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 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天, 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吟古今的清风2024-03-19 18:41:00  99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诗句,其实在写这首诗之前,杜甫才得知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

那一年杜甫44岁,求官多年的他终于在京城谋得了一个官职,虽然官职不大,可是他内心还是高兴的,便想着从京城回家告诉家人。

可是刚刚到家的他,却只听见自己妻子的哭泣之声,原来因为家里没有余粮,孩子没有扛过去被饿死在家中。

而当时回家的一路杜甫有看到太多的被饿死的人,再加上他悲惨的境遇,才有了那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如果放到现在,饿死可能是一件稀奇之事,可是在当时,饿死冻死对于老百姓来说实在是正常不过。

饿是因为没有粮食,冻则是因为没有棉被,事实上,在宋朝之前,中国都是没有棉花的。

就算在宋朝出现了“棉花”,这也只是被当成一件宝贝,只能供富贵人家使用,所以在没有特殊寒冷天气的情况下,宋朝以前被冻死的人是比较多的。

古代的冬天不比现在的暖和,气温最低的时候也能达到零下几十度,那么在这样的天气之下,古人们到底是如何保暖的呢?

此棉非彼棉:宋朝之前的棉

根据《宋书》中所知,直到在宋朝的时候,我们现在熟知的“棉”字才启用。

当然在此之前并不代表棉花没有出现,在宋朝之前的古籍中,中文里面只存在带绞丝旁的“绵”,而不是木字旁的“棉”。

也就是说,在宋代之前,丝织品是主要的衣服布料,不过棉花其实很早就传入了中国,只不过当时在中原地区并不盛行。

并且人们也只不过将其当作一个“观赏品”,根本没有运用到棉衣的制作上。

现在一说棉花,我们一般不会将它当成“花卉”,但是在当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记载中,的确是将其当成了观赏的花卉。

所以在宋朝之前,古人身上所穿的衣服大部分是之前的木棉和麻来制作,其保暖的程度与棉花是没有办法相比的。

我们祖先穿的衣服一般都是由动物皮毛所制作的简单衣服,紧接着就是亚麻成为了主要的衣服布料。

当然还有丝绸的出现,只不过即使是养蚕的百姓,他们一般都是拿着丝绸去卖钱,而不是穿在自己的身上。

所以在古代能够穿得起丝绸的人,一般都是富贵人家,但是棉花到底是从哪里起源的,至今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

有人说是起源于印度,但也有人说是在美洲,但无可置疑的是,棉花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舶来品。

棉花最早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并且是传入了新疆地区,直到在明朝后,棉花才在中国大范围的开始种植。

那么在棉花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之前,古人都有哪些取暖的方法呢?其实有些方法我们根本都想不到!

靠火取暖,富贵人家有暖炉

从古至今,烤火取暖无疑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要知道,在古代生活中,就连柴火也是非常紧缺的。

因为在那个封建的时代,全天下都是皇上的,有些皇帝还会下令将山林封锁不许砍伐,所以古人想要得到柴火也是一件难事。

而即使有的地方皇帝不管,也被一些高门大户纳入手中,老百姓仍然没有砍伐的资格。

所以唯一能得到柴火的地方,或许就得去一些荒芜之地,在天寒地冻的冬天,老百姓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路上就可能被冻死,更别说去荒芜之地找柴火了。

但相比于百姓,上至皇宫下至达官贵族,他们的取暖方式就再多不过了!

就像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小手炉”一样,冰天雪地的天气里,妃子们一出门的时候,那必然是离不开小手炉的。

她们拿在手中的火炉不仅暖和,其制作也相当的精致,铜制的外表上雕刻着精致的花纹,有的更精致地还画着画。

更高级的手炉既可以取暖也可以熏香,并且其拿起来也非常的小巧轻便,比现代的暖手宝还要方便。

除了小手炉,那就是屋子里面出现的炭盆了,古代的炭也是非常昂贵的,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但是在达官贵族的屋子中,这几乎就是必备的物品,并且有钱人的身上穿的也是棉服或者是丝绸之物,即使在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中或许他们也不会感觉到冷。

除了这些我们能够想到的,当然也有我们想不到的。

比如在汉朝时期,为了防止寒冷,人们就开始以“花椒”来取暖,这可不是你以为的吃到嘴里,而是将花椒碾碎涂在墙上里保证室内的温度。

这在当时也被称为“椒房”,同样还有“暖阁”和“火地”。

清代的时候,“暖阁”是最多的,不过都是由“火地”发展而来。

“火地”更像是现代的“地暖”,但是两者还是不同的,一个是利用水循环,一个是利用烧炭。

火地是在皇宫建设之前就已经筹备好的,有炉腔、烟道、排烟口等,通过炉墙将炭火放进去,然后就可以利用炭火将整个宫殿加热起来。

慢慢地,暖阁也出现了,也就是将装有火地的宫殿专门隔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以便保温。

富贵人家有很多种取暖的方式,只不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性价比最高的取暖方式就是“不出门”。

减少外出是平民最好的御寒方式

不能砍柴,没有棉被,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唯一的取暖方式或许只有待在自己的草屋之中,门窗紧闭避免大风吹进来。

如果遇上下雨下雪的天气,古人的房屋还可能会漏雨,这一点在杜甫的诗中也有所体现。

古代很多的平民睡得床上面铺满了稻草,有一些百姓还将稻草编成草席睡在上面,冬天的时候就在薄被子中塞一些芦花、稻草等易得的东西。

虽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是不至于被冻死,而这种情况在早些时候的现代也存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一些百姓聚集到一个房间中,生一个大炉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取暖。

如果有条件的农户人家,也可以在吃的上面下一些功夫,比如吃一些萝卜白菜,喝一点小酒,这些都是有效的御寒方式。

有人喜欢冬天飘下的雪花,有人却时刻盼望着不要下雪,有人期盼冬天就有人厌恶冬天,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更多反映的是现实条件的不同。

贫富悬殊自古至今都存在于社会中,比如现在有些人一到冬天就会去三亚避寒,而有些人为了多赚些钱下雪也在坚持工作。

但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不会再出现“人被冻死”的情况,这也算得上是一个大的进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5971.html
0
最新回复(8)
  • 微微音乐2024-03-25 02:03
    引用8
    你来说一说?哑巴了吧
  • 森森(无畏契约)2024-03-24 23:24
    引用7
    明朝没有棉被?战汉时期就不说了,唐宋元明清,这唐宋元三朝也都是这样过来的?
  • 大绵羊BOBO2024-03-21 19:42
    引用6
    胡说八道
  • B姐2024-03-21 12:13
    引用5
    袁农平及其科研团队
  • C柚影视2024-03-21 11:12
    引用4
    年兽是个怪物 吃人的 每年都有很多人被吃掉 所以才叫过年 年年过年 年年难过 过了年暖和了 人才不死
  • 北风之恋2024-03-21 10:56
    引用3
    说到底还得感谢袁农平,因为粮食够了,才能有富余的农副产品,没有了饥饿,农民也从土地上被解放
  • 新京报传媒研究2024-03-21 10:34
    引用2
    布衾多年冷似铁,以前也有被子,只是不是棉花填充的。
  • 张离谱Dreams2024-03-20 19:22
    引用1
    死过来的,穷人死了一茬又一茬,生生不息,慢慢的就有棉花了,可以少冻死一茬,再慢慢的生产力解放了,来到了现代,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