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13年军副政委, 换3任政委, 都没轮上, 4年后提拔为大军区政委

热情的小狐狸2024-04-21 20:43:54  124

在新中国的将帅名单中,曾有一位从军区党委秘书一路晋升至上将军衔的老将军,他的名字就是宋清渭。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军队中曾发生过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将纷纷退居二线,宋清渭也成为了极为瞩目的那一位。

信念的力量

宋清渭于1929年5月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在小时候他的家庭情况很差,父母却总是教育他:只要踏实肯干,总是能填饱肚子的,人要知足常乐。

可日寇的到来,让宋清渭连地都没办法好好耕种,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顿。

为了不受鬼子欺负,宋清渭毅然决然投奔八路军,那年他还只有15岁。

别看他年纪轻轻,作战却异常勇猛,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他的年纪与阅历都在不断增加,济南战役后,他跟着陈毅、粟裕的第三野战军一路南下,又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与解放上海战役。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他又跟随叶飞将军朝着福建进军,见证了全国解放的过程。

年轻气盛的他当时也在等待着解放台湾的光荣时刻,10兵团随着作战任务转移了,可宋清渭始终留在福建,他所在的部队也一直等待着历史性的时刻。

可由于美国悍然入侵朝鲜等多方面的因素,这项作战计划推迟了,宋清渭也完成了从保卫福建到建设福建的过渡,福建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作为士兵,宋清渭意识到自己不能只会扛枪上战场,在经济发展的阶段,士兵有着新的历史使命。

他虽一生戎马,可从未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战场上,他爱护老百姓的一草一木,珍惜农民的一粒一粟,历经过那么多民兵参与的战役,他也曾不止一次说过:“打仗向来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没有农民给我们提供吃穿用,仗怎么可能打赢呢?”

回顾历史,他也讲过:“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之后,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革命的焦点从城市明确转移到农村,这是因为当时的党员和官兵大多源自农村;正是在广阔的乡村,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得以逐步成长和壮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农民的鼎力支持,就不会有共产党的成立,也不会有人民的军队,更别提胜利了。”

从1954年下半年开始,他就担任起了福建军区党委秘书的职务,一直到福建军区成立,他依然在这个位置上,协助军区首长工作十几年,福州军区也是一个将领云集的地方,他接触过很多将领,也从他们的身上收获颇丰。

韩先楚司令是1957年来的,他在军区待了十几年。

宋清渭早就听说过韩将军“旋风司令”的大名,打起仗来更是来无影去无踪,让宋清渭极为欣赏。

几年的共事,宋清渭就总结了韩将军的一些美德。

他曾评价道:“军人的辉煌不仅是在战场上,韩将军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敢于说真话,他不怕得罪人,哪怕是职务比他还要高的领导干部,对的就是对的。”

即便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宋清渭仍然敢于站出来为韩先楚将军说话,这也是军史上的一段佳话。

此外,曾被毛主席亲自过问晋升为中将的皮定均将军也给宋清渭留下过极深的印象。

1964年夏天,宋清渭还在霞浦一个边防团担任政委,突然有一天皮定均坐着皮卡车来到连队视察,当转到猪圈时,皮定均发现有一个部队饲养员正在剁草。

于是,皮定均喊道:“宋清渭,你过来站一个小时。”

宋清渭马上前来立定,他还有些不解地问道:“首长,您是不是想要批评我们让战士们顶着大太阳剁草?”

皮定均笑了,他说:“看来你还很聪明嘛,就是这个事情,当干部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关心战士,天这么热,你让战士在没有棚子的地方劳动,这就有些不近人情了,对于战士的爱护绝不是空话,是要我们各级领导去体现的。”

宋清渭当即表示:“是我工作没有做好,我们马上搭个棚子,今天晚饭前就落实,请首长放心。”

这件事一直被宋清渭记忆犹新,他是经历过战争的,还有很多小战士没有经历过那些艰苦岁月,可时代改变了,爱护战士的方式也该随之变化。

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注意着皮将军曾说过的话。

因为坚定的信念,宋清渭才能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在福建前线工作的37个年头里,他与八闽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解放时,福建地区匪特集结,他主动放弃了优越的机关生活环境,去了海岛部队工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从不埋怨反悔。

有一次,他去福州开会,妻子周平去了江西农村工作,三个孩子挤在一个小屋中,待他回家后,三个孩子一齐冲向父亲的怀抱中。

这一幕,也让这位铁血硬汉差点流下泪水。

每次出发前,他就会把节省下来的粮票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长身体的阶段多吃一点饭。

几十年间,他见证着福建的发展,也感受着这里的变化。

原本,他都做好了为福建奉献一生的准备,可到了80年代,又有新的使命找到了他。

传奇晋升之路

与宋清谓人生变化所对应的,则是军队的改革。

早在1975年初的一场机关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就有重量级人物提到过:“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因此军队的总数要减少,编外干部太多也需要处理,优良传统要恢复。”

因此,军队“消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军队现代化,这首要就得去解决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

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裁军便开始了,按照机关先后部队、院校、保障单位的顺序自上而下进行。

国家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极为艰难的,裁军之多、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可谓是前所未有,可这次大裁军是军队机体的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岗位,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被补充起来,干部年轻化得到了显著推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宋清渭这样有思想、年轻的干部很快被得以重用。

他是于1970年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副政委,13年间换了3任政委,1983年,他就迎来的新的职务变化。

在31军担任了两年政委后,宋清渭就接到了“前往济南军区担任副政委”的命令,当时的军区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革也为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他个人而言,1987则是个很重要的年份。

他的领导能力与政治智慧得到了更高层次领导的认可,那些年军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后续的历史就很明确了:在我国重新恢复军衔制度后,他先后被授予中将、上将军衔。

如此华丽转身是组织对他个人才华和努力的肯定,同样也体现出新背景下中国军队干部制度的改革成果:只要有能力,很快就能到达该到的位置。

对他来说,新的职务变化也意味着他回到了最初的家乡。

可繁忙的军务使得他无暇顾及更多,即便故乡就在“眼前”。

他也曾深情地说:“无论走到了哪里,我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山东人。”

一直到1994年11月,老将军从政委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才终于有空重回家乡,此刻,他依旧还是那个从农村走出的少年。

为了不让家乡的农民再受冰雹灾害之苦,他专门写了封申请信,组织同意将17门退役的高射炮送给他的家乡。

那时,距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农村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当他看到了中央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后,他极为高兴,称赞道:“这是9亿农民的福音,中央重视的政策是好的,关键是要去抓落实。”

当然,在四处走走看看的过程中,老将军也意识到一些风险。

他说过:“绝不能忘记农民这个根本,否则就是忘本,农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在建国后的工业化进程中,工农剪刀差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现在是时候好好回报农村和农民了。”

改革开放的最后目标是要实现全面的富裕,为此老将军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农民占到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如果这么大一个群体都无法富裕起来,中国怎能实现现代化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了当全国人大代表的时候,其余时间他都会四处转转,去农村了解一下情况。

当家乡有人来泉州探望他时,他还会赶紧问问农村的变化、农民的收成、农民的生活,若是听说村民有什么难处,只要他能帮忙的,他都会在所不辞。

90年代,将军的家乡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将军听闻后,更是夜不能寐。

为了能解决问题,他立即想尽办法协调进行了人工降雨,这才缓解了旱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听闻国家有扶持建设商品粮基地的计划,于是立即找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建议他将德州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该意见也得到了采纳。

闲暇时光,他还写下了一本《岁月纪实》。

年过8旬的老将军在这本回忆录的末尾写道:回首人生之路,我时常问自己:究竟什么是做人之本,什么是为官之道?

他的总结有这么几句话: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崇尚真理,胸怀坦荡,勤学苦干,严于律己,始终与党同心同步。

山东人民对他的感情一直很深,人们在谈天说地的时候,也总是会将宋老将军的事迹挂在嘴边。

家乡人民还是于2022年12月27日得知噩耗:宋清渭因病于960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本色为人、本色做官成就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也正如他曾说过的那般:“不忘乎所以,顺水逆水都行舟,抱定决心不掉队。”

参考资料

宋清渭: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老将军的爱农情 杨志华 农民日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9172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