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世上有个白求恩,中国有个甘祖昌。
将军不做当农民,有福不享爱劳动。
有钱不用支农业,毫不利己专利人。
……
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它所歌颂的正是我国军队中脍炙人口的“农民将军”——甘祖昌。
1955年,在那庄严的开国将帅授衔仪式上,涌现出了一千多位开国将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为国捐躯、战功赫赫的英雄。
对于军人而言,被封为将军无疑是他们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
然而,甘祖昌将军在刚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却多次向组织提交报告,表达了他想要辞去军职,回归田园,成为一名普通农民的强烈愿望。尽管他的请求在一开始并未得到批准,但他并未放弃。
1957年他再次递交了申请,这一年,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来到新疆视察工作,甘祖昌抓住机会,当面再次向萧华提出了他的申请。
最终,经过深思熟虑,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那么,甘祖昌将军为什么执意要卸甲还乡呢?甘将军的妻子为什么会全力支持他?甘将军的子女们的现状又如何呢?
“农民将军”甘祖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2018年的电视剧《初心》,这部剧就是讲述的甘祖昌将军始终牢记着参加革命的初心和使命,将个人荣誉和利益置之度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辞职回家,带领父老乡亲们开发虎形岭,修建水库,建设发电站、水泥厂和农科所的故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甘祖昌将军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
甘祖昌,这位传奇人物,于1905年3月23日在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中出生。
由于家庭背景世代务农,甘祖昌自幼便对农民的艰辛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
甘祖昌的童年并不富裕,但在舅舅的资助下,他有幸在六岁时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然而,一年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他被迫辍学,开始了艰辛的劳作生涯,成为地主家中的一名应工,随时听从召唤,辛勤劳作。
1920年,甘祖昌的人生迎来了重要转折点。由于他为人忠实可靠,受到了共产党人陈竞进、谢运鹏和朱绳武等人的青睐,他们看中了甘祖昌的潜力和品质,将他吸纳为农民协会的工作人员。
在这里,甘祖昌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的开展,为农民争取权益,助力农民解放事业。
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甘祖昌的才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1925年,年仅20岁的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任命为坊楼乡土改委员会主任,负责领导当地的土地改革工作。
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推动土地分配和农业生产的改善,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甘祖昌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认真负责、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任。1927年8月24日,经过谢运鹏、苏国珍的介绍,甘祖昌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之后,红军被迫踏上了艰苦的长征之路。面对紧迫的形势,甘祖昌所在的湘赣军区兵工厂迅速进行了改编,成为了红六军工人团,甘祖昌则担任了司务长的重任。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年代,甘祖昌始终站在队伍的最前沿,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为队友们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他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一旦发现情况不妙,他会迅速掩护队友们隐藏起来,而自己却多次在战斗中负伤。尽管如此,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甘祖昌并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直接投身于战场上的激烈战斗,而是承担了更为关键的后勤保障任务。
他被任命为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与八路军并肩作战,深入前线,致力于解决军队装备短缺的难题。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二军后勤部部长等职。
在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逐渐走向衰落,甘祖昌接任了后勤部部长的职务。他肩负重任,随着庞大的十万大军一同进军新疆地区。
然而,随着人员的众多,粮食供应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新疆地区距离东方的粮食产地相当遥远,加之地形崎岖复杂,运输粮食变得异常困难。
面对这一困境,甘祖昌展现出了出色的智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他提前抵达新疆,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并积极思考解决方案。
经过深思熟虑,他与苏联大使馆达成了合作协议。按照这一协议,甘祖昌先从新疆的牧民手中购买了他们手中的羊毛,然后利用这些羊毛与苏联进行交换,从而获得了粮食和日常所需的物资。
这一策略不仅解决了十万大军的粮食问题,还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新疆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祖昌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1955年,年仅45岁的他被授予了开国少将的荣誉称号。
那么,为什么在将领们准备为新中国的建设大展拳脚的时候,甘祖昌将军却决定卸甲还乡?甘将军的妻子龚全珍为什么不阻止他呢?
卸甲还乡
其实这一切都与甘祖昌将军的身体情况有关。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甘祖昌将军已多次在战场上英勇负伤,其中1952年的那次伤势尤为严重,使得他的身体再也无法完全康复。
那一年的春天,甘祖昌将军正在郊区执行检查任务,当他途经一座长约30余米的木桥时,不幸遭遇了歹徒的暗算。桥板被锯断,甘祖昌乘坐的车辆瞬间翻入河中,他身负重伤,上唇被撕裂成三片,下颚脱臼,鲜血染红了整个脸庞。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术和长期的治疗,甘祖昌的伤势虽然得到了控制,但他的脑部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每当他看着镜中自己憔悴苍老的面容,总会深深地叹息,思绪飘回到那些革命斗争的岁月。他回想起自己当初参加革命的初衷,是为了让穷苦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乡亲们摆脱贫困。
在革命的道路上,甘祖昌见证了无数战友的牺牲和付出,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和平的生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如今甘祖昌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胜任之前的岗位,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回到家乡,为那片贫瘠的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甘祖昌忐忑不安地向妻子龚全珍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出乎意料的是,妻子并没有丝毫犹豫就表示了支持,并承诺会说服全家人一起跟随他回到家乡。
有了家人的支持,甘祖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接连多次向军区党委递交请示报告,希望能够批准他回老家当农民。
然而,他的请求却一再遭到拒绝。每次被拒绝后,甘祖昌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提交报告。
直到1957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这一年,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来到新疆视察工作。甘祖昌抓住了这个机会,当面再次向萧华提出了自己的申请。
经过深思熟虑和组织上的讨论,最终批准了甘祖昌的请求。
1957年8月,甘祖昌与家人在新疆挥别,踏上了回乡的旅程,目的地是江西省莲花县洋桥乡。
在临行前的那一刻,他对家人说:“从新疆到莲花,路途漫长而遥远,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行李,为国家节省一些差旅费用。”
于是,在这个大家庭的迁徙中,行李被精简至仅仅三个箱子,而另外八只笼子则承载着更为珍贵的生命——六头约克猪、十五对安哥拉兔和十五只来航鸡。
回到老家后,甘祖昌一家挤在狭小而又温馨的土房子里,过着简朴而自足的生活。他们吃着自家种的粮食,菜地里绿意盎然,猪圈里猪儿欢腾。甘祖昌真正融入了农民的生活,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甘祖昌运用自己在外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他带领村民们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农田调查,召开了数十次会议,广泛动员群众力量。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改造农田的有效方法。
甘祖昌每天起早贪黑,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坚持不懈地奋斗了五个春秋。他的努力使原本贫瘠的土壤焕发出新的生机,亩产量大幅度提高,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长达29年的时间里,甘祖昌不仅用国家的8万多元补助为乡亲们购买生产物资,还亲自带领他们修建了水库、水渠、水电站、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十年如一日,甘祖昌除了因病无法下床外,几乎每天都在开荒地、改造农田、修建水坝电站等工作中度过。他与农民们同甘共苦,并肩劳动,极少有空闲时间休息。他的付出和坚持赢得了乡亲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激。
当妻子问起甘祖昌这一切是否值得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值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我就要发挥最后一丝余热,照亮我们的村子,为建设幸福的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甘祖昌将军的几个儿女
甘祖昌对于名利的态度一直都非常淡泊,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他不仅对自己的要求极高,对孩子们的期望也同样严格。
他坚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为党、为人民奉献,而不是被名利所驱使。
甘祖昌的小女儿甘公荣回忆起父亲的教诲时说道:“爸爸从小就教育我们,名利是身外之物,真正的价值在于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他要求我们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甘祖昌一共有五个孩子,一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他对每一个孩子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希望他们从小就能培养出勤劳、自律的品质。
甘祖昌的长子甘锦荣,在父亲的引导下,先是在钢厂担任工人,通过这份工作,他深入了解了工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
不久后,甘祖昌又鼓励儿子去学习驾驶拖拉机,希望他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甘锦荣也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建议,转行成为了一名拖拉机手。
大女儿甘平荣从卫校毕业后,原本可以选择在城市里发展自己的事业。然而,在学校的推荐下,她毅然选择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女兵。
在军队中,她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和考验,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她不仅在军队中表现出色,还多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女儿甘仁荣则选择留在农村,担任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她深入了解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关心农民的需求和利益,积极为农民争取权益。
三女儿甘公荣在初中毕业后,先是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农民。然而,她并没有满足于这样的生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先后担任了妇女主任和公社团委副书记等职务。
她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当地的模范人物。同时,她还多次荣获全国、省、市的劳动模范称号,成为了社会的楷模。
至于四女儿甘吉荣,她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尽管她没有像哥哥姐姐们那样在各个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但她也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结语
1986年,甘祖昌的身体再次遭受了旧疾的侵袭,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念念不忘村里的建设事业。
他紧握着妻子的手,反复叮咛,在领取工资后,除了留下必要的生活费用,其余的全部用于支持村里的农业发展,生怕妻子忘记他的遗愿。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在江西省莲花县辞世,享年81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的崇高精神。
虽然甘祖昌老将军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将军农民甘祖昌
甘祖昌:将军回乡当农民.人民网
开国少将甘祖昌:解放后3次申请务农.央视网
甘于奉献为人民——甘祖昌一家.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