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古韵新声太原秧歌

新华社2024-03-25 21:27:00  62

微纪录片|古韵新声太原秧歌(3’49”)

审稿:杨永前

终审:常君丽

一读:王玉璐

正文:

[解说]太原秧歌是流行于太原周边地区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以民歌小调为主,是太原地区除晋剧外唯一的地方剧种。

李博是晋源区文化馆四级编剧,编导、表演、访谈记录样样精通。

阳春三月,在太原古县城,一出太原秧歌《刘三推车》正在生动上演,“农夫”和“小仙女”在台上一唱一和赏花灯,游客们在台下和着春风看得入迷。

[同期]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文化馆四级编剧 李博

我叫李博,今年33岁了,从2018年开始接触上的太原秧歌,之后就一直在团里面做编剧,材料收集整理,还有一些导演,类似于导演的工作。

[解说]《刘三推车》是太原秧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小戏,曾于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上摘得金奖。

[同期]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文化馆四级编剧 李博

(太原秧歌)更有艺术魅力的是什么?更有艺术魅力的是它的一些小剧目,像歌舞类剧目,比如说刚才演的《刘三推车》《姐妹俩正月十五闹元宵》,类似于这种的剧目,它是特别贴近于普通老百姓生活,载歌载舞,没有那么多的程式动作的要求。

[解说]太原秧歌源于晋源水稻产区“歌秧子”传统,“歌秧子”是伴随着水稻插秧劳动从田间地畔唱起来的,因此晋祠人称秧歌。

[同期]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文化馆四级编剧 李博

这太原秧歌它本身非常贴近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情趣,不管是像《四女观花》还是《捣米》,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也叫《姐妹俩》,(还是)《刘三推车》,它反映的就是我们晋源地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

[现场声]

累么,李老师?

嗨,要想健康长寿,秧歌得常跳。这个戏还好啦,没有那么累。还是游戏性比较强的。

[解说]在太原古县城的一处院落里,门前墙上挂着“崔云冬工作室”,这里就是太原秧歌日常排练的场所。

2017年,凭着一股对戏曲的热情和传承精神,崔云冬和几位前剧团的师兄妹们,自筹资金把太原秧歌又唱了起来。当前太原秧歌剧团共有35人,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团里不少人是年轻时在村里就唱过太原秧歌,对这个剧种有感情便自己找过来。剧团成立至今的这六年多时间里,太原秧歌剧团演出近五百场,足迹踏遍太原的大小村落和街道。

2021年,山西启动26个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目创作和推进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抢救濒危剧种。也是从2021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山西26个濒危剧种给予了50万元百场演出的资助。受益于此,太原秧歌剧团得以越来越活跃在舞台上。

[同期]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文化馆四级编剧 李博

山西省文旅厅已经把我们纳入到“送戏下乡1万场”里面当中“100场”了,给得已经非常多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让太原秧歌能够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

从1986年之后,太原秧歌基本上没有人演了,不管小井峪也好,还是大井峪这些各地方唱秧歌戏,请的全都是太谷秧歌的班子。

那么有了这个以后,我们太原秧歌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告诉大家我们太原秧歌演的是这些剧目,大家一看和太谷秧歌不一样,慢慢就会接受这么一个概念,说我们太原还有一个太原秧歌,还有这么一类艺术形式。每个剧种背后它都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里面,你保留它实际上是保留了一股文化,你如果说就轻易地让它消失掉的话,那么它消失的可能是它背后一连串的文化内涵,它可能不需要像流行的文化一样,一直好像想让它特别繁荣,特别红火,但是它应该有这么一批人持续地在做这个事情,让它留存下来。

新华社记者王菲菲、邓浩然、马晓洁,报道员许新园,山西太原报道。(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287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