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人类军事史的重要事件,美军在这场战争中首次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而钻地炸弹就是其中之一。
钻地炸弹爆炸的瞬间
不过,美军钻地炸弹最出名的“战果”却堪称臭名昭著,他们使用钻地炸弹攻击了一处名为阿米里亚的地下防空洞,结果导致正在避难的1100余名伊拉克平民当场身亡。
恐怖的美军钻地炸弹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研发并使用钻地炸弹的国家。
早在二战时期,美国就尝试使用重达数吨的巨型炸弹攻击德国的地下堡垒,虽然效果比较一般,但美国已经从中积累了不少技术经验。
二战时期的美军轰炸机
而到了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了打击苏联的地下核设施,开始集中大量资源研发钻地炸弹。
1962年,美国军方秘密试验了B-53型钻地核弹头,其威力相当于900万吨TNT,能够对地下250米深度的目标实施打击。
不过,这款钻地核弹头并不能在战场随意使用,毕竟它也属于核武器的一种,一旦投入实战很可能酿成世界爆发核大战的灾难性后果。
核爆产生的蘑菇云
于是,美国将研究方向转为常规钻地炸弹的领域。
经过70和80年代的技术积累,美国的常规钻地炸弹项目取得了大幅进展,研发出了GBU-28型激光制导钻地炸弹。
这款炸弹分为2000磅和5000磅两种,主要由F-15E多用途战机进行携带。
其中,威力最大的5000磅BU-28型激光制导钻地炸弹长度为5.84米,投掷距离5公里,能够穿透30米厚的自然土壤或者6米厚的混凝土。
GBU-28型激光制导钻地炸弹
而美军钻地炸弹的首个“战果”,就是在伊拉克酿成的那起悲剧。
在空袭巴格达的过程中,美军以阿米里亚防空洞躲藏有伊拉克军队为借口,向这座防空洞投掷了一枚GBU-28型钻地炸弹。
它凭借坚硬的外壳与巨大动能直接砸穿厚达3米的混凝土墙体并引发剧烈爆炸,防空洞内部瞬间被高达5000摄氏度的火海笼罩。
在这种地狱般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生命能够幸存。
据后来进入防空洞的救援队表示,他们在墙壁上看到了许多人型的黑影,而这些黑影其实就是平民们被高温汽化所留下的痕迹。
平民在墙壁上被汽化的黑影
按照伊拉克官方的事后统计,这起事件造成1100余名平民当场死亡,其中还包括130余名儿童。
这是美军对当地人民犯下的一笔血债。
然而,美军非但没有停止对这种非人道武器的研发,反而继续变本加厉。
2007年,美军研制出了威力更大的GBU-57A/B型巨型钻地炸弹,直到今天它仍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钻地炸弹。
GBU-57A/B型巨型钻地炸弹
该炸弹重达13.6吨,其威力可以穿透60米厚的混凝土或者40米厚的岩石,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武器之一。
中国小伙攻克防御难题
不得不承认,美军的钻地炸弹的确非常恐怖,以至于有人认为它们属于“不可被防御”的武器。
然而,一名叫做吴飚的中国小伙却找到了克制之法——他研发的特种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克制美军的钻地炸弹。
正在和同事探讨问题的吴飚
令人吃惊的是,当他完成这一科研壮举时,却仅有25岁。
1996年,吴飚毕业于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随后他来到河南洛阳一个隶属于部队的研究所,开始为国防事业的建设发光发热。
初来研究所的吴飚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工作热情,他废寝忘食地泡在了所里的图书室,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以至于图书室的管理员甘松萍对他印象尤为深刻。
正在阅读资料的吴飚
而这段时间的大量学习让吴飚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
到了1999年,研究所的领导给吴飚布置了一个任务:研究防御效果最好的遮弹层建筑材料。
“遮弹层”其实是部队关于防御工事的一种称呼,它由内置铁丝网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用来抵御敌军的火力打击,因此对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质量都有极高要求。
遮弹层示意图
接到这一任务后,吴飚便立即全身心投入其中。
但不得不说,材料学科的科研工作非常枯燥,吴飚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不断捣鼓水泥,并测试不同比例配方下建筑材料的防御能力,说白了就是不断用穷举法作测试。
由于长时间接触水泥与化学物品,吴飚的肺部落下了病根,但他却对此无怨无悔。
每天捣鼓水泥的吴飚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1年,吴飚成功研发出了国际上防御效果最好的特种建筑材料,由它制造的遮弹层顺利通过我军的钻地炸弹测试。
毫无疑问,这意味着中国的地下防御设施面对美军的钻地炸弹不再是形同虚设,我军高价值目标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2002年,为了表彰吴飚对国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解放军授予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无数科研人员心心念念的荣誉和梦想。
年轻有为的吴飚
不过,即使获得了如此成就,吴飚却依然继续勇攀科研的高峰,此后他先后参与了20多个重达科研项目,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为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
参考资料
【1】军科研究员吴飚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不断创新攻关 解放军报
【2】中国小伙不负众望!成功研制出“导弹克星”,战时可挽救千架战机 人民网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9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