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是虞国人,在秦朝为官,助秦称霸。商鞅是卫国人,在秦为相,奠定秦国统一基础;孙武是齐国人,伍子胥是楚国人,在吴国为相,帮助吴国称霸东南;文种和范蠡都是楚国人,在越国做官,帮助越国占据春秋霸主最后席位。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在魏、楚协助两国成为强国。这些人在“他国”功成名就,为什么就没被骂做是叛国行为呢?
一、官吏选拔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没有科举,也没有察举,更不存在九品中正制度。普通人想出人头地难度非常大,奴隶制社会人命皆如蝼蚁,想做官,只能依靠世袭、举荐、游说、名师、军功或者跳槽。比如商鞅游说到秦国受到秦孝公的接见任用,范蠡经文种举荐受到勾践任用。秦国和魏国实行军功制,普通百姓能依靠上阵杀敌“抢人头”封爵赐官;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徒弟,名人之徒,也是能受到重用的。
二、忠义礼法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说的“忠孝礼义”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礼”是在“周礼”的基础之上。那时候的“礼”更主要的是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地位,更多是表现在“阶级”等级制度上,没有在人文上有着重突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弑父”、“杀兄”、“君臣反目”、“篡位夺权”等不符合现在礼法的事屡见不鲜。儒家孔子虽然宣扬“仁”,但是在“忠”上并没有,他自己也曾游历各国,希望被其他国家君王重用。“忠孝礼义”这个概念在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之后开始逐渐加深,汉朝之后儒家思想被作为历代王朝的主体思想,为了在精神上对人民加以“禁锢”以此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各种封建思想开始盛行,甚至出现了很多“愚忠”的代表人物。
三、与原国家的矛盾
伍子胥是楚国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效力,楚平王听信奸臣之言,杀死伍奢、伍尚,伍子胥逃到吴国,协助公子光上位,后帮助吴国称霸,一直打到楚国都城,将楚平王尸体挖出来“鞭尸”。
乐毅是中山国人,中山被赵武灵王所灭,所以乐毅就成了赵国人。赵国内乱,赵武灵王被饿死,乐毅为避赵国内乱,就到了魏国为官,出使燕国时被正在网罗人才的燕昭王盛情接待,于是乐毅就在燕国为将,乐毅在燕国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才能,连克齐国七十二城,燕国领土空前广阔,实力大增。齐国田单利用反间计,燕惠王欲谋害乐毅,乐毅就逃到赵国。
文种是楚国人,吴越相争,越国危在旦夕,为联合抗吴,楚王派两万大军屯于吴越边境伺机而动,同时派文种出使越国商议对策。吴国大败两万楚军,文种因未及时归国,被楚王认为是勾结吴军,遂流放其全家。文种被楚国召回问罪,勾践派人半路将其拦下,并留在越国做官。
吴起是卫国人,早年在鲁国为将,帮助鲁国打败了齐国,后来被鲁国猜忌,便到了魏国,在魏国,吴起创立“魏武卒”,把秦国打的连连后退,吞并秦国全部河西地区,并将魏国国土扩张到秦国渭南县。秦国只能无奈防守其进攻,丝毫没有进攻魏国的半点意思。更是以五万“魏武卒”大败秦国大军五十万。后被魏王猜忌,投奔楚国,在楚国力行变法,楚国为此强盛一时,但是因为变法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射杀。
四、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前期都想称霸,后期都想统一。连年战乱,尔虞我诈,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各国都尽一切的力量“礼贤下士”,对人才的渴求空前强烈,我今天到这个国家,你说我叛国,明天我就能带兵把你打闭嘴。所以在那个时期是真正发挥了人“各尽其用”,学术上也能“百家争鸣”。而且,自古把人说成是“汉奸”的,都是一些文人士子,他们一只笔,一张嘴,就能把一个人讲的一无是处,然后在民间广为宣传,那个人就被冠于“汉奸”称号,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没有人敢这样,因为他们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哪天自己在这个国家待不住要跑到别的国家时,把自己的后路堵死了怎么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4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