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浓雾缭绕的边境地带,隐蔽于茂密森林之中的一个被遗忘的隐蔽部,正静静地隐藏着一场即将爆发的紧张对峙。随着黎明的光线逐渐穿透森林的缝隙,一群身着迷彩服的战士紧张地包围了这个隐秘之地。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精英——被誉为“夜老虎排”的战士们,正面临着一次特殊的任务。
这个隐蔽部,据信藏匿着22名越军士兵,他们或许并未察觉到,死神的阴影已经悄然逼近。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军的战士们选择了一个非常规的劝降方式——通过喊话进行最后的劝降,同时不吝威胁使用炸药,将整个隐蔽部连同里面的人一并炸塌,活埋其中的敌人。
潜伏与观察
1979年2月15日午后的阳光穿透了边境地带稀疏的云层,投射在蜿蜒的山路和密林之间。5连副连长张烨,身着边民的服装,带领着两名云南籍的战斗骨干,悄无声息地穿越这片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地带。他们的目的地是越南边境的拉敏地区,一个据点重重、守卫森严的军事要塞。
为了不引起越军的注意,张烨和他的两名战友假扮成走亲戚的边民,每一步都谨慎翼翼。他们避开了主要道路和越军的常规巡逻路线,选择了一条只有当地边民才熟知的山间小径前进。沿途,他们见证了越南边境的自然风貌和散落的民居,但他们的心思全都集中在即将执行的侦察任务上。
接近拉敏地区时,张烨和他的队员们的心跳加速,每一步都显得异常沉重。他们停下来,利用地形和植被作为掩护,观察前方不足300米处的越军防线。这个距离足够近,可以让他们清楚地辨认出敌人的工事布置和防御设施,却又足够远,以避免被敌人发现。
张烨用手势指挥着两名战斗骨干分散开来,各自寻找更有利的观察位置。他们移动时极为小心,以避免踩动枯枝落叶,发出响声。每当有越军巡逻队经过,三人都会屏住呼吸,静如止水,直到确定安全无虞后,才会继续他们的侦察任务。
通过望远镜和肉眼观察,张烨和他的队员们详细记录下了越军的工事布置。他们注意到了敌人防御工事的种类和布局,包括掩体、战壕、观察哨和地雷阵。这些信息对于制定进攻计划至关重要。他们还观察到越军的活动模式,包括巡逻的频率和路线,这些都是评估敌人警觉程度和可能的反应的重要依据。
在完成了详细的观察后,张烨和他的两名战友开始撤离。他们小心翼翼地后退,避免留下任何痕迹,确保不会引起越军的注意。撤退的过程同样充满了危险,因为任何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侦察行动的暴露。
成功返回到我方阵地后,张烨立即向上级汇报了他们的观察结果。这次侦察行动的信息,成为了制定后续作战计划的关键依据。
夜幕下的潜进
在1979年2月16日的午后,随着太阳逐渐西下,5连的战士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战斗的全部准备。整个连队分成两个小组,他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但共同的目的是向越南边境的拉敏地区进发。这一行动的策略性安排,旨在通过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和火力,为主攻方创造有利条件。
在这次行动中,连长亲自领导了2排和3排,这两个排是整个连队中训练最为精良、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部分。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太显眼的路线,沿着通往老街的简易公路右侧的山脊前进。这条路线不仅能够提供必要的掩护,避免被敌方观察哨发现,同时也能够保持对拉敏地区足够的接近距离,以便随时调整作战计划。
随着夜幕的降临,整个区域被一片幽暗所覆盖。5连的战士们利用这一天然掩护,悄然接近了目标区域。他们在距离拉敏约150米的一片树林中停下脚步,开始进行休整和最后的战前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保持了极高的警觉和沉默,以免发出任何可能暴露行踪的声响。
通过树林间隙,战士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边民寨子中的灯火闪烁,生活的氛围平静而安详。这种宁静的场景与他们即将投身的战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越军似乎并没有察觉到这一切,他们没有意识到敌人已经悄然接近,正处于他们的咫尺之遥。
战斗的爆发
当时钟指向晚上10点半,张烨和他的小队已经做到了接近不可能的事情——他们无声无息地接近了敌人的阵地,与之仅有一箭之遥的距离。这种靠近的艺术不仅考验着他们的勇气,更是对他们技能的极限挑战。这时候,他们的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谨慎,生怕引起任何可能的注意。
与此同时,远处隐蔽在山脊后的3排在行进中不慎触发了一枚地雷。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在夜空中回荡,打破了周围的寂静。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一意外并没有引起越军的特别警觉。也许是因为地雷爆炸在战争频发的边境地区并不罕见,或许越军自认为其防御坚不可摧,不会有敌军敢于这般近距离地接近。
在随后的几十分钟里,越军展开了一番搜查,但显然没有找到任何可疑之处。他们的搜查行动没有结果,于是局势又一次恢复了平静。然而,这段时间里,张烨和他的队伍并没有丝毫放松,他们如同夜中的幽灵,静静地潜伏着,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当局势稳定下来后,张烨通过无线电悄无声息地与连队主力取得了联系。这时,他们决定在20号阵地展开战斗队形,为即将到来的行动做好准备。这个决定是基于他们对敌方防御的观察和当前的战术位置。20号阵地是一个关键点,如果能够成功控制,将对整个战斗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张烨和他的小队在夜色的掩护下,继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他们调整了位置,确保每个人都处于最佳的战斗准备状态。尽管之前的地雷爆炸没有暴露他们的位置,但这也提醒了所有人,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他们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在确定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后,张烨通过无线电发出了行动的信号。这一刻,所有人的心中都清楚,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
夜战的胜利
在夜色深沉的掩护下,朱顺国士兵的枪声突兀地打破了前线的寂静,宣告了战斗的正式开始。他的枪口对准了不远处毫无戒备的两名越军,准确无误地完成了任务。这突如其来的攻击立刻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紧随其后,1排的战士们迅速响应,各种火器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向着选定的目标发起了猛烈的射击。
夜空中顿时闪耀起一阵阵火光,重机枪、自动步枪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场战争交响曲。越军在这突如其来的强大火力面前措手不及,尤其是那些试图沿着公路撤退的士兵,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就被预先布置好的重机枪所击倒。瞬间,8名越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中,这一幕极大地震撼了幸存的越军士兵。
这些幸存的士兵,在混乱和恐慌中尝试逃向20号高地,希望能在那里找到避难之处,或是与其他部队汇合以作反击。然而,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得到任何转机。随着他们踉跄地逃向高地,我军的追击并未有丝毫的放缓。相反,随着战斗的深入,我军的火力越发准确和猛烈。
在这场突袭中,越军的援兵也被卷入了战斗。他们试图组织反击,企图从侧翼包围我军,挽回局面。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面对我军的严密部署和凶猛火力,任何反击都显得力不从心。在一次又一次的交锋中,越军的援兵被有效地击溃,他们的企图彻底失败,战斗的天平彻底倾向了我军这一方。
随着战斗的进展,我军展现了卓越的战术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每一个战斗单元都紧密协作,确保了火力的持续和覆盖。而越军的士兵,在我军精确的火力打击下,逐渐失去了组织和反抗的能力。
战后的荣誉
随着夜幕的渐渐退去,2月17日的清晨迎来了一片宁静,但对于张烨率领的1排来说,这个宁静的早晨标志着他们昨夜行动的胜利。经过一夜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他们以微小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毙敌57人,俘虏1人,且仅有一人轻伤。此外,他们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这些战利品对于后续的行动无疑是一大助力。
随着天色渐亮,1排的战士们没有立即撤离,而是继续在战场周围进行搜索和清理工作。在距离寨子不远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隐蔽部,里面似乎藏有越军。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但张烨和他的战士们仍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专业的作战态度,他们知道任何轻敌都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为了迫使里面的越军投降,1排首先进行了几次呼喊,要求里面的人员出来投降,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然而,隐蔽部内的越军初时没有任何回应,这让场面变得更加紧张。随后,张烨决定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他们威胁说如果越军不投降,就将使用炸药将隐蔽部炸塌,让里面的人无处可逃。
面对这种生死攸关的威胁,隐蔽部内的越军终于作出了回应。不久之后,22名灰头土脸、衣衫褴褛的越军士兵从隐蔽部中一一走出,他们手举白旗,表示投降。这些越军士兵的表情中既有恐惧也有释然,显然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紧张和恐慌。而对于1排的战士们来说,这不仅是对他们战术执行能力的再一次证明,也是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
经过这次行动,1排成功俘获了更多的敌军,并且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胜利。这次行动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战斗本身,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们作为一支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战后,这场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让整个14军42师124团2营5连1排都声名鹊起。为了表彰他们的英勇表现和战斗成果,1排被授予了“夜老虎排”的荣誉称号。
高小平,欧阳锴.1979: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回忆 老兵不死[J].国际展望,2003(15):24-25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220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