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薛仁贵传奇》中的薛仁贵因为平定辽东、勤王救驾有功被李世民封为“一字并肩王”,小时候看了觉着薛仁贵真厉害啊,这称号听起来就相当霸气,“封王拜相”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位,况且还能和皇帝平起平坐,简直是人生巅峰。
然而,“一字并肩王”看似厉害,实则在历史上不存在,是电视剧和小说演义杜撰出来的。
薛仁贵剧照
一、古代的封王制度
1.周朝
周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被分封的人享有爵位和一定的食邑。被分封者可以拥有封地内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利,除了每年要向周王室上贡一定数量的粮食和财产,还要负责保卫周王室的安全,必要时还要勤王救驾等。
周朝没有皇帝,周朝的统治者都被称为“王室”,“周王室”一直叫到现在,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是奴隶制。王室下面的被分封者被称为“公”,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秦穆公”、“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等,但是春秋后期“礼乐崩坏”,各个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开疆拓土,互相讨伐,分封制遭到破坏。但是即使到那个时候大家都还是给周王室留个脸面,我们再怎么折腾,你周王室依旧是“王”,是我们的老大。直到在南方出现了一个“楚武王”,楚武王是春秋时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称王的诸侯。
所以我们一直看到春秋战国时,别的诸侯都是这“公”那“公”,唯独到了楚国都是这“王”那“王”。
战国七雄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皇帝”的名号才开始叫起来。而且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没有分封诸王。
秦朝末年暴政与严重的赋役导致各地起义频发,“六国”贵族不满足于“被统一”,纷纷开始出来重新瓜分地盘,项羽独当一面,很快称为各路义军的“带头大哥”,于是开始分封天下,彰显自己威严与地位,一口气封了十九个王。项羽自己称为“霸王”,意思是所有“王”中的老大,还有“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代王”赵歇等。
3.汉朝
刘邦大败项羽和其他诸侯势力后,统一全国建立“汉”王朝,虽然沿用秦朝郡县制,但是为了突显对功臣的恩惠,也实行封王制度,共封了八个异姓王,后来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八个异姓王除了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都被刘邦杀了。还规定汉朝世世代代“非刘姓不得称王”。“刘姓王”严重影响了汉朝中央集权,汉景帝想通过“削番”政策消除这些“刘姓王”,没想到爆发了“七王之乱”。于是汉武帝后开始不来硬的,来软的,用一招“推恩令”使那些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小。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不止。后来刘备、曹操、孙权打来打去好多年,曹操打破“非刘姓不得称王”的惯例,迫使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刘备大怒,因为自己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你曹操此举就是大逆不道,是篡逆。于是在四川自封为“汉中王”。没过多少年,孙权在东吴自封“吴王”。
4.魏晋南北朝
西晋时依然沿用“封王”制度,为此还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一二十年,严重打击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西晋政权开始风雨飘摇。北方胡人开始作乱,西晋灭亡。匈奴、竭族、羌族、鲜卑等游牧民族先后在北方大地建立大大小小个二十多个政权,被称为“五胡十六国”,而且这些政权大多数跳过“称王”,直接称帝。
见西晋灭亡,“晋王”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新的政权,依然沿用“晋”国号,史称“东晋”,东晋和后来的“刘宋”、“齐”、“梁”、“陈”一样沿用封王制度。如“湘东王”萧绎、“武陵王”萧纪、
北边的北魏虽然是鲜卑政权,但是汉化非常严重,也大肆封王,如京兆王元太兴、高阳王元雍等。
5.隋朝至明朝
隋朝到明朝的封王制度基本不变,都是非皇族不得为王,晋王杨广、秦王李世民、升王赵祯、康王赵构。蒙古帝国时期,铁木真分封诸王,其后代在元朝基础上建立了四大汗国。窝阔台汗国被灭后,其他汗国纷纷臣服元朝,实际上等于是“分封制”的延续。明朝朱元璋开国,前后共立25人为王,都是他老朱家的子孙,如“燕王”朱棣、“楚王”朱桢、“宁王”朱权、“代王”朱桂等。值得一说的是,朱元璋在称帝前,被元朝廷“册封”为吴王。
6.清朝
清朝初立的时候,力量尚且不足以稳固统治,于是在南方各地分封有功的异性大臣为王,如“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等。后来在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后,康熙帝觉着不能养虎为患,遂开始“平三番”,成功消除异姓王。清朝封王分为“亲王”与“郡王”,其中共封了几十个亲王,如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怡亲王胤祥、恭亲王亦?,雍正在即位前是雍亲王,乾隆没继位时是宝亲王。另外,清朝还有十二位铁帽子王、15个外族藩王(多为蒙古族,只给待遇不给实权)。
平西王吴三桂剧照
二、“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区别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很多“品类繁多”的王,如“中山靖王”刘胜,“淮南王”刘安、渤海王高欢等,感觉如果把这些“王”都记住,那么对我们的地理会非常的有帮助。想比“晋王”、“秦王”、“齐王”等这些一个字的“王”,两个字的王与其区别在哪里呢?
1.血缘关系
西汉初期“一字王”多为外姓,毕竟西汉初期距离战国和先秦以及项羽分封诸王不远,受那时的分封影响比较大,“推恩令”之前,“一字王”多为外姓,后外姓诸王被消除,“一字王”便开始成为皇帝的儿子辈始称,如西汉时“七王之乱”,“吴王”刘濞就是刘邦的侄子,“赵王”刘遂是刘邦的孙子,这些“王”可以世袭,汉武帝刘彻在登基前也是“二字王”——“胶东王”。“推恩令”之后,诸王的地盘被瓜分的越来越小,产生了诸如“淮南王”、“中山王”、“陈留王”等二字王。
“一字王”在血缘关系上要近于“二字王”,一般来说,汉武帝之后,“一字王”基本都是皇帝的儿子,如“秦王”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晋王”杨广是杨坚的儿子,“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二字王”一般是皇帝的孙子辈或者更远的后代。有的“二字王”也多是因为为国家立下功劳而被封的“外姓”,如平西王吴三桂等,但是外姓王的结局一般都不是很好。
2.分封地盘
“一字王”前面的字,往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名称,地盘非常大,相当于“省”级别的,“二字王”相对来说地盘就比较小,相当于现在一个市或者县级别。比如提到“晋王”,就会想到今山西,“秦王”就会想到陕西,“赵王”就会想到今河北、“燕王”就是今京津地区等。“二字王”的领地就没有那么清晰,如“长沙王”大致在今湖南长沙一带,“胶东王”大致在今山东胶州一带,“陈留王”就更小了,大致在今河南省陈留镇一带。“二字王”更多受节制于“一字王”,往往只能享有领地的食邑和待遇,没有自主军事、经济决定权,大致相当于清朝的“郡王”。
3.分封实力
“一字王”的势力较为庞大,其拥有军事和经济的双重自主权,虽受制于朝廷,但是独立性非常强。如“吴王”朱元璋当时拥有江南半壁江山,军队数十万,给个“二字王”肯定不愿意。曹操让汉献帝册封为“魏王”,因为曹操实际上掌控了北方全部,手下军队几十万,兵强马壮,肯定不愿意被封个“二字王”。刘备坐拥四川为什么不自封“一字王”呢?因为刘备自称是“汉室宗亲”,当然要沿用汉朝礼制,自己的老爸又不是皇帝,哪能给自己封个“一字王”,而且刘备想效仿汉高祖刘邦的“汉中王”,一举夺回天下。所以,一般古代造反都会是“一字王”发难的多,有的平民百姓也会给自己先封个“一字王”以此扩大势力和号召力,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就给自己弄了个“楚王”。春秋时期楚国被北方诸侯称为蛮夷,干脆就破罐子破摔直接称自己为“王”,还要问鼎中原,大有一平天下之势,别人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楚国直接说:我蛮夷也。
元末全国势力范围
所以薛仁贵的“一字并肩王”,从字数上看,属于“四字王”,而历史上“四字王”是没有的,从意思上看,是“一字王能和皇帝并肩”,但是如果皇帝真有诚意,为什么不直接给个“一字王”,哪怕简称给个“并王”也行,非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
“异姓不得为王”这个观点在古代皇帝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这关乎国家统治,今天给这个外姓封王,明天就会有另一个外姓也要封王,时间长了岂不大乱?所以李世民给薛仁贵“一字并肩王”,实际上是称号大于意义,没有“王”的实权。意思是你功劳很大,给个王都不为过,毕竟你平定了我唐朝北方大片江山,但是你知道的,异姓不能为王。我给你的“一字并肩王”就是让你享受“王”的待遇,还能彰显你的功劳,让更多人对你敬佩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