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君主, 为何仍会葬送魏国的霸业?

趣史談过去2024-04-17 17:59:27  141

三家分晋后,赵魏韩开始崭露头角,在战国留下姓名。而在三国中,则要数魏国的发展最为快速。

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的努力,魏国前景一片大好。但为什么继任者魏惠王没能延续霸业,反而让魏国在他的手中一蹶不振呢?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但由于在他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这直接导致了魏罃与公子缓两人为了王位,大打出手。

之后魏国大夫王错向韩赵两国求援出兵魏国,魏罃率兵前去迎战,大败联军,自己也陷入困境。

但正在这时,韩赵两国意见难以达成统一,出现分歧。在韩军连夜撤走后,赵军也很快撤离。魏罃趁此机会解决公子缓,接手魏国,史称魏惠王。

上位后,在秦齐的包围下,通过三大措施自救,实现魏国的图强:

一、迁都大梁:魏惠王将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以便更好加强对周边各国的防御。

二、推行变革:支持变法运动,选拔“武卒”,兴修水利,在黄河堤岸修建大坝,既能防洪又能灌溉,这样一来,保证了魏国农业的发展。

魏国也允许贵族“占山为王”,准许百姓开垦荒地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和平民百姓们的矛盾。

三、与诸侯国重修旧好:交好秦国,与韩赵等国,达成同盟。

在一项项措施下,魏国的国力也进一步得到恢复,但随着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发生,让魏国由盛转衰,一切都戛然而止。

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公元前353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求助。田忌、孙膑奉命带兵前去救援。

孙膑认为魏国精锐进攻邯郸时,导致国内兵力空缺,于是便率军围攻大梁,在桂岭设下埋伏,让庞涓落入圈套。

为了弥补桂陵之战带来的损失,公元前342年,魏国再次出兵,攻打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再次使用“围魏救赵”法,直奔大梁而去。

这一次,魏惠王“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十万将士抵抗齐军。

孙膑大打心理战,引诱庞涓中计,在马陵遭到伏击,拿下了“取庞涓而擒太子申”的战绩,十万魏军被歼,这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那么,在战国初期便称霸的魏国,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呢?

一、人才流失

战国初期的魏国,人才济济,李悝、西门豹、乐羊、吴起等人,为魏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之后,吴起却因为被同僚不容、君主猜疑,不得不逃亡楚国。魏惠王面对奇才公孙鞅,不顾公孙痤临死前的建议(重用他或将其杀害,以绝后患)让公孙鞅逃到了秦国。

此后不久,他主持了秦国的变革,为他国培养了精锐之师,趁魏国国力空虚时,偷袭了驻扎在河西的魏军,成功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孙膑和庞涓都师从鬼谷子,两人既是师兄弟也是好友,但后来在谈及军事谋略时,庞涓发现自己不如孙膑,担心将来孙膑可能会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便“先下手为强”,使其残疾。

而魏惠王作为一国之君,却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最后让孙膑到了齐国,先后两次用计击败庞涓,成为魏国灭亡的一大推手。

二、多处树敌

魏文侯之所以能够称霸,与韩赵两国结盟有很大关系。三晋同盟保证了魏国在发展时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从魏武侯到魏惠王时期,三晋同盟逐渐瓦解,魏惠王更是主动进攻两国。

因此,后期的魏国,面临齐楚赵韩秦等至少五国的压力,东西南北四处树敌,以至于先后败于齐国、秦国之手,一步步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战国策》

史记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82432.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