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总量首次突破300万亿元, 会引发通货膨胀吗?

董希水2024-04-16 22:42:48  86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304.8万亿元,同比增长8.3%。这是我国货币总量首次突破300万亿元,是不是意味着货币超发了?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1.广义货币M2突破30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2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截至2024年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总量逼近300万亿元。3月,我国M2迎来历史性时刻,突破300万亿元整数关口。

今年前2个月,M2同比增速一直稳定在8.7%的水平,3月M2同比增速未8.3%,与名义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突破300万亿,只是M2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基础上,突破了某一个整数点,并不表明货币政策发生转向,不能说明货币供应量过多,无需过度关注。

2.这300万亿元的主要构成有哪些?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M2主要包括M0(流通中货币)和居民、企业端存款。当前,我国M0占M2的比重在4%左右(如2024年2月末,M0为12.1万亿元,在M2中比重为4.04%),其余的则为企业和居民端的存款。因此,这300万亿元中主要是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机关团体等机构的存款。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各国会适时对M2统计口径进行修订和完善。

3.中国货币超发了吗?

部分公众和研究机构,习惯用“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或央行资产负债表大规模扩张等来判断货币是否超发。这些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还有一些人仍然将货币等同于现金,简单地认为货币是央行印发的、是央行的负债,也并不准确。在我国,对货币总量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而不是中央银行的现金投放。

此外,衡量货币是否“超发”,还可以看通货膨胀率。过去10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常年徘徊在2-3%之间,尤其是最近3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在2%以下的极低水平。因此,我国并不存在货币超发问题。

4.中国通货膨胀了吗?

衡量通货膨胀的最常用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前,我国CPI仍处于低位,2023年CPI比上年上涨0.2%,2024年1月CPI同比下降0.8%,2月CPI同比上涨0.7%,3月CPI同比上涨0.1%,都远低于3%的目标涨幅。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发生通货膨胀。相反地,目前物价水平低位徘徊,令人担忧。

5.这300万亿元大量资金是在空转吗?

在实际调研中,确实发现有个别关联企业之间存在贷款转存和转借给相关子公司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近期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将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但是个别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说明资金在空转。

应该说,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仍在不断加强。从结构看,一是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信贷增长保持高位。2024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3%,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1%。

二是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薄弱环节。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1%;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4.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5个百分点。

6.如何更好的利用这300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些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显著提升。同时,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引导下,金融资源将会更多地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及房地产行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既要用好增量,也要激活存量,应采取更多激励措施,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61933.html
0
最新回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