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0万亿政策发布, 不但没有刺激经济, 反而市场却一片冷清?

钢铁看社会2024-11-17 11:26:12  126

11月8日,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结束,公布了最新的财经政策,10万亿化债之路,基本是围绕政府债、城投债、隐性债的实施与发布。而关于经济刺激的政策只字未提,民间对此倒是解读得红红火火。奈何资本是最诚实的,股市、期市、债市三下,充分说明了政策对资本的作用。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官方仿佛一下子眼神清晰了,不再紧盯GDP,也不再紧盯消费刺激,而是全力以赴解决官债问题。

截至2024年4月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政府债券余额为7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截至2024年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2亿元,显性的城投债规模大概为14万亿。而据不同途径结论显示,大概有35万亿隐性债,也就是说地方债总规模大概90万亿左右。(注意:数字是模糊的,估计官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债,这才导致去年的预算出了偏差,从而导致现在的拼力化债之路)

地方债、城投债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

1994年的《预算法》,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发债的。08年金融危机,情况特殊,中央开始允许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城投公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口子一开,后面就逐渐的演变得有点一发不可收拾了。

过程

政府批地、资产给→城投,城投拿地抵押→发行债券(利率一般比银行的存款利率高一倍),银行、机构、基金、居民→购买债券,城投拿钱→修楼修路修基建,环境好了,卖地、税收→还款债券,如此循环。

收支

支出:修楼、修路、修基建、人员工资。

收入:卖地、税收。

理论上,这是一个美好的循环,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获得钱,然后把钱投入建设,打造优质环境,提高土地的售价和吸引投资,产生收益后再还钱。

矛盾

事物的能量是永恒的,发生变化,不是消失或者增加了,而是从这一端转移至另一端。

地越卖越贵,对应出来的整个产业链的产品也越来越贵,要知道我国可是房地产支柱的产业链经济,意味着大部分的产品都是跟土地,跟房地产相关的,可消费的对象,其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远跟不上产品涨价的增长速度。慢慢的,产品就买不起,或者没人买了。

债也一样,今年发行100亿,获得100亿现金,修了公园、高速、公厕,然后,又对应这些成立了相关的管理部门,扩招了相关人员,正常情况下,明年卖地100亿,就有钱还了。前10年一直这么循环着,所有的价格也一直推高着,可到现在,终于卡壳了,消费端买不起了,那就卖不动地了,今年只卖了80亿地,明年是50亿。

但,前面举债借的钱,大部分都消耗在:基建、工资上面去了,1是变成了固定资产,2是分了。重点是,大部分的固定资产并不能产生正向收益的,如公园、高速路、高铁、地铁。反而还每年都要持续的消耗着一笔庞大维护费。

所以,债务就越堆越高了。

可以持续发债支持发展么?

不能。

官方的发债,基本是用于基础建设、城市建设的,基本都是非营利性、或者盈利性差、收入周期长的项目,再加上国企的效率低下、成本控制差、创新不足、官僚作风等等问题,导致大部分资金消失在空气里,实际应用到项目的占比过低,这就更容易导致项目收益放缓、减少。也就是说,钱没有主要作用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上,而是分发了。

理论上,官方的债务发行,基本可以不用考虑本金归还的问题,到期再借新还旧就是了。又或者货币贬值也可以消债。

但,利息是不可避免要支付的,如果持续的发债,以旧换新,那么债务不断扩大,利息则是层层叠加,到最后,可能利息都比本金大了。如1分的利息债务,100万本金1年10万利息,10年的利息支出就等于是本金了。如果我们的GDP增速一直能保持比利息大的增长速度,那么,大致上,这个利息是能支付起走的。

可在我们今年的不断的借新还旧的叠加下,利息支付已达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如现在我们大概90万亿官方债,按一般利率计算大概为年利6-7厘,那么对应的利息支出大概是6万亿,每年。而会议通过的10万亿,还是分3-5年才完成的,意味着每年也才1.5万亿左右,相当于当年利息的1/4。所以,有用么?

10万亿化债的用途主要有哪些?

1、地方到期的债务和利息。

2、地方公务员、编制人员工资。

3、地方历史工程的欠债清理。

其实,安抚民心、稳住基本盘,才是重点,很多地方,特别是县城的,过去几年大干特干,上马了很多工程项目,也上马了很多新部门,招了很多人,但请佛容易送佛难,人招进来了,再想送走就难了。现在又一下子断了卖地之路,渐渐的就开始入不敷支,工资都发不出了,慢慢的,就演变成想发工资就靠自己挣的现象,这就是营商环境恶劣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如果再不及时制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次会议的作用是有的,而且也是积极的,只是,跟经济,就没什么关系了。

有什么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复苏的么?

有,而且很多,而且立马见效。

如:越南:调整体制架构,加入cpttp。印度:新钞换旧钞,把贪官的财富给抹了。土耳其:大幅裁员公务员。日本:货币自由化,鼓励企业走出去挣钱。欧美:保护私产,创造公平环境。

而现在的框架下,我们能做的只有降息,一直降到负利率,即买一套房贷款100万,实际只需还款80万,别无他法。

而且,老实说,就算降至负利率,效果也不大。降息,无非是想把存银行的钱赶到社会里消费,这个社会,不是没消费需求,而是没钱消费,或者说:有钱的没地方消费,没钱的消费不起。比如:欧美,是可以私人买土地的,有钱人钱多了就买土地。奢侈品、高科技,这些我们都提供不了,比如类似马斯克的火箭,这就是头号烧钱项目,我们有钱人多,可这钱投不到这种项目。打个高尔夫,农村房子修漂亮点都要被诟病,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氛围,非常不利富人消费。一言难尽。

顺势而为

钱不会无缘无故的增加,债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

能量是永恒的,在这一边得到了,就会在另一边失去。我们在短短20年间,到达了现在这种现代化规模,是建立在巨量的债务规模上的。也正是这巨量的债务加上利滚利,戳破了泡沫。

在现在通缩这种形势下,企业任何的扩张行动,都是往脖子套枷锁,企业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这个经济的自我修复完成,产品的价值、民众的收入自我修复至合理消费水平,届时才是经济重启之时。

当然,也有黑马突围时刻,如企业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又或者发现了新赛道,实现垄断性发展等等。但那付出的代价无疑也是巨大的,风险也大。

创造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生存环境,才应是我们不遗余力所追求的。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64581.html
0
最新回复(2)
  • 妙匠心2024-11-17 19:07
    引用2
    查一下,这10万亿都去了那里,就有答案了。
  • 刘燕子2024-11-17 19:05
    引用1
    政策到不了下面钱再多没到下面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