是第三位妻子。

但在短短几年的幸福生活之后便因瘟疫离开人世,当时家道中落的蒋家没有钱财来将蒋肇聪好好安葬。

1913年,已略有作为的蒋介石,出钱请来风水师为早逝的父亲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新的墓地,并很快将墓迁到此地。

此地虽风水极佳但处于荒山野岭之间,并且当初安葬蒋肇聪时便将其前两任妻子合葬在了一处,此次迁移自然也是将其三人一起安置。

只不过在修建时,蒋介石在父亲棺椁旁留下一室准备日后留给母亲。

但没有想到母亲在交代后事时让他将其安葬别处,后世对此众说纷纭,最具有说服力的有这几点。

首先,在蒋父墓中已经安葬了他的前两任妻子,她虽是续铉,但也是明媒正娶的妻子,这样埋在最后一位,心中难免有所不忿。

其次,蒋父的墓已经修建好多年,如今再为安葬自己重新开墓,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这种行为会打扰到早已安息的家人的灵魂。

这样不仅在当地影响不好,还会使后辈失去祖辈的祝福与庇佑。

并且,王采玉觉得自己终究只是填房,并且一生中充满了家庭的变故,多次丧夫丧子使得外人对她充满了不好的评价。

总有人在背后说是她克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一直默默承受着这样毫无依据的伤害,只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长大,将其抚养成才。

如今,自己填房的身份再去合葬不免再遭人诟病,自己的儿子好不容易混得一番名堂,闯出一番天地,有了来之不易的身份地位,她不想要因为自己的身份给儿子留下被人闲话的把柄。

所以想要安葬在别处,不在一起合葬,这样不仅自己也能待在一个体面的地方,也能少来一些闲言碎话影响后辈。

作为一位旧社会的母亲,她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淳朴,尽管生活在一个封建的时代,受着各种束缚无法挣脱。

但从来不以旧规则来限制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励孩子打破枷锁,去挑战旧制度,迎接新社会,建立新秩序。

蒋介石与母亲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母子关系,从蒋介石九岁时失去父亲,母亲一人扛起生活的重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改变自己让儿子放弃念书的想法,蒋介石是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长大成人的自然蒋介石对母亲有着更加深厚的感情。

父亲在世时也是忙于做生意,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年幼的蒋介石一直缺乏父爱,所以蒋介石对父亲也没有太多的印象。

对于母亲的愿望他自然更为看重,所以将母亲葬于龙脉之上,并且不断修缮扩建母亲的墓,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前去深情的悼念。

蒋母的墓与蒋父的墓相隔数公里,在距离上看并不算太远,但在墓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没有会去质疑蒋介石对母亲的孝顺,母子俩人的故事也成一段体现母慈子孝的佳话。

所以对于分葬的真正原因也只有作为儿子的蒋介石自己知道,不管外界有什么样的说法,都只是外人的猜测罢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742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