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宠爱褒姒与姬伯服,废掉申王后与太子姬宜臼后,导致申侯大怒,于是联合缯国、犬戎,最终杀掉了幽王与伯服,西周就此灭亡,同时诸侯与申侯共立姬宜臼为平王。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了东周。
然而,战国竹简推翻史记记载,东周建立过程没有史记说的这么简单,其实充满了政治对抗、刀光剑影等等。接下来,根据如今已有文献,将东周建立过程作一个粗略梳理。当然,其中还有不少疑问没能解决,只能留待未来考古发现。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基本可以断定是街坊传闻,不足为信。但周幽王废后与废太子,可能不是宠爱褒姒这么简单,而是防止申国势力过大。当然,这是笔者猜测,未必可信,但这件事是西周灭亡的导火索。
竹书纪年记载:幽王废掉太子之后,姬宜臼投奔外公申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或许是“逆子号称天王”,或许是其他原因,于是幽王攻打申国,引发申国、缯国勾结外敌犬戎,最终灭亡了西周。
清华简系年中,“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bì,给),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大致印证竹书记载。
但幽王被杀后,竹书纪年中说“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可见,幽王死后,是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至少可以说姬宜臼没有得到公认,还不是真正的周王,但史记压根没有提到周携王。
问题在于,周朝二王并立的局面,到底何时才被终结呢?竹书上说“二十一年”晋文侯杀了周携王,此后姬宜臼成为唯一的王,二王并立局面被终结,但“二十一年”又是谁的“二十一年”,周携王的、还是晋文侯的?
传统观点,“二十一年”是晋文侯纪年,就是周平王十一年,公元前760年。但清华简却表明传统观点错误,因为清华简系年中清楚的写道“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
由此可见,周朝二王并立局面的终结,时间是在携王二十一年,也即公元前750年。因此,东周真正建立的时间是在公元前750年,比史记记载的晚了20年。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竹书、还是系年,都提到了拥立携王、以及“二十一年”的携王纪年,是否说明当时很多诸侯或大臣其实支持周携王,而不支持周平王?
起初,拥立姬宜臼的是申侯、鲁侯、许文公,并不包括晋文侯,那么晋文侯为何倒向周平王,又如何帮助平王东迁?
晋文侯倒向周平王的原因,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晋文侯觊觎黄河西岸之土地,乃起兵杀携王,自为兼并”。简而言之,周携王阻碍了晋国利益,周平王可以满足晋文侯,其后支持周平王的郑武公、秦襄公也是一样,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就是周平王“贿赂”了他们。拿周王室土地“贿赂”,导致周天子实力大跌、威信扫地,这是东周王室衰微的重要原因。
因利而动的晋文侯,拥立周平王的过程,清华简系年记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幽王死后九年,天下没有共主,然后晋文侯先将平王迎到“少鄂”,再立之于“京师”,三年后东迁洛邑。
其中,“少鄂”何在如今还没有确切考证,但“京师”应该是在镐京,去年在陕西韩城市发现“嬴姓京国”都城,也有可能就是晋文侯拥立平王的“京师”。总之,这两个地名如今都没能确证。
因此,平王东迁成周洛邑的时间,是在周幽王死后十二年,也即公元前759年。
综上,关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大致过程如下:
公元前771年,作为西周防御犬戎的西申、缯国勾结犬戎,导致西周灭亡,以及周幽王被杀,但随后二王并立。
公元前762年,为了谋取黄河西岸,晋文侯倒向周平王,同时秦襄公、郑武公大概也是此时因利倒向平王,三年之后平王东迁洛邑。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掉身处虢国的周携王,终结了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到了此时东周才真正建立。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国史大纲、《李学勤:由清华简系年论 <文侯之命>》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78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