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中国女作家聂华苓的母亲去世了。
临终前,老人家拉着聂华苓的手,用苍老的声音说道:
“华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情吗?你和正路结婚十三年,只有五年在一起,在一起还没有一天不吵架的,现在他也去了美国五年了,下决心吧,你该离开他了。”
聂华苓泪如雨下,她何尝不知道自己和王正路的婚姻已经到了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地步了?
聂华苓
可是她还有孩子,离婚之后,孩子怎么办?
母亲决然道:“难道这五年没有他,你的孩子就活不下去了吗?”
母亲的话让聂华苓幡然醒悟,是啊,王正路离开他们五六年了,这些年里,她一个人也走过来了。
想通了一切后的聂华苓不再犹豫,她要离开王正路,奔赴自己新的人生。
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母亲给她的第一次生命,而临终前劝她离婚,则是母亲给她的第二次生命。
聂华苓不止一次的想,要是没有母亲,自己或许真的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聂华苓母亲
聂华苓出生于1925年的武汉,她的父亲是一位桂系军官,母亲则是一位名门闺秀。
1925年,抗战还没真正开始,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战火四起。
聂华苓就是在中国近代史最惨痛悲壮的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
而她母亲的人生,在长大后的聂华苓看来,也是万分悲惨。
她的母亲是被骗婚的。
母亲嫁给父亲前,并不知道他家里还有一位正室,等她发现真相的时候,聂华苓已经出生了。
接受过教育的母亲无法忍受丈夫三妻四妾,这封建的婚姻让她感到压抑痛苦,她无数次想过就此了结生命,结束这痛苦的人生。
但当看到年幼的聂华苓,连话都不会说,只会看着母亲咿咿呀呀后,她心软了。
她做不到抛弃刚出生的女儿独自赴死,她也做不到带着女儿一起死。
没办法,只能这么继续苟延残喘,期待着未来也许有一天,日子会变好的。
11岁那年,父亲在战乱中去世。
聂华苓和弟弟
母亲呆呆的坐在那儿,聂华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父亲再也回不来了。
原本父亲是这个家的依靠,现在父亲走了,母亲忽然觉得,日子又迷茫了起来。
大夫人原本就很不喜欢母亲和她的孩子们,父亲死后,她更是对母亲冷嘲热讽,大夫人的儿子们也总是会怒骂母亲。
家里的纷争从父亲去世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和大夫人每天吵得不可开交,聂华苓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又长大了两岁。
1938年,母亲带着聂华苓和弟弟妹妹们逃到了湖北宜昌。
母亲接受过教育,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她这一生因看错了男人,不得不当一个低人一等的姨太太,她不想让聂华苓重蹈自己的覆辙。
聂华苓
所以聂华苓必须去读书。
“我不去,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你必须去,你必须读书!”
聂华苓不愿意自己离开,但母亲的坚决和狠心让她明白,自己非走不可。
1939年,聂华苓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湖北胜利联合女子中学的道路。
送她离开那天是个清晨,聂华苓泣不成声,她只听见,母亲一声又一声的叮嘱,让她照顾好自己。
“当年我只有十四岁,就在那儿,母亲流着泪,看我搭上小火轮去巴东。连连招手的母亲孤立河岸上,在我的泪水中,越来越模糊了,从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战乱之中,即便是学校,也不是完全安全的的地方。
聂华苓跟着学校四处逃难,中学时,她考进了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大学被保送进了西南联大,后来考进了中央大学外文系。
解放战争走向尾声,聂华苓也跌跌撞撞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大学期间,她认识了一个人,名叫王正路,他们是校友,也是大家公认的一对璧人。
聂华苓活泼美丽,王正路高大帅气,两人站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画。
他们都是中央大学的学生,无论是学识还是精神方面都聊得来,聂华苓也认为自己遇到了白马王子,以后会和他共度一生。
聂华苓和王正路
大学毕业后,王正路回到了北平,而聂华苓留在南京。
平津战役爆发后,王正路让聂华苓来北平和自己完婚,聂华苓只好辞去了现有的工作,孤身乘飞机飞往北平。
她给母亲写了信,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向往,但是母亲却对王正路的家庭颇有微词。
王正路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但他们家,是标准的封建式家庭,家规森严,母亲总有种隐隐的担心。
但见女儿心中溢出的甜蜜和恩爱,母亲最后还是选择尊重和祝福她。
聂华苓来到北平的时候,北平已经被围了,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和王正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聂华苓王正路一家
结婚之后,她才发现,原来被围的不只是北平,还有她的人生。
正如母亲所担心的,王正路的家庭是传统的封建家庭。
这个家里还沿用着封建时期落后的家族观念,如妻子必须以丈夫为尊,媳妇必须以婆婆为尊。
每天早上,聂华苓都要起来侍奉婆婆,聆听婆婆的教诲,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可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接受过自由民主的教育,接受过男女平等的教育,现在她却连坐下和客人说会儿话都成了不守规矩。
结婚前王正路体贴温柔,结婚后,他却变成了封建家庭里迂腐的丈夫,他不喜欢聂华苓出去抛头露面,只想让她待在家里。
在婆婆那里,聂华苓的才情和抱负更是不值一提,甚至不如他们家的香火重要。
这种生活让聂华苓窒息,但那时的她,选择了妥协。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在王正路的要求下,他们一家决定前往台湾。
离开大陆前,聂华苓去武汉接上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母亲和弟妹,然后他们一起去了宝岛,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
到台湾后,聂华苓偶然间听到杂志《自由中国》正在招编辑,聂华苓曾写过文章,朋友就建议她去试一下。
没想到,她一下就入了主编雷震的眼,随后,她便和胡适、雷震、毛子水等一众文人一起工作,也是杂志社最年轻且唯一的一名女性。
左一聂华苓
在杂志社的那段时光,让聂华苓一生受益。
“二十多岁正是最能吸收、最有激情的年纪,我能和他们一起工作,当时不知道有什么收益,但此后三四十年来,我一直深受他们的影像。”
聂华苓如是说。
不过,《自由中国》是批评时政讲民主的杂志,这样的杂志在台湾当局眼中是很难被容下的。
1960年,主编雷震被捕,隔壁的同事被捕时,她甚至能听见他们吵架的声音。
尽管聂华苓没被捕,但她也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杂志更是被禁止发行。
回忆起那几年,聂华苓只觉得格外的孤独,王正路早就去了美国,她身边没有人能帮助她,她仿佛看到了一片黑暗。
1963年,聂华苓的母亲也去世了。
这些打击让聂华苓痛不欲生,好在母亲临终前敲醒了她,也让她明白,自己不能就这样过一生。
她从前想为了孩子坚持婚姻,但实际上,这才是对孩子教育最大的失败。
如果她都不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她如何要求自己的女儿,将来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勇敢去反抗,去追求自我呢?
巧的是,她很快就遇到了一个人——保罗·安格尔,一个美国人。
聂华苓和保罗
他们相识于一个晚宴,和王正路不同,保罗对聂华苓的爱是自由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
聂华苓终于下定决心,和保罗一起去美国,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他们生活在爱荷华,也是在这里,聂华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她想把来自世界各国的作家邀请到家里写作。
保罗一开始觉得这是一个很疯狂的想法,但妻子坚定而明亮的目光,让他觉得,或许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国际写作计划”就这样诞生了。
原本以为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竟成了世界级别的项目,上百个国家的上千名作家加入了这个项目。
甚至有些时候两个国家还在打仗,所以分别来自这两个国家的作者在爱荷华时,看对方都是怎么看怎么不对劲,恨不得上去打一架的那种。
可到了离别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抱头痛哭,因为他们在这里,看到了太多在自己国家看不到的美景,体会到了太多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在爱荷华聂华苓夫妇的家里,他们才展现出了真正的自我。
在这里的作家,想写什么写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甚至什么都不做,也照样可以。
中美建交之后,内地也有不少作者受邀前往爱荷华。
随着这个项目的影响力变大,聂华苓夫妇也被多个国家联名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聂华苓本人更是写出过不少佳作:《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失去的金玲子》等等。
她这一生,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如她在传记《三生三世》中写的:
“一世在大陆,逃亡;一世在台湾,苦难;一世在美国,死亡。”
幸运的是,聂华苓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并且活得精彩万分,光芒万丈!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3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