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府谷县坚持规范与管理并重、保护与传承并举,结合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时代精神,确保新命名的乡村地名既能反映时代特点,又能延续文化传承,更能唤起乡愁记忆,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重统筹,抓好“起名”基础,树牢系统思维
“乡村著名行动”点多、线长、面广,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全力推动。一是在规划引领下功夫。民政部门主动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题报告,组建专项工作联席会议,争取乡村地名建设与乡村振兴任务同部署、同保障、同落实,制定出科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是在凝聚合力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成员单位、村组、社区干部、党员群众、专家学者以及第三方技术单位积极参与命名设标等工作。
重特色,丰富“扬名”内涵,弘扬乡村风貌
地名只有因地制宜,承载老百姓的乡愁乡忆,才能彰显乡村风貌。一是协商议事挖掘历史文化。组织“五级五长”、党员干部、村居代表、文化名人、资深乡贤等召开协商议事会,挖掘地名故事、民俗特色等历史文化,讨论商议道路街巷命名。一些映照着府谷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的“富昌路、石畔路、天府路”等地名顺势而生,赋予了道路街巷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是公开走访征集特色地名。着眼挖掘历史印记、彰显地理标记、展现时代特色,走访辖区文化名人,编纂村史村志,比如“太家沟”“折家河”等一批具有府谷特色的地名脱颖而出,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说道、有讲究;
三是突出命名意境。发动群众自主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上传助兴农趣点、兴农热点,促进群众出行导航便捷、快递进村方便。
重规范,创新“命名”方式,促进规范管理
一是深化地名信息服务。针对府谷乡村地区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采集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地名69个、乡村旅游兴趣点1300多个;
二是绘制城乡区划地名“一张图”。分别绘制了《府谷县城区图》《府谷县养老机构分布图》,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提供了标准、规范、详实的地名信息服务。
三是修改查证规范传统地名。全面梳理“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等5类不规范地名,摸排未命名地名、路名60余条,纠正错误地名信息260个;召开街巷命名论证会,对无名的地名、乡镇驻地道路街巷规范化命名42处,上传186条新增地名至国家地名信息库;通过查阅《街道志》,结合户籍地名、居民习惯,对传统地名在保持原有叫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规范,杜绝了“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重实效,塑造“著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在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过程中,府谷县结合数字乡村建设,挖掘培育地名区域价值,助力本土品牌建设。
一是“乡字号”文旅品牌有看点。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口文化、草原文化在府谷交汇相融,展示无限魅力。比如,“黄河入陕第一湾”“鸡鸣闻三省”“高寒岭”“木瓜园堡”“沙梁古镇”“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地标文旅名片带动了文旅产业全面发展,文旅产值占比由“十四五”初期的15.9%增长到现在的20.6%,已逐步形成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二是“土字号”特色产业有亮点。比如,“木瓜黄米”畅销海外、“蔺家圪卜米凉粉”享誉秦晋蒙交汇周边区域、“府谷海红果”世界独有、“府谷镁”誉满全球等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农业产品,成为府谷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地名文化的影响力。
下一步,府谷县坚持把推动地名信息服务创新升级,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著名行动”的根本目的。指导各镇在命名过程中,注重镇村文化特色,既能承载历史文化,又饱含乡愁记忆,同时具有新时代特征,使优秀地名文化成为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不断夯实“乡村著名”基础,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体系。
文/赵一鸣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1456375.html