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应对国军进攻,我军开始对部队进行整编,在各地区组建“野战军”,先后成立了华中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野战军、晋绥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等。后经过数年发展,在1947年,逐渐形成了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等野战部队。
1949年初,全军番号再次出现变化,上述四大野战军被依次更名为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中央也对各野战军的指挥层进行了调整。
由于“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这项规定在1942年就已经取消,于是有人认为:野战军中司令是真正的一把手,有最终决定权。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中央设立“前委书记”
1949年2月,各大野战军正式更名,其指挥官名单如下:
第一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
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
参谋长:阎揆要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二野战军:
司令员:刘伯承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第三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副司令:粟裕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唐亮。
第四野战军:
司令:林彪
政委:罗荣桓
参谋长:萧克
政治部主任:谭政
可以看出,一野和三野出现“军政一肩挑”的情况,军队的司令和政委均有一个人担任,也就不存在谁是军队一把手的争议。所以,彭德怀、陈毅分别是各自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在三野中,粟裕的情况比较特殊,军队的指挥权由他负责,但纵使如此,他的地位还是要低于陈毅。
二野和四野则是“军政分开”,司令员和政委由两人担任,即二野的刘邓、四野的林罗。那么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重大问题,谁拥有最后表决权呢?为此,中央绕开“司令和政委谁权力更大”这个难题,直接新设立了一个名为“前委”的机构,谁是前委书记,谁就有最终表决权。
二,各军队的前委组成
当然,前委并非只有前委书记一人,而是一套领导班子,各野战军的前委班子人员如下:
第一野战军:
前委书记:彭德怀
委员:彭德怀、张宗逊、王震、甘泗淇、刘景范、张德生、赵寿山、阎揆要、廖汉生、许光达、王世泰、徐立清。
第二野战军:
前委书记:邓小平
委员:邓小平、刘伯承、张际春、陈赓、李达。
第三野战军:
前委书记:陈毅
委员:陈毅、粟裕、谭震林、唐亮、刘瑞龙。
第四野战军:
前委书记:林彪
委员:林彪、罗荣桓、谭政、萧克、陶铸、肖劲光、程子华、刘亚楼。
从这些名单可以发现,在第四野战军中,作为司令员的林彪同时也担任了前委书记,因此他拥有最终决定权。但是对于二野来说,前委书记是由政治委员邓小平担任的,所以战时关键时刻,邓小平的权力要大于刘伯承。从这方面来说,“刘邓”应该改为“邓刘”更加合适。
除了各部队的前委,在淮海战役期间,我军还组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人担任委员,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邓小平是前委中的“最后拍板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