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档:王彦章、山狮驼、杨继周、秦琼、尉迟恭、高长恭
“铁枪王彦章”,五代十国时第二位猛将,仅次于李存孝。李存孝走后,王彦章再无敌手。“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王彦章曾一人吓退李存勖五千兵马,铁枪一出,威震敌胆。
《说岳》:所向披靡的山狮驼并没有把杨继周放在眼里,两人都使出兵器用上了七八分的神力,混金镋砸来之时双铁戟相合往上一架,伴随着一声刺耳声响传遍山间,两人都暗自吃了一惊。山狮驼跟杨继周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败!
秦琼和尉迟恭都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两人因为勇武被民间奉为“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的武艺在伯仲之间,秦琼有过“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记录,尉迟恭能一鞭把单雄信打落马下。《隋唐演义》拉低了秦琼跟尉迟恭的真正实力。
高长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兰陵王”,他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猛将。高长恭不仅武艺高强,还长得英俊帅气,以至于他打仗时必须戴着面具,不然敌人就会觉得他只是一个白面书生,根本不害怕他。邙山之战,高长恭率领五百战骑杀入数万北周大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第四档:许褚、典韦、龙且、李广、连儿心善、陆文龙、完颜金弹子
典韦许褚是曹老板的贴身护卫,战斗风格也很像。东吴战将跟蜀汉、曹魏比起来,战斗力稍显不行,没人能单挑典韦或者许褚。
龙且,项羽麾下能打的猛将,没有之一。如果论单挑,龙且应该是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猛将。彭城之战,龙且骁勇异常,斩杀刘邦联军甚众。彭城之战后,龙且被项羽封为楚国大司马,后率军击败英布。龙且虽然能打,个人武艺很强,但是他谋略不足,被韩信击败后斩首。
李广,汉朝时的猛将,被后世称为“龙城飞将”。李广的臂力很强,他在打猎时把一块大石头误认为是老虎,结果一箭射去,箭都射进了石头里面。后来李广听说那里有老虎,便前往狩猎。李广虽然勇猛过人,可惜时运不济,一生都没有封侯。
连儿心善、陆文龙、完颜金弹子三人的综合实力在伯仲之间,也在第四档。
第三档:马超、赵云、关羽、吕布、张飞
马超和赵云两人的武艺难分高下。马超、赵云都是一个类型的武将,白马银枪,英姿过人。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从曹操精锐骑兵“虎豹骑”突围而出,被赞为“子龙一身是胆”。马超在潼关之战,把曹操打得割须弃袍,狼狈不堪。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这份战绩在三国无人能及。颜良、文丑都是三国一流猛将,文丑还能跟赵云单挑60回合,可是都顶不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
三国时期,仅有一位能跟吕布正面单挑的武将,就是三爷猛张飞。说马超、赵云能单挑吕布,那都是猜测。张飞在小沛城下,跟吕布单挑了整整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而且张飞还没有赤兔马的优势。
第二档:薛仁贵、李存孝、宇文成都、裴元庆、罗松、杨再兴
薛仁贵从小就力大无穷,吃得特别多,把家里都吃穷了才去投军。薛仁贵传奇战绩就是“三箭定天山”。两军阵前,薛仁贵连发三箭,送走三位敌将,余下的敌军全部投降。另外,薛仁贵也有“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记录。
“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李”指的是李存孝。李存孝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猛将。史料记载,李存孝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五代时期的第二猛将铁枪王彦章,在李存孝面前都撑不过十个回合。李存孝在五代十国,就像元霸在隋唐,没有对手。
宇文成都跟裴元庆,整体实力在伯仲之间,仅次于李元霸。宇文成都的兵器是“凤翅镏金镋”,裴元庆的兵器是“梅花亮银锤”。罗成虽然骁勇,但三个罗成也打不过一个宇文成都。裴元庆的力量很大,能够硬抗元霸两锤,宇文成都只能抗住一锤。
马超、赵云的枪法虽然已是万中无一,但是隋唐时期的罗松更传奇。罗松是罗成同父异母的哥哥,他是隋唐“四猛四绝十三杰”中的“四绝”之首。罗松有多厉害?罗松单挑杨林时,银枪犹如暴雨梨花,在杨林的盔甲上刺穿了一百多个小窟窿,而杨林却没有受伤。
杨再兴有多猛?他曾想单骑活捉金兀术,于是一人冲进敌军大阵,虽然失败了,可杨再兴毫发无损的在金军大阵走了个来回。小商河之战,杨再兴率300岳家军击杀3000金军。
第一档:高宠、李元霸、项羽
高宠,岳飞麾下头号猛将,兵器是一杆“錾金虎头枪”。岳飞被困牛头山时,高宠率军前去支援,一招击败金兀术,连挑金军十几座营盘,冲杀十万金军就像虎入羊群般霸气。后来岳飞跟金军大战时,高宠连挑十一辆铁滑车,力竭而亡。
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条好汉,武艺介乎于人跟神之间,只用两招就轻松撕了宇文成都,一锤震得罗成吐血。四明山之战,元霸一人单挑十八路反王的60万大军,手中的一双大锤就像拍苍蝇般,把六十万大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血流成河。
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楚汉时期的猛将。项羽的武艺堪称惊世骇俗,虽然被围困在垓下,但项羽突围时斩杀敌军数百人,打得刘邦军无人敢拦。项羽突围跑到了乌江边,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挥剑自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