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再整顿: 监管倒逼, 险企施压! “返现”面临顶格处罚!

金融界2024-04-17 14:35:00  92

车险市场整顿旋风持续。

4月15日,『A智慧保』从业内获悉,部分险企内部发文要求,自4月15日起针对新转保家用车及驾乘险执行严格自律,包括家用车0贴费、家用车及驾乘0返现等,进一步向车险返佣乱象“开刀”。

实际上,从近年车险的一次、二次综改,到去年“最严车险规定”450号文出台,再到去年底头部险企首发自律公约,车险业务发展理念已逐渐从“拼价格”向“拼质量”转变。这背后既有监管的引导约束,也有险企在车险赔付率上涨、保费与风险不匹配压力下取消返佣返现的“内在动力”。

不过,车险行业马太效应也在加剧,拥有定价、数据、渠道等优势的大型险企,在充分市场化竞争环境中能更好的生存,而中小险企缺乏相应能力,这也是市场上“拼价格”现象屡禁难止的症结所在。

01

禁止返佣返现

违者顶格处罚

根据『A智慧保』获得的通知,为落实“450号文”要求,主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销售行为,协同行业打击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等,部分险企从2024年4月15日起针对新转保家用车及驾乘险执行严格自律。

其中,“家用车0贴费”方面,仅保留系统基础手续费,包括燃油商业险15%、新能源商业险8%、交强险4%。驾乘政策区分续保及转保。“家用车及驾乘0返现”方面,明确禁止代理人端以任何形式返现,包括基础手续费不得返现,“如违反监管自律,分公司主体处罚,对应代理人及专员按基本法上限处罚”。

另一份面向代理和经纪渠道的告知函也显示,从2024年4月15日起,部分险企要求代理和经纪公司落实车险费用管理严禁返现。

一是严格车险费用管理,禁止通过返还现金或者赠送有价证券和非条款类增值服务等方式给予或者承诺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二是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工作,规范销售行为,明确告知返佣属于涉嫌商业贿赂违法的行为,共同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与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三是行业定期对脱转保客户回访,一经核实存在返现或者违规赠送非条款类的服务行为,将立即暂停开展业务合作,并保留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权利。

从条文可以看出,险企最新通知是向车险费用乱象进一步开刀。车险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是:每一年甚至同一年,不同公司对同一辆车的车险报价都不一样,这除了取决于报销费率及出险情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险公司给的“优惠”多寡。为了获得更多客户订单,一些保险公司或人员会拿出一部分佣金返还给客户,以此实现“薄利多销”。

最新通知不只是明令禁止以任何形式返现,加之“上限处罚”威慑,而且只保留了基础手续费,燃油商业险的15%、新能源商业险的8%等,限制了车险销售人员可拿到的佣金比例上限,进而削薄了销售人员可获得的“薄利”,从获利角度进一步削弱人员违规的动力。

02

改革步步紧逼

从“拼规模”到“拼质量”

事实上,近年车险返佣返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遏制,背后既有监管的持续引导约束,也有险企“内在动力”的驱使。

从监管层面看,2020年9月车险综改实施,即明确了“降价、增保、提质”阶段性目标。去年以来,有关车险费用的政策更为密集。去年6月的车险“二次综改”扩大了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9月“最严车险规定”450号文发布,提出车险费用管理“九不得”;11月中保协下发通知,强调要扎实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发布专栏文章,要求加大车险领域“报行合一”检查处罚力度。

之所以要遏制“价格战”,一部分原因是在“保费为王”的理念下,费用往往成为杠杆,不仅险企的经营能力和售后水平得不到保障,还成为不法保险代理滋生的温床。今年3月下旬,福建省保险行业协会就披露了一起车险诈骗案件,再次为广大消费者敲响了警钟。一位车主贪图小利,陷入了不法分子设下的车险高额返佣骗局,最终落得财产损失的下场。

为行业纠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险企的保费和风险出现严重不匹配,进而影响赔付能力。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车险综合成本率就超过了100%,意味着车险业务总体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在出行减少的情况下,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降回至100%以内。但2023年随着出行恢复、新能源车险快速发展等,大部分公司的车险业务呈“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损。即便头部上市险企也难跳过这一“坎”,从近期披露的年报看,财险“老三家”2023年车险承保利润均出现下滑。

综合成本率和赔付率上升,也令许多保险公司痛下决心取消返佣返现。在这次部分险企禁止新转保家用车返佣之前,去年岁末,在绩效考核并制定下一年考核指标的关键时期,8家头部险企曾发布车险自律公约,被业内视为从“拼规模”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03

中小险企既爱又恨

摆脱困境需要“断舍离”

在压缩中介手续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摩擦,较为突出的是保险公司和4S店的矛盾。有报道称,在盈利压力下,险企要将部分成本转移出去,以“减损”为主基调来降低赔付,前端保费的佣金和后端理赔的事故车维修环节都成为切入点。修理厂的保险佣金比例从过去的4—5成下降到1成左右,这是降低赔付率的手段;另一方面,险企在尽量压缩事故车维修的成本,例如缩减定损员,使用拆车件、再制造件等,修理厂的事故车维修业务由此遭遇了负面冲击。

此外,还有新能源车险带来的变量。新能源车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出险率也拖累着险企的盈利。近年来,新能源车险如何降成本成为行业一大焦点,许多险企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构建新能源专属定价、服务、理赔体系,全面布局融入汽车产业生态,与车企建立扁平化协同合作机制等。

从上述举措可以看出很多险企的决心,不过头部险企风控能力较强,且能通过拓展电销、直销等去中介的方式降低费用,中小险企则缺乏类似的能力,这也是市场上“拼价格”现象屡禁难止的症结所在。

对于数据、模型相对基础较弱的一些中小险企,业内人士建议,或加强自身的合规管理和风险管控,专注耕耘车险一些细分市场,开发销售个性化强、具有针对性的车险产品,以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或逐步放弃无法盈利的车险业务,向盈利空间更大的非车险业务转型。

从考核机制设定角度,业内人士表示,财产险公司应当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降低保费规模、业务增速的考核权重,减少对盲目拼费用、比价格等粗放式竞争模式的依赖,加快向提升服务质效转型。

本文源自:A智慧保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54668.html
0
最新回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