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酒释兵权
显德元年(954年),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北汉趁后周国丧,联合契丹大举南侵,赵匡胤随世宗出征,通过两次“高平之战”,加强了他在禁军中的地位。赵匡胤加强禁军的改组,加强了北宋的武装力量。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赵匡胤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对此事件后世议论不一,成为千年疑案。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三、靖康之耻
靖康元年(1126年)1月,金军兵临汴京城下。宋徽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宋将李纲请求守城,宋徽宗不准,派他出使金营求和。李纲被罢守城之职后,京城失守,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金国又俘虏了赵宋王朝的大批官员、工匠、艺人等三千多人,并掠走大批典籍、图书、珍宝古玩,北宋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四、岳飞抗金
岳飞是南宋名将。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他报效国家,从军之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遵守纪律,宁可忍住饥饿,不敢打扰人民,留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
“岳家军“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自己王位不保;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成为自己政权的威胁,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人民拦住军马,哭声充满了原野。后以罪名“莫须有”冤死大理寺。谥曰武穆,又被追封为鄂王,后人纪念岳飞多修建岳飞庙,最著名的是杭州西湖的岳王庙,河南汤阴的岳飞庙。
五、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募役(免役)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保甲养马法)、设置军器监等。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体原因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王安石自身的原因和用人不当的原因。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强烈反对。他们在1086年得势后,新法便被废除了。对于新法的废除,王安石在世时便曾懊悔不已。
六、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0年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每年向金进贡银绢各二十万匹两,此外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另加进贡银绢各五万匹两。金朝送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对宋而言,这是屈辱和约,标志着宋、金之间军事对抗的基本结束。绍兴和议确定了完颜昌提出的、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即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金国境内的汉人归金国。从此,河南人极少部分归南宋,大部分归金国。
七、崖山海战
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入雷州半岛,随即兵分三路进攻崖山。宋将张世杰将宋军船只一字排开,用绳索相互连接。元军以小船载满柴草,浇上油,点燃后乘风冲向宋军大船。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覆亡。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事后,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崖山之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华夏(宋亡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
八、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胤手下众将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赵匡胤遂回师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在位期间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并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九、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十、王安石与司马光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他们在政治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和对抗。王安石主张变法革新,推行新政,以富国强兵;而司马光则主张保守稳重,反对新政。两人在政治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友谊破裂。然而,尽管在政治上对立,但他们在学术上却有着深厚的造诣和贡献。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十一、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名将和民族英雄。在元朝入侵南宋的战争中,他率领南宋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尽管南宋最终灭亡,但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和民族气节却永载史册。他被元朝俘虏后,元朝威逼利诱他投降,但他始终坚守忠诚,不为所动。最后,元朝无奈地将他处死。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十二、宋词的发展
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宋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宋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以音乐性、抒情性和叙事性为特点,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都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词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三、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改革家。他因为参与庆历新政改革,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谪到外地做官。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以岳阳楼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这篇文章不仅文学价值极高,而且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十四、沈括与《梦溪笔谈》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多才,对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写下了著名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这本书记录了他的许多科学发现和见解,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沈括的科学精神和求知欲望对后世的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